导图社区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思维导图,讲述了《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演义》的文化意蕴、《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等。
关于西方文论史的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理解西方文论前期的思想概况,主要内容有绪论、第—章、古希腊文论、第二章、古罗马文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主讲:成书、作者与版本 文化意蕴 艺术成就 影响与传播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一、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与发展
1.史传:关于三国故事的历史文献。 早期版本题署: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范晔 《后汉书》 《世说新语》《裴启语林》《搜神记》 司马光《资治通鉴》 朱熹撰《通鉴纲目》
2.民间 隋代: 杜宝《大业拾遗记》:杂戏:“曹瞒浴谯水蛟” “刘备乘马度檀溪” 唐代: 开元年间《四分律行事钞批》:“死诸葛怖生仲达” 李商隐《骄儿》:“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宋代: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霍四究“说三分” 元代小说: 《三国志平话》——元代至治年间《三分事略》 司马仲相断狱——刘关张桃园结义——晋灭吴—— 刘渊灭晋兴汉 元代戏曲: 21/60多种金院本《赤壁鏖兵》——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宋元南戏《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钱南扬《戏文概论》 关汉卿:《单刀会》《西蜀梦》 其他剧目:《三战吕布》——多以蜀汉人物为中心, 拥刘反曹倾向,浓厚的民间色彩。
二、罗贯中与《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 公元184到280年的厂力史 明刑本约30种,清刊本约70余种 最初写定者:罗贯中 罗贯中籍贯诸说:东原,太原,杭州 成书年代: 宋代,元代中后期,无末,明初,明中叶
三、《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
1.“演义”系统: 嘉靖本:明嘉靖壬午年《三国志通俗演义》 ——祖本
2.“志传”系统: 《新刻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 《新刻按鉴全相批评三国志传》 《三国志传》本——明万厂力双峰堂本, 未鼎臣本,乔山堂本,汤宾尹本等 穿插着关羽次子关索故事
3.“毛本” 明代诸本并行,清代一家独大 以李桌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大约于康熙五年前完成评改工作。 回囙、正文修改、增删、润色文字。 卷首“读三国志法”、回评、夹批。 正统道德色彩更加浓厚 艺木上有较大提高
《三国演义》的文化意蕴
世代累积型作品的共性特征 以正统叙事整合民间叙事
正统文化因素:
正统意识
仁政思想
民心史观
忠君观念
民间文化因素:
强调义气
慕尚智勇
悲剧意识
一、整体文化特征
以儒家的历史观念与政治伦理, 整合具有市井与游民文化色彩的三国故事。
二、正统文化因素
正统观念——仁政思想——民心史观
1.正统观念:刘备——曹操——孙权
拥刘反曹:把蜀汉当做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 把刘关张去,诸葛亮去当做小说的中心人物
2.仁政思想:
刘备:爱民——爱才
曹操:内儒外法
董卓:吾为天下计,岂惜小人哉
君臣模式:师,友,仆
3.民心史观
民心思想与民心史观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心为立国之本
4.忠君观念
忠义:“义不负心,忠不顾死”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与民间相同的开放性,灵活性
正邪观念——忠义思想——正统观念——仁政思想——民本思想, 民心史观
正邪:通俗文艺
忠义:个体正邪
正统仁政:集团正邪
三、民间文化因素
强调义气——崇尚智勇——悲剧意识
1.强调义气
忠义:个体正邪标准
2.崇尚智勇
智慧:诸葛亮 周瑜 曹操 司马懿
武勇:关羽 张飞 赵云等
3.悲剧意识
理想——现实 道德——革命 暴政——仁政 奸邪——忠义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特殊问题:文体构成、虚实适度、战争描写
一、文体构成
编年体:强调时间的顺序
纪传体:强调人物性格
纪事本末体:强调事件完整性
1.准纪事本末体
曹操与董卓、袁绍、袁术等的纠葛
题材处理方式:“实录”感,不作直接的心理描写; 人物语言理性色彩;第三人称全称叙事。
价值取向:崇尚理性,注重历史评判。
2.准话本体——刘备集团
题材处理方式:虚构,悬念,心理描写,限知叙事,追求诙谐
价值取向:崇拜偶像,注重道德评价
崇拜完美的英雄
诸葛亮 关羽
追求道德化情感的满足
3.准笔记体——局部点缀
笔记体小说与史家文笔区别
史家专注于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人事。
笔记小说则注重事件本身的趣味,旨在娱情怡性。
毛本:增加准笔记体的分量
作用:罗列轶事,书写作者的闲情逸致
左慈掷杯戏曹操
二、虚实适度
不违背历史适度虚度 历史事实与文学虚构有机结合
三、战争描写
全景性军事文学
赤壁之战:军事文学史上的绝唱
张弛有度 善于穿插 斗智斗勇 心理战术
四、形象塑造
三绝说
类型化特征
突出主要性格,舍弃次要方面 程式化、脸谱化 单一、稳定
塑造手法
1.出场定型
2.反复渲染
3.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
4.善用对比,烘托
不足:没有内在冲突,缺少变化发展,有时夸大失真
五、组织结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总——分——总
五条线索
汉亡:引线——魏蜀吴
主干:晋立
子主题
六、语言艺术
浅近文言,文白相杂; 雅俗共赏,简洁,明快,生动 人物语言,个性鲜明
一般问题:人物、结构、语言
《三国志演义》影响
一、历史演义的繁荣
1.列国系统的小说
《武王伐纣平话》 《七国春秋平话》 《秦并六国平话》
2.隋唐系统的小说
明:《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 《迷楼记》
3.其他小说
《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英雄传》
二、明末的时事小说
《梼杌闲评》:魏忠贤 《辽海丹忠录》:“报国忠臣”毛文龙
三、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广泛影响
陶君《京剧剧目初探》
四、《三国志演义》在国外
明隆庆三年传至朝鲜
诸葛亮形象
忠贞、智谋
1.形象特征
(1)智绝:足智多谋,才略奇绝
(2)王者师:既是君主的臣下,又是君主的老师
(3)忠君典范与名士风度
2.塑造方式
(1)改变历史史实,夸大诸葛亮的能力及功绩
(2)贬低刘备的能力与作用
(3)着力渲染、夸张诸葛亮对刘备的指导作用
3.文化根源
(1)古人对战争中智谋的重视
(2)“王者师”的人格理想与“得君行道”的政治理念
4.不足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