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文论史
关于西方文论史的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理解西方文论前期的思想概况,主要内容有绪论、第—章、古希腊文论、第二章、古罗马文论。
编辑于2022-07-09 10:18:34西方文论史
绪论
一、西方
1、地域而言
欧洲、北美国家美国、加拿大
2、文化角度
古希腊文化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影响:①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把人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心,关注人的价值、道德。使西方文化产生人文主义特点。 ②人能够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的生活,使自己成为有智慧的人。人通过“德性”认识自己,德性即人的特性、禀性、特质。人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把德性发挥出来。 ③人通过理性认识德性,认识自己。感性无法获得知识,例如天气温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人需要通过理性思考,获得概念定义。这一观点使西方开始重视科学、理性精神。 ④苏格拉底最终没有提出普遍概念与定义。苏认为自己是无知的,应该在与他人讨论时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解,所以与他人的讨论是平等、开放的,体现了追求自由、真理、智慧的原则。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
两个世界的观念
教堂:外部高耸入云,体现此岸的世俗世界,是感官可感受到的,引导人向上进取;内部神圣庄严不可侵犯,体现彼岸的神圣世界,只能通过信仰感知,体现人的信仰。教堂这一物象对西方文化塑造影响非常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秦桧作恶时内心无描写;西方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作恶时内心斗争矛盾非常激烈。这体现:①中国缺乏信仰的对象,不会将鬼神参与到生活中,西方则会将鬼神参与到生活中,体现对另一个世界的畏惧、敬畏。②中国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人与人平等,基于人的理性;西方则是强调神使人与人平等,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使法律具有神性。
二、文学
1.十八世纪以前的西方
专只学问、知识、文献
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作家,认为文学只是文献。 培根:认为文学家是有知识、有智慧的人
2.十八世纪以后的西方
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逐渐产生
①“诗”自十八世纪开始韵文化的历程;开始追求形式美
②“美的艺术”这一新观念在十八世纪兴起; 阿贝·巴托:1746年“美的艺术”分为五门:音乐、诗、绘画、雕塑、舞蹈。 其中诗具有审美艺术、审美效果与审美愉快
3.文学观念:从杂到纯,从纯再到杂
杂——纯 兴起阶段的文学观念较为复杂,例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诗乐舞为一体,文学为统治者教化民众服务,直到魏晋时期文学观念逐步自觉,文学才逐步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体现了由杂文学向纯文学转变的过程。
纯——杂 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发现纯文学不能穷尽文学所有内涵,文学观念又从纯走向杂。 例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耶维奇的获奖作品讲述了苏联解体后人们的遭遇与痛苦的一种口述记录,说明当时对文学观念已突破了纯文学,对文学的定义从狭窄转向宽泛。 例②: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的鲍勃·迪伦通过作词作曲拿下该奖。通常文学指作家通过书面语言获得,鲍的作品体现了文学又回归到了诗乐舞一体的杂文学观念,体现出文学不一定是虚构、想象、从无到有的转变,在纯文学观念的基础上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文论
定义
“文论”:文学理论的简称
“理论”:与古希腊语“剧院”有密切的关系,其本意是观察与沉思的活动。 古希腊观众一边观看演出,一边观察与沉思是理论的本义。
1.观察性
观察性是理论的第一个特点,也是文学理论的第一个特点。文学理论观察的对象主要是文学现象。由此学习西方文论首先要熟悉西方文学现象尤其是西方文学。
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文论,是基于对文论、绘画的分析,才提出自己的观点
2.沉思性
沉思性是理论的第二个特点,也是文学理论的第二个特点。这意味着文学对于文学现象的观察不是停留在感性经验层次,而是超越感性经验进行理性论证。由此学习和掌握西方文论就需要熟悉并且能够运用抽象概念分析文学问题。
学会运用抽象概念解决问题,训练理论思维,思辨能力
3.学科特性 德国文论家伊瑟尔提出
硬理论
(理工科)形容自然科学学科特性,指自然科学通过重复实验检验真伪,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可以推导出预测的法则,新的理论出现就把旧的理论扔进垃圾箱。
例: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物体要保持匀速运动,就必须要不断地受到力量的推动”这一观点符合经验但并不全然正确,并没有考虑到摩擦力与阻力的存在,后牛顿提出“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力的状态下保持静止不变或者匀速运动”,完善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体现了硬理论的观点:一但有新理论产生,旧理论就会被抛弃。
软理论
形容人文学科包括文学理论的特性。就文学理论而言,文学理论产生于人类对于文学现象尤其是文学文本进行解释的冲动,由此追寻文学至于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具有强烈的主观体验色彩。因此文学理论容许不同的解释和观点存在,后来出现的理论观点不会完全取代过往的理论观点。
人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人生意义的理解,对文本的感受与解释。例:对《哈姆雷特》的解读,不同的人参与自己不同的人生体验与感悟。马克思观点认为:哈姆雷特思想体现资产阶级软弱性,人文主义者的缺点。后出现的弗洛伊德观点认为:哈姆雷特具有杀父娶母的冲动,具有俄狄浦斯情节。这两种都观点体现了不同的理解与解读,前者不会被后者替代。
四、史
1.历史
人类对于各种文学现象的解释总是在具体的时空语境中进行的,由此西方文论就和历史有了关联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将文论与历史联系。传统社会“讲故事”、工业文明“看小说”、如今“制造信息、接受信息”。 传统社会“讲故事”:①听故事时将自己与故事联系在一起,将遥远空间与现在时间整合②讲、听故事二人同时在场,获得普遍道理、道德教育和人生体验,获得世界完整图景。 工业文明“看小说”:出现于印刷报刊业发达之后,创作小说是作家孤独的活动,作家自己独特的经历。读者自己从小说中获得独特意义。是一种个体活动,与讲故事集体活动不同。 如今:制造信息,浏览信息:当今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吸引人沉醉其中,浏览信息通过人的功利目的与当下感受结合,不会把信息追根溯源,不会获得完整的世界图景。
“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体现古典文学特点,为道德,理想牺牲生命,英雄主义精神,崇尚美学观点 “宁可站着生,绝不跪着死”:对原英雄主义作出批判,更看重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尊严。例《二十二条军规》体现追求个人原则。
2.“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意大利历史学家、文论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就是说,虽然历史涉及的是过去的人和事,但它们存在于当代人的记忆中,历史是今人和古人进行精神对话。
①历史与今人息息相关,过去的人和事存在于当代人的记忆中,人也不会仅存于当代,②没有历史感就会对世界认识破碎,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③接受历史是与古人精神对话的过程,古人的精神、智慧对当下也会有影响,④理解历史有利于追寻更好的人生意义。
学习西方文论史的目的不是单纯了解乃至记住过往的西方文论家的各种观点,而是立足于今天的时代语境与过往的西方文论家进行精神对话,寻求文学的意义乃至于人生的意义,关注人类共同的根本问题。
例①:西方剧场规模宏大,观众看戏时一本正经;中国戏园规模小并且观众看戏时以看热闹成分居多,鲁迅也批判这种看客心理。中西方对待戏剧不同态度是否与中国人过度沉溺于追求世俗幸福,甚至中国文化中神的体现都是对世俗愿望的满足有关?
①中国西方有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身份导致观念差异。 古希腊、罗马公民有独立的人格,政治权力和应尽的义务,公民观看戏剧受教化,为做良好公民做准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②中国以臣民身份看戏剧,人生活在依附性的环境下,很少突显独立人格的存在。中国家天下的观念,将天下看做一个家,皇帝及官员将人民看做子民,不将人民看做承担责任的对象,使人民对待政治权利义务没有热情,甚至麻木。他们更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与亲情血缘关系。这些导致人民以自己为中心,以家庭为中心去满足自己享受天伦之乐的愿望。 ③古希腊、罗马时期认为神在场,神参与其中,神是高于人的存在,为人的存在、价值提供参照,提醒人去思考命运与价值。西方认为苦难成就人,让人有存在的价值。中国神只是生活的影子,是满足世俗愿望的存在。中国悲剧想摆脱苦难,走向幸福,认为苦难无意义,更坚信人的主观能动性。
例②:法国诗人克洛代尔认为中国戏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锣和铙钹,制造噪音震耳欲聋,令人神经兴奋不已,却让思维处于睡眠状态。 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我们思考问题与古人尽行精神对话 克洛代尔观点是具有局限性,但中国戏曲也有局限性。戏曲不是否定中国价值观念,而是接受价值观念。 亚里士多德为悲剧下定义,怜悯和恐惧激化公民思考,进行教化。
3.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线索
艾伯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将世界、作品、作家、读者四部分。
西方文论历史分期(西方文论史上):
1.古代文论(古希腊时期至17世纪) 强调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对于文学的本质普遍主张“模仿说”,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等。
古代文论最看重世界这一要素,认为世界本原,起源,创作都从世界角度叙述。
2.近代文论(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 比较注重作家因素,例如浪漫主义文论“表现说”,19世纪的传记式文学批评。
近代文论作家是最重要因素,浪漫主义文论中作家生平经历对作品影响较大。
3.现代文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 作品的研究成为中心问题,出现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等文学文本的内在构成规律的文论观点
现代文论分析文本语言形式,内在构成规律
4.后现代文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 研究中心一方面转向读者,出现了读者接受论,另一方面转向社会历史文化,出现了女性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等。
后现代文论关注读者,出现接受文论,转向社会历史文化后又转向世界这一要素。
第一章、古希腊文论
第一章、古希腊文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柏拉图
一、生平:追求理想的一生
二、文艺本质论
1.哲学基础: 理念论(理式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1)“理念”的本义与转义: 本义是“看见的东西”即形式;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看见的东西与感性相关属于感官世界;灵魂所见的东西与理性相关,是与感官世界相对的世界,属于理念的世界
(2)柏拉图的理念:多重含义
①事物存在的根据: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因为“分有”“摹仿”理念而成为自身 世界上第一张床是人摹仿床的理念而对床进行改造才形成现实中的床;唯物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运动、变化,先有床,后有床的理念。
②事物摹仿的模型,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 床的理念唯一,但根据这一理念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床
③事物的共相:事物的本质,永恒不变 具体的床可以不断变化,但理念是唯一不变的
④事物追求的目的,事物完全符合理念就能够成为完满的存在 现实中友谊方面追求的目的,越符合朋友的理念,就称之为够朋友,是完满的存在
2.艺术的本质:摹仿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而现实世界又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如此一来,世界就被区分为三重:理念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与艺术摹仿的世界。
理念的世界——床的理念——自然中本有或者神造 现实的世界——现实中的床——木匠制造 艺术摹仿的世界——画中的床——画家对木匠的作品的摹仿
大卫《雷卡埃夫人像》摹仿现实中的床、灯, 现实中的床、灯又是来自床、灯的理念的摹仿
3.艺术的真理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作为摹仿的摹仿,无法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在艺术世界中的摹仿往往是现实中的表象,无法让人获得本质认识。只会离理念越来越远,并且带有片面局限性。
三、文艺功用论
1.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
灵魂三部分 理性 激情 欲望 城邦三个主要阶层 哲学家 城邦守卫者 普通劳动者 道德原则 智慧 勇敢 节制 职责 制定法规 守卫城邦 从事生产
理性地位最高,欲望地位最低;激情即意志,对自己行为趋向的依据。 哲学家热爱智慧,所以理性占据主导地位,懂得善恶所以制定法律;城邦守卫者将勇敢作为道德原则,所以激情占据主导;普通劳动者应使欲望在一定限度内,所以道德原则是节制。三部分缺一不可,但统治者应为哲学家,因为哲学家具有智慧。三层互不干扰并世袭。
2.文学艺术若要对个体的灵魂有益,就必须有助于培养个体的理性。在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里,诗人和艺术家若要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助于培养城邦守卫者勇敢的品质,教育普通民众以理性节制欲望。
3.摹仿的艺术的危害
(1)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灵,丑化英雄,不利于青年人品德的培养
以《荷马史诗》为例,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多为虚构、谎言,不能提供真理,使人获得知识。 ①特洛伊战争塑造的神像应该是善的化身,神创造理念,是万事万物真善美的统一。《荷马史诗》违背了这一观点,例如宙斯,阿波罗和特洛伊战争的起因。亵渎神灵不利于青年人的培养,为人作恶提供依据。 ②《荷马史诗》丑化英雄,阿喀琉斯这样的英雄人物,塑造成贪婪、傲慢、贪生怕死的形象,不利于青年人发展。
(2)摹仿的艺术摧残理性,滋养欲望
①悲剧滋养“感伤癖”“哀怜癖”
柏拉图认为人遇到灾祸,不幸苦难时应采取理性、冷静、忍耐态度,但人在观看悲剧时,往往为其流泪,投入各种情感。长此以往,人不再保持理性,勇敢的态度。城邦守卫者感伤、哀怨,就无法保卫城邦。
②喜剧满足人的“诙谐的欲念”,使人染上小丑习气
喜剧让人发笑,展现小丑习气,这会损害人的理性,不再有庄严,严肃的态度。
4.鉴于摹仿的艺术巨大危害,柏拉图提出如下主张:
(1)把摹仿艺术家驱逐出理想国
(2)在理想国只保留“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赞美诗以及描绘“风和日暖”的自然美景的田园诗
(3)建立严格的文艺审查制度,由理想国的管理者——“哲学王”评判作品的优劣
四、文艺创作论
1.文艺创作的动力:灵感:《伊安篇》
特洛伊战争中描写的军事指挥、武器制造、医学治疗的内容,诗人并没有掌握这些技巧,是诗人灵感迸发的体现,柏拉图将灵感赋予神秘色彩,他认为灵感来自于神。
2.文艺创作的过程:迷狂:《斐德若篇》
诗人,作家创作时会陷入迷狂的状态,会不由自主,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种状态下失去理性,文如泉涌。柏拉图推崇理性,所以文艺创作地位不高。
第三章、亚里士多德
一、生平:探求智慧的一生
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文艺本质论
1.文艺的本质是摹仿
(1)模仿的媒介(物质手段)
艺术种类 绘画、雕刻 舞蹈 器乐 史诗 悲剧、喜剧、颂诗 模仿的媒介 颜色、姿态 节奏 节奏、音调 语言 语言、节奏、音调
(2)模仿的对象(艺术表现对象)
艺术的种类 悲剧 喜剧 正剧 模仿的对象 比一般的人好的人 比一般人坏的人 恰似一般人的人
(3)模仿的方式(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的种类 史诗 颂诗 喜剧、悲剧 交替使用作者叙述 以作者自己的 演员的动作来模仿 模仿的方式 和作品中主人公 口吻来叙述 的叙述
2.摹仿是人类的可能,可引发快感——人为什么要摹仿?
《诗学》“一般来说,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认识就是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侧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
①人通过摹仿获得最初的知识,满足好奇心,获得快感。这是真理的本能 ②“惟妙惟肖”的图像离不开高超的摹仿技巧,能够使丑化美,通过摹仿使丑的性质转化为美的性质,使人产生快感,获得审美愉快。
①《小羊雕像》体现高超的雕刻技巧是史前器物艺术的典范。雕像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摹仿小羊的形象,说明人有摹仿的本能;通过摹仿小羊的神态动作使人获得知识,获得快感;小羊栩栩如生,生动逼真,使人获得审美体验
卡拉瓦乔《水果》中有腐烂水果情况的出现,体现了丑是真实的,通过高超的技巧使丑体现美的趋势和化丑为美。
3.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文艺摹仿什么?
抛弃了柏拉图的“理式”概念,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肯定了摹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
理念世界依赖具体事物才存在
文艺摹仿的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是人的行为,人的性格,人的遭遇,人的情感,即人的生活
以人为中心
对后世现实主义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文学即人学
4.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文艺如何摹仿?
《诗学》“诗人既然和画家与其他造型艺术家一样,是一个摹仿者,那么他必须摹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应当有的事——文艺最好的摹仿对象,符合可然律和必然律
反对消极描写,肯定文艺的创造性 《诗学》“从诗的要求来看,一种合理性的不可能总比不合情合理的可能较好。如果说宙克什思所画的人物是不可能的,我们就应该这样回答:对他们理应画得比实在的更好,因为艺术家应该对原物范本有所改进。”
合情理的不可能——诗人、艺术家所描写的不是生活中实有的人和事,但它符合事物的规律,合情合理有必然性
不合情合理的可能——诗人、艺术家描写了表面的、偶然的,可能或业已发生的故事,但不能显示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质规律,因此它不符合诗的要求
摹仿强调创造性,诗人艺术家摹仿合理性的不可能 《西游记》叙述已发生的事,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合情理的不可能,揭示普遍规律。 如经历万险到达西天后,师徒四人没有准备礼物而得到无字真经,佛门四大皆空,在现实中并不可能发生,但发生在《西游记》中却合情合理。 为了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规律,中国几千年的政治贪官污吏横行。释迦摩尼为了更好控制两弟子,基于人性的弱点,收买诱惑意志不坚定的人为自己所用。利用贪污手段来控制下属权利,揭示普遍规律。
5.诗比历史更真实——文艺摹仿的地位如何?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受到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所谓有普遍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给人物起名字;至于一个别的事,则是指亚而西巴德所做的事或遭遇的事。”
诗——可能发生的事(普遍),历史——已发生的事(个别),历史同样也可以提供普遍本质规律。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历史仅讲事件罗列,没有讲事件进行联系,雅力士多德观点具有片面性。
刘备出场:《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演义》对刘备的不同描写
三则材料中前两则是历史著作,后一则是文学名著。《三国志》是西晋陈寿著,距刘备生活年代近,对刘备形象描写较为客观准确,没有拥刘反曹的倾向,他所叙述的刘备具有享乐特点,不是十全十美的圣人,是一位真实的英雄人物;《资》将刘备弱点删除,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将道德为重,注重君主的道德行为,所以将刘备塑造成没有污点的道德标准;《演》中存在虚构、想象的因素,将刘备塑造成仁义君主的形象。《志》与《资》叙述已发生的事,《演》叙述可能发生的事,是面向未来的,怀有憧憬和想象,存在各种可能性。
三、悲剧理论
1.悲剧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四方面阐释悲剧:对象:严肃即高尚,摹仿的行动是高尚的行动,即好人,有道德的行动;媒介:语言即具有音乐性;方式:人物动作;史诗:叙述法。作用:引起人的怜悯与恐惧使情感陶冶,是肯定的态度。柏拉图则相反。
构成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2.悲剧的灵魂——情节
(1)情节比性格更为重要
①悲剧的目的
悲剧把行动作为摹仿对象,摹仿好人行动是悲剧第一位
②悲剧的效果
悲剧效果使人达到陶冶,这来自于悲剧的行动。例:一个好人遭受不应该遭受的苦难,这需要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才会引起我们的怜悯。好人犯错可以避免,俄狄浦斯王因做事不谨慎,逐步陷入杀父娶母的悲剧中,俄狄浦斯王和我们一样是有缺点的好人,他的错误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会引起我们的恐惧。悲剧人物行动引起我们怜悯,恐惧,这些都体现在情节中。
(2)悲剧情节的安排
①统一、完整
悲剧描述“一个”行动,体现情节安排统一,模仿行动有头有尾,整个故事全面揭示,体现古典主义文论特点。20世纪以来的许多意识流小说提现不统一,不完整特点,是现代文论特点。
②长度适当
悲剧安排长度适当,符合古希腊时期白天上演三部剧悲剧一部笑剧的长度,不会过长或过短,后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一律”原则,但不是亚的本义。
3悲剧人物
(1)好人、性格善良,没有邪德败行,引起观众的怜悯
只有好人遭受苦难才会引起我们的恐惧;好人获得幸福不是悲剧,坏人遭受苦难不会引起我们怜悯
(2)不是完人,犯了错误,遭受厄运,引起观众的恐惧
好人遭受厄运,犯了可以避免的错误,会引起观众的恐惧; 观众观看悲剧的目的,是通过观看好人遭受苦难,从中吸取教训,完善自己的德行,成为更好的公民。
4.悲剧的作用——净化
(1)净化的对象
净化怜悯、悲剧两种情感
(2)净化的效果
人的情感在人本身存在,关键在于让情感保持适度状态,这可以通过悲剧来达到,就怜悯与恐惧来说,通过观看悲剧可以将感情进行调和,使它们不会过度或微弱。
(3)净化的本质
本质:使公民情感处在适度状态下,适度情感可以让公民产生快感,培养公民良好德行。可以概括为:审美快感与道德教化的统一。
第二章、古罗马文论
第一章、古罗马文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贺拉斯
一、生平
二、古典主义三原则
1.借鉴原则
文学创作向古希腊学习,并将其视为典范 ①文学创作题材最好借鉴古希腊神话、悲剧、史诗并沿用,在赫拉斯看来,借鉴古希腊文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但取材社会现实/古罗马社会题材也是可以的。 ②创作技巧:借鉴古希腊文学创作技巧,特洛伊战争着重描写第十年所发生的事,使人窥一斑而知全豹,他强调在继承中创新,虽然具有保守特点,但语言可以依现实而创新,在继承中创新。
2.合式原则
合式:“和谐统一,妥帖得当”
(1)作品结构
继承亚里士多德观点,即“完整、统一、和谐”例:画家在作画时不能人身鱼尾,这样的结构是不统一的,结构需要前后照应,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2)人物性格
①塑造传统人物,就必须沿用传统人物性格,不能更改。例如沿用阿喀琉斯形象,就必须是勇敢又残暴; ②符合人物性格年龄。不同年龄人有不同性格,如青年人朝气蓬勃又欲望无穷,老年人保守暮气沉沉。贺拉斯强调人物性格的共性,忽略了人的个性特征。
(3)语言风格
①语言需要符合人物命运,遭遇,社会地位。例《红楼梦》贾母与刘姥姥体现了不同人物命运,社会地位与遭遇,使她们语言风格也不同。 ②保持语言风格朴素,适度得当,反对绚烂华丽。
3合理原则
①继承亚里士多德“文学本质即模仿”,认为文学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产生。体现在思想内容方面,需要作家熟悉社会生活,使其思想内容体现合理性。 ②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判断力,对社会生活进行正确理解,才能使作品合理。作家判断力体现为作家对社会礼仪,人情世故有正确理解,体现贵族典雅,人情世故,道德理论。
三、文艺功用论:寓教于乐
文学既有娱乐功能,又有教化功能,娱乐为教育服务,文学为道德教育的工具,通过文学来改变社会风气,教育民众,对此后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章、劳尼鲁斯与《论崇高》
一、《论崇高》是古罗马文论著作,作者和成书年代尚无定论
二、《论崇高》中的“崇高”主要指文章的文体风格与审美特质
并不形容人的道德品质,仅只审美风格例如高尔基《海燕》,毛泽东的词
三、崇高的本质
一个人需要有伟大的心灵、开阔的视野才能写出崇高风格的文章,“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四、崇高的来源
1.庄严伟大的思想 2.强烈而激动的情感
源自于人自身的天赋
3.运用藻饰的技术 4.高雅的措辞 5.结构的堂皇卓越
通过后天训练达成。文学作品不仅需要先天情感想象,同时也需要后天训练,技巧,手法来完成
五、崇高的效果
崇高的文学作品具有情感方面强大的感染力,使人狂喜,打动人,不是理性说理来训练人,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