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导图笔记,介绍了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认识论等,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12-08 20:49:36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论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
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是一般,具体科学是个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第一方面: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源,即何者是第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哲学
承认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唯心主义哲学
承认精神第一,物质第二
第二方面:同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人们能正确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
人们不可能认识现实世界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水是万物的始基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气者理之依也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五行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为不可再分的原子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天不变,道亦不变
孤立,静止,片面
人的心脏是钟表上的发条,人是机器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为人的主观精神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为自然界立法
我思故我在
吾心即宇宙
存在即是被感知
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与我为一
客观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为于人之外的神秘的客观精神
上帝创世纪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老子: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天理
柏拉图:“理念”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黑格尔:绝对精神
存在即合理
宇宙的本源是绝对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
理论意义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
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直接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主要内容
大卫•李嘉图
威廉•配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核心
法国:圣西门,傅立叶
英国:欧文
产生条件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迈耶、英国物理学家焦耳
生物进化论
英国达尔文
形成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一生两大理论贡献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论
唯物论
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运动
运动的特殊形式
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即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离开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错误
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错误
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错误
意识
本质
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错误的意识源于主观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如:艺术,思想,道德
生理基础
人脑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庸俗唯物主义
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东西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全部精神现象及过程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完全同步,先于或者落后
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
最为活跃起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劳动工具)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静态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起决定作用
人与人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动态构成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适应的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促进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占统领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
制度设施
思想上层建筑
道德宗教艺术
核心:国家政权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补充拓展
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我国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的本质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
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和发展
联系
要素或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特征: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有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方法论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拓展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特征
可知性,客观性,普遍性,可利用性
人类可以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但是不能创造规律,改变规律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根本规律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
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斗争性
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特殊性
事物包含的矛盾,及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矛盾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强调做事情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想,看问题,即认识世界
方法论: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
全面的看问题
既要又要
重点论
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关键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总的量中会有部分质变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
重视量的积累
不失时机的促成事物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肯定
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否定
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为其他事物的趋势
辩证否定的实质
既克服又保留—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
国体决定政体
形式为内容服务
现象和本质
外在表现和内在联系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体现出来
可能性和现实性
原因和结果
引起和被引起
认识论
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征
直接现实性
实践能给人们直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示成果
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自觉积极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人的实践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最基本)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
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能动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过程的阶段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觉
个别感觉
知觉
多种感觉综合
表象
回忆和再现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
判断
推理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具备的两个条件
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用科学思维方法将感性材料整合形成理论,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谢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
无限性
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科学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真理
真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内容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
真理的具体性
特定条件限定范围下,超出限定变成缪误
真理和缪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缪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真理和缪误又是统一的
真理和缪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没有真理,无所谓缪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