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再聊儿童“湿疹”(上)(下)
婴儿湿疹在临床上也有称婴儿期特应性皮炎。是由基因及环境等多种内外因素所导致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此篇详细的写了儿童湿疹遇到的问题详细解答!
编辑于2021-12-10 12:09:24再聊儿童“湿疹”(上)(下)
“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是一回事吗?
答案:不一定
湿疹
一类疾病
一类在急性期有明显的充血红肿和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
特应性皮炎(简称AD)
概述
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最常发生于儿童,也可累及青少年和成人
常伴有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水平升高以及特应性的家族史和个人史(并非诊断之必须)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基本临床特征
急性期AD的特征
强烈瘙痒的红斑状丘疹和水疱,伴渗出和结痂
亚急性或慢性皮损表现
干燥、鳞屑或表皮剥脱性红斑状丘疹
出现长期抓挠导致的皮肤增厚(苔藓样变)及皮肤裂隙
60%的特应性皮炎发生在1岁以前,将近85%的病例发生在5岁前发生
80%的AD患者血清IgE水平升高,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一些重症患者的IgE值正常
普通疾病描述状态下或和家长沟通情况下,两者是可以通用的
为什么会罹患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特应性皮炎危险因素
遗传
免疫力
易感个体、环境相互作同
特应性皮炎核心发病机制
皮肤屏障功能异常
目前学术研究重点
正常皮肤孩子的角质层是严丝合缝的,湿疹宝宝的“砖”、“水泥”、“施工”也有问题,皮肤功能不完善的时候,各种致病物质就能进入皮肤内部,导致炎症。致病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过敏原、化学接触物等。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除此之外,物理环境(比如太干、太热),环境污染等也都可以刺激皮肤导致湿疹。
皮肤表层的角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三种脂肪成分)组成屏障,不让外界的有害物质进入皮肤内层。其中,角质细胞相当于“砖块”,细胞外基质相当于“水泥”,功能铸成一道坚固的“墙”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常见皮疹形态以及伴随情况
左图这个吃奶宝宝的面部皮疹比胸部、肢端的皮疹更为严重,肢端皮肤干燥粗糙,宝宝也在抓挠
右图反映了疾病急性期表现:除了充血红肿已经开始有了渗出倾向,有一些黄色的结痂
左图皮肤褶皱部位充血更明显,整体皮肤干燥
整个大腿充血红肿、宝宝的手也干燥、粗糙
皮肤干了开始充血,充血开始抓,抓破就会有渗液就陷入恶性循环
婴儿期AD
典型表现为瘙痒、充血性红斑丘疹、鳞屑伴随皮肤干燥粗糙
急性期有渗出, 主要发生头面部和肢端伸侧
皮损通常不累及尿布区
急性期皮损包括水疱糜烂,严重者可出现浆液性渗出结痂
儿童期AD
主要表现是渗出减少
而且常在肢端关节曲侧(特别是肘窝和胭窝、手腕的掌侧、脚踝及颈部)分布
有苔藓样斑块
青少年和成人AD
通常更为局限性和苔藓化(反复抓挠导致皮肤增厚的一种改变)
主要好发于关节两侧
临床病程和并发症
湿疹不能“去根”
AD具有持续数月至数年的慢性反复性病程,可能经历间歇性发作和自发缓解趋势
大多数AD患者会在儿童晚期之前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但少部分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
AD患儿容易发生细菌性和病毒性皮肤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皮损脓疱化常见并与病情恶化相关
Kaposi水痘样疹(疱疹性湿疹)是发生在AD受累皮肤上的快速播散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特应性皮炎的疾病诊断
根据病史、皮损形态和分布及相关临床征象所做出的临床诊断
诊断标准(皮肤瘙痒的证据(必要条件),且满足以下至少3个主要标准)
皮炎累及皮肤皱褶处的病史
累及屈侧面的明显皮炎
哮喘、过敏性鼻炎或枯草热的个人史或家族史
在过去一年内存在皮肤广泛干燥
儿童在2岁前出现症状,或者对于4岁以下的儿童,皮炎累及脸颊或肢体背侧面
对于临床上认为AD,皮肤活检和实验室检查(包括IgE水平和过敏原检测)通常不是必要的
皮肤科医生临床经验+典型皮疹+询问病史+符合诊断标准=诊断
特应性皮炎需要考虑的鉴别诊断
接触致敏性皮炎(口水疹)
算湿疹吗?
可以算,也可以不算
如果我们所谓的湿疹对应的是特应性皮炎,这个需要鉴别,它的本质是接触过敏性皮炎,因此左边的口水疹不代表特应性皮炎;如果根据湿疹的定义看,它是急性期充血、红斑基础上有渗出表现的疾病,那左边口水疹、右边有渗出倾向的急性接触,致敏性皮炎应该算
婴儿期脂溢性皮炎
1.最主要的区别方法:脂溢性皮炎绝大部分不痒或仅仅有轻度的痒,不影响孩子饮食、睡眠,而湿疹会痒,孩子常常抓挠,影响睡眠。
2.通过皮疹的形态区分:脂溢性皮炎主要是油脂渗出来,表现为油腻外观(脂肪推挤起来)、淡黄色鳞屑的红斑或者没有红斑。湿疹表现为皮肤红、皲裂、结痂为表现,渗出型时才有黄色液体或者结成痂。总结一句话就是脂溢性皮炎主要是黄色油脂渗出(油油的)、形成颗粒、片;而湿疹是以皮肤红、干、结痂为主。
3.部位不同,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皮、外耳、面中部和间擦部位,在尿布区域会发生,而湿疹通常不发生在尿布区域。
4.脂溢性皮炎因为是母体激素影响孩子导致的,所以发生的早,多在生后1周就有,而湿疹相对晚些,生后1月左右出现。
新生儿痤疮
多在生后3-4周发病,持续3-4个月,有部分孩子在出生后就会表现出来。表现为分布在额头,鼻子,脸颊的小的闭合的粉刺(一个小包,上面白头,周围无红晕,粉刺的意思就是内含角质、脂质、细菌的囊泡)
银屑病
鉴别:
好发年龄段
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是斑块型的,表现为身体各部位上高于皮肤红斑,红斑大小不一,上面通常有一层银白色鳞屑,银屑可以通过沐浴清洗掉。孩子可能会发痒。
更有特征性的一些皮肤检查
疥疮
典型的皮疹特点
疥疮是由疥螨(螨虫的一种)引起的皮肤感染,特点是让人特别痒,和皮疹程度不相符的瘙痒,夜间痒的更厉害。
疥疮的皮疹不是只在手足出现,最常见的是等部位手腕屈侧,手肘伸侧,腋窝,脐周,腰部,男性生殖器,臀部,膝上方,足后、侧方,手指侧面和指缝
皮疹表现为红斑丘疹,比较小,因为痒,会抓破,典型部位皮肤刮屑检查疥螨或虫卵确诊。
其他少见疾病
肠病性肢端皮炎
累计口腔、鼻腔、生殖器、肛门的周围,眼睛周围,四肢末端:手脚,包括肘部和膝盖。之后开始脱发。之后出现腹泻。缺锌引起,补锌后效果良好,长期补充。
原因:肠道不能有效吸收锌
偶尔发生的有特殊饮食偏好的家庭
纯素食主义
特殊宗教信仰
这个病是重度缺乏锌才会出现的,孩子吃的含有锌的食物少,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基因出现问题,导致让肠道吸收锌的蛋白发生变异,不能吸收的那么好了,从而导致体内严重缺锌,出现这些症状。虽然挺吓人,但发病率极低
补锌以后症状缓解
Wiskott-Aldrich综合征&高IgE综合征(超纲题)
无法跟湿疹的临床表现相鉴别
诊断意义
伴随血小板、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障碍,因此会在暴露部位看到点状的出血点
湿疹样改变。
伴有紫癜、便血、呼吸道感染。
血小板低。
泛发性的湿疹样改变。
反复肺炎、腹泻、念珠菌感染。
高IgE综合征中血清Ig水平高出天际,头皮部位还会有一个脓包,但是里面并不存在感染,也没有急性炎症的红肿热痛
顽固的湿疹样改变。
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皮肤感染念珠菌感染。
特殊面容:鼻翼鼻梁宽,前额隆起等
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幼儿湿疹)的基础皮肤护理
基础皮肤护理(一)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后简称AD)具有持续数月至数年的慢性病程,症状反复迁延
治疗护理目标:旨在有效控制AD临床瘙痒症状和皮疹表现,降低复发频率和治疗风险,从而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基本治疗护理方略:疾病急性期规范外用激素药膏配合维持润肤保湿护理
强调坚持润肤保湿的基础皮肤护理
鉴于AD的核心发病机制是皮肤屏障功能缺陷
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功能
预期可以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并降低复发频率
基础皮肤护理(二)
部分轻度AD患儿,仅使用足量的保湿润肤产品,症状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中重度AD患儿,使用足量的保湿润肤剂能够减少外用激素药膏的使用量
长期使用润肤剂能够保持皮肤滋润光滑,改善干燥粗燥以及减轻充血红肿的皮损外观
瘙痒是AD的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保湿润肤产品也是缓解瘙痒的有效方法之一
研究证实长期规律的使用保湿润肤剂能够有效的减少湿疹复发
谣言
湿疹是过敏导致的需要忌口(小婴儿低敏配方奶粉饮食替代)
1.严重的湿疹和食物过敏有关系,轻度的湿疹可能无关,所以,不是所有湿疹都是食物过敏导致的
2.食物过敏是湿疹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而不是导致湿疹的因素(美国皮肤学会)
3.食物过敏越严重的宝宝,湿疹发生越早、越严重。
4.食物过敏能加重湿疹。
湿疹能自己好,不需要治疗/干预湿疹
需要反复使用激素药物治疗
湿疹宝宝疾病急性期不能洗澡和预防接种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共识( 1)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湿疹属于症状描述反映一类有急性渗出特征的皮肤疾病, 其中不少有遗传倾向和特定发病模式的儿童期病例可归类为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为AD)
在临床工作实践中, “湿疹”与“特应性皮炎”往往相互替代
AD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了,涉及遗传、免疫、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体表微生物定植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参与
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典型的皮疹表现即可作出湿疹的临床诊断,瘙痒和皮肤干燥是AD的基本特征,急性期有渗出表现,由于反复瘙痒搔抓出现苔癣样变,病程反复迁延,易继发细菌病毒感染
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以及过敏原检测并非诊断的必要条件
临床需要考虑的常见鉴别诊断包括婴儿痤疮、婴儿期脂溢性皮炎、接触致敏性皮炎、银屑病和疥疮等
(下)内容提要
Q:宝宝特应性皮炎(简称AD)或湿疹反反复复,究竟应该如何护理,减少复发?
A:最优解是持之以恒的润肤保湿护理,配合急性期合理规范外用激素药膏。
Q:听说激素药膏的副作用很大,停药后很快复发,真的是这样吗?有什么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
A:在预期的治疗窗口内,不需要担心激素药膏的不良反应。过早停药更易复发。
Q: AD宝宝或哺乳妈妈是否需要“忌口”,能不能打预防针?
A:大概率不需要建议正常进行。
Q:过敏原检查对牛奶蛋白过敏的AD宝宝应该如何饮食替代?
A:有争议,取决于收益和风险的平衡。
Q:脱敏疗法、益生菌和补充维生素D究竟靠谱不靠谱?
A:很遗憾的,都不太靠谱。
宝宝AD/湿疹反反复复,究竟应该如何护理,减少复发?
病程
轻症AD患儿可能经历间歇性发作和自发缓解
持续数月至数年,慢性反复性
中至重度AD患者在不接受治疗的情况下湿疹极少消失
大多数AD患儿症状会在儿童晚期之前消失,也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
治疗目标
有效控制AD临床瘙痒症状和皮疹表现
降低复发频率和治疗风险
从而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基本治疗护理策略
合理选择,规范外用激素软膏
配合持之以恒的润肤保湿护理
“砖、墙”结构解释皮肤屏障功能
由于婴儿湿疹,宝宝的皮肤屏障功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偏弱,它既不能保留皮肤留下的水分也不能阻挡外界各种刺激或过敏原。夏天宝宝出汗对湿疹宝宝来说算是比较常见的外界刺激,那么会使皮肤屏障更容易受损,相对来说,给予润肤保湿护理是性价比最高的干预手段。
详细解答
回答:润肤保湿的基础皮肤护理非常重要
强调坚持润肤保湿的基础皮肤护理
鉴于AD的核心发病机制是皮肤屏障功能缺陷
有助于从根本上修复改善受损的皮肤屏障功能
预期可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并降低复发频率
关于润肤剂
也称为保湿剂, 指具有医学辅助治疗功能的产品
医学润肤剂不含香料、容易刺激皮肤或引起皮肤过敏的成分,没有抗衰老及美白等美容功效,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 锁住”皮肤内的水分、缓解皮肤干燥和敏感
药妆店、 某猫旗舰店或通过海外代购,可以方便买到各种品牌的医学保湿产品
Ointment (软膏)、Blam (膏)、Cream (霜)或Lotion (乳/露)是指保湿产品的不同剂型
每周保湿产品用量不低于200-250ml
少部分轻度AD患儿,仅使用足量的保湿润肤产品,症状就可以有效缓解
对于中重度AD患儿,使用足量的保湿润肤剂能够减少外用激素药膏的使用量
长期使用润肤剂能够保持皮肤滋润光滑,改善干燥粗燥以及减轻充血红肿的皮肤外观严重的瘙痒是AD的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保湿润肤剂也是缓解瘙痒的有效方法之一
研究证实长期规律的使用保湿润肤剂能够有效的减少湿疹复发
有过敏性疾病父母家族史的宝宝在生后开始长期规律使用润肤保湿产品,能够减轻AD/湿疹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的风险,但目前该判断受到最新研究结论的挑战
听说激素药膏的副作用很大,停药后湿疹会很快复发真的是这样吗?
外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症、抑制表皮细胞增生和收缩血管的治疗效果
上个世纪50年代激素开始用于治疗皮肤疾病以来,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它的疗效,也探索了各种不同激素强度的制剂以及平衡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安全用药方案
因此北美、欧洲、澳洲、日本以及中国的AD/湿疹治疗指南中都明确指出外用激素是治疗AD的一线药物
多数AD患儿都属于轻-中度,外用激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
外用激素使用的常见临床误区
会影响生长发育
外用激素不应该和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影响代谢的性激素混为一谈
规范的外用激素只有微量的系统吸收,因此不会影响生长发育或身体抗感染的能力
在某些特殊情况时,如婴儿大面积、长期使用强效激素或者采用密闭的辅料封包时,有可能会系统吸收
如果AD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会对儿童的体格发育、心理发育及社会行为的发展有负面的影响
外用激素会导致皮肤颜色变浅、色素沉着或多毛
会有局部外用激素后出现皮肤轻度和暂时的发白,在停止使用激素后能够恢复
皮肤炎症反应本身也可以影响表皮中色素的分布, 从而造成炎症后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外用激素会导致多毛的论断大都来自于过去的文献和教科书
长时间外用强效激素有可能引起局部的毛发数量增多,这种现象是暂时的,停用激素后会逐渐恢复
外用激素不能用在破损或有渗液的皮肤
主要考虑到外用激素可能通过破损皮肤增加吸收或加重继发感染
家长有这样的疑问可能是因为在外用激素药膏的说明书中都写有“ 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禁用”
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的使用,很少会出现药物过量吸收导致的副作用
皮肤表面都会存在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皮肤裂隙或破损,只有使用激素控制好炎症后这种情况才会根本改善
外用激素会产生依赖,难以停药或停药后很快复发
由于AD容易反复发作, 需要间断的使用外用激素控制皮肤炎症不是对药物的依赖
所谓的“激素依赖性皮炎”实际上是由于长期不规范使用外用激素造成的皮肤不良反应,表现为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敏感等
大部分情况在停用激素治疗后,激素造成的不良反应都会逐步改善和缓解
使用了足够多的润肤保湿产品,就不需要外用激素
对于轻度的湿疹,做好皮肤保湿,皮肤炎症也会减轻或缓解;当湿疹皮疹缓解后坚持使用润肤剂能够预防湿疹复发
但是对于中度或重度湿疹,仅仅使用润肤剂是不够的,皮肤发红、渗液、瘙痒等症状需要外用激素才能控制
外用激素不建议和润肤保湿产品同时使用
外用激素的用量越少越好
医生在处方外用激素时会提醒患者不适给长期连续使用,经常会被误解为要尽量少用
足够的用量和规范的疗程是达到理想治疗效果的前提保证
指尖单位:食指末节指节长度(约1厘米)的药膏大约有0.5克,可以涂满成年人两个手掌(含手指)面积大小的皮肤
指尖单位
弊端
不适合皮肤褶皱部位或者地形起伏部位
国外有统一生产标准,国内挤的量有偏差
治疗原则
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以及外用激素葯物的效价列表
欧洲和中国AD治疗指南中主张的阶梯治疗原则
回答:外用激素规范使用安全有效,是AD治疗的一线药物或首选方案
皮质类固醇效价的选择应基于患者年龄、身体受累区域及皮肤炎症的程度
对于轻症AD建议首选低效价激素药膏治疗,如地奈德或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位于肢端、躯干部皮肤角质层较厚部位可以考虑选择中效激素,例如糠酸莫米松乳膏
儿童AD的治疗原则上会尽可能避免选择强效激素药膏
有什么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
控制瘙痒?
抗组胺药物作为控制瘙痒的主要辅助治疗药物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物的主要益处很可能来自于改善睡眠
积极治疗细菌或病毒感染?
继发感染是婴儿湿疹的临床常见伴随情况
积极预防治疗继发感染有助于缩短自然病程
在治疗矛盾中选择合理的治疗组合
湿敷
有助于减轻瘙痒、减少急性期炎症渗出、祛除痂皮
限制外界与皮肤创面接触,翻于湿疹急性期的渗出情况
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属于非甾体类免疫调节剂
并不会导致皮肤萎缩或皮质类固醇的其他不良反应
可作为外用皮质类固醇的替代选择
2岁以下的儿童能用吗?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
相关研究背景
AD宝宝大多数是小年龄婴幼儿,家长们对于外用激素顾虑重重,经常不能按照医嘱用药,造成患儿皮疹难以控制或反复发作
2015年发表在美国儿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一项为期5年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就是评价和比较吡美莫司乳膏与弱中效激素长期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AD的疗效和安全性
全球28个国家、191家医院参与( 中国大陆地区有4家医院),入组了 2418名3个月-12个月年龄的轻、中度AD患儿
分为两组,一组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进行治疗,另一组外用弱中效激素(1%氢化可的松/0.1%丁酸氢化可的松 /0.1%糠酸莫米松乳膏)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在湿疹发作期规律外用药膏治疗,每日两次直到湿疹完全消退
同时按需长期使用保湿润肤产品,一旦出现湿疹复发的早期表现,立即开始用药直到湿疹缓解
平均持续随访了5年时间,研究结束时孩子们大都已结束幼儿园教育
1%吡美莫司治疗组和激素治疗组一样,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5年治疗结束时95%以上的患儿面部湿疹痊愈,超过85%的患儿全身湿疹痊愈
2个治疗组的患儿在长期间断治疗到78周,湿疹的面积几乎接近于零,并一直持续到研究结束
说明在湿疹控制后进行维持治疗大概一年半左右, 绝大多数患儿能够维持长期缓解不复发
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2岁以下婴幼儿AD的安全性
研究的主要目的同样也是观察长期用药对AD患儿体格发育和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
体格发育
预防接种
免疫系统的发育
1 %吡美莫司乳膏
1%吡美莫司乳膏(商品名爱宁达)用于轻、中度AD的激素替代方案
可以用于急性期短期治疗,也可以用于长期间歇治疗以预防湿疹复发
可以用于头面部、颈部、皮肤皱褶部位和皮肤擦烂部位
吡美莫司乳膏使用注意事项
可能出现用药后一过性的刺激反应
烧灼、针刺感通常比较弱,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大部分人都可以耐受
1%吡美莫司乳膏说明书要求可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
回答: 1%吡美莫司乳膏对于2岁以下的婴儿期AD患儿能用而且安全有效,但需要专科医生的指导和随访
外用激素药膏还是婴儿期AD的首选治疗方案
1%吡美莫司乳膏也可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对于那些对外用激素非常恐惧而不能够坚持规范治疗的家长
在治疗一些敏感部位如面颊、乳头以及尿布区外阴以及皮肤皱褶部位
2岁以下儿童目前仍属于超范围用药,需要与患儿家长充分沟通
建议在湿疹控制后长期间断维持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湿疹复发
长期间断用药维持治疗仍需要专科医生的指导和定期随访
过敏原检查对牛奶蛋白过敏的AD宝宝应该如何饮食替代?
牛奶蛋白过敏的概述
牛奶过敏(CMA)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约有2.5%婴儿受累(欧美白人)
牛奶蛋白中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导致了大多数lgE介导的CMA
非免疫球蛋白lgE介导的CMA往往会在儿童期早期消退
lgE介导的CMA可能会持续到青春期及以后
大多数CMA儿童最终均可耐受牛奶
CMA的临床表现包括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如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全身过敏反应)以及IgE和非IgE混合介导的变态反应(特应性皮炎和嗜酸细胞性食管炎)以及非lgE介导的IV型变态反应(例如食物不耐受)
lgE介导的CMA诊断依据包括详细的询问病史,以及皮肤点刺和特异性IgE检测结果
确诊依赖进行口服食物激发试验
针对非IgE介导的症状的诊断性检测有限
过敏原特异性lgE检测结果的合理解读
牛奶特异性lgE滴度较高以及皮肤点刺试验的风团明星,提示CMA的可能性增大
但阳性的结果并不能预测牛奶过敏的严重程度
对于2岁及以上的儿童,检查结果牛奶特异性lgE水平大于等于15kUA/L时,对摄入牛奶后发生过敏反应的预测值为95%
对于2岁以下的儿童, 5kUA/L对发生过敏反应的预测值也可以达到95%
若无法根据病史和检测结果确诊,则可能需要通过剔除可疑食物2-8周,之后进行食物激发试验(若怀疑可能性高)或重新引入剔除的食物(若怀疑可能性低) 来帮助临床判断
如果从膳食中剔除牛奶蛋白后患者的病情改善甚微,并且重新引入后观察到差异不显著,则表明牛奶可能并不是引发过敏症状的原因
或由于膳食限制不充分
患儿可能不止对一种食物过敏
高危婴儿的配方奶粉选择
无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风险如何,母乳都是所有足月儿出生最初4 ~ 6个月中的最佳营养来源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饮食回避包括从母亲的膳食中去除牛奶蛋白,而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则包括使用深度水解婴儿配方奶粉或氨基酸婴儿配方营养粉饮食替代
以往的研究表明,对于无法纯母乳喂养的高危婴儿,在出生后头4 ~ 6个月使用水解配方奶粉喂养能降低婴幼儿AD的发病率并可能预防变态反应性疾病
2016年一项关于37项随机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结果并不支持以上结论,这37项试验在有儿童期湿疹、喘鸣、变态反应性鼻炎或食物过敏风险的婴儿中评估了水解配方奶粉的作用,发现大多数情况下预防作用并不令人信服
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性疾病研究所、美国儿科学会和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学会正在修订食物过敏指南,而澳大利亚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学会已不再推荐则包括使用深度水解婴儿配方奶粉或氨基酸婴儿配方营养粉替代母乳喂养和普通牛奶配方奶粉
过敏原检查对牛奶蛋白过敏的AD宝宝应该如何饮食替代?AD宝宝或哺乳妈妈是否需要“忌口”?
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需要正确看待饮食替代和回避的实际价值
牛奶蛋白过敏(CMA)≠儿童期AD
牛奶蛋白特异性gE抗体轻度升高≠CMA
饮食替代≠AD的完美解决方案
饮食回避≠预期改变儿童特应性疾病的远期结局
大多数情况下CMA、食物过敏和儿童AD同样有随年龄增长有自行缓解趋势
目前国情决定完全的饮食回避难以实现
仅依据过敏原检查的轻度升高结果判断AD宝宝合并CMA本身就不严谨,即使的确存在CMA, AD疾病本身并非进行饮食回避策略的关键因素
AD宝宝或哺乳妈妈是否需要“忌口”?
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及自行缓解
1岁时食物过敏的峰值患病率为6%-8%,然后逐渐下降
到儿童期晚期,患病率为2%-4%,此后保持稳定
大多数儿童期食物过敏(比如非IgE介导的变态反应)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内消失
某些过敏有持续存在的倾向,例如花生/木本坚果过敏
1%-2%的儿童可发生蛋类过敏, 到成人期时大部分患者可获得缓解
2岁以下儿童中CMA的患病率约为2.5%
0.5%-1.4%的儿童可发生花生和木本坚果过敏,该比例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
有20%-25%的患者和至少9%的患者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分别摆脱花生过敏和木本坚果过敏
关于哺乳期妈妈
母乳都是所有足月儿出生后最初4-6个月中的最佳营养来源
不建议为了减少后代的过敏性疾病而在妊娠期或哺乳期避免特定食物的摄入
在预防儿童持续性过敏性疾病方面并未证明是有效的,反可能会影响母亲和/或胎儿营养
一些妊娠女性可能已经在避免过敏性食物,因为家中其他的孩子有食物过敏
通常建议其继续现有膳食,并提供膳食咨询以确保当奶类和多种食物都不能吃的时候妊娠女性有足够的营养
不建议母亲为预防婴儿过敏性疾病而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膳食中额外补充维生素D、w-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DHA
关于AD宝宝
对食物敏感或经证实存在l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的幼儿随后发生变态反应性鼻炎和哮喘的可能性更大
对于未经选择的AD患儿,缺少证据支持膳食干预有助于减轻AD的严重程度或预防其发作
虽然大约50%的AD儿童可能对1种或多种食物变应原(亚裔儿童最常见的阳性结果依次为牛奶、蛋清、坚果花生以吸海鲜)的特异lgE阳性
对于未经选择的AD患儿,将奶类和蛋类从饮食中剔除、采用限制食物种类膳食或要素膳均没有益处
一些的确对鸡蛋或牛奶过敏的个体可耐受少这些食物,以及将这些食物作为少量佐料经烘培放入食品(如蛋糕饼干)中
高温加工后可能耐受
75%对奶类过敏的儿童可耐受烘培食品(松饼或华夫饼)中经充分加热过的牛奶
仅因为唇周接触就怀疑过敏而回避食物是错误的,原则上只有出现血便、腹泻、便秘、恶心、反胃或明显消化道症状,或者进食某种食物时,不同时间段连续出现的皮疹,我们有理由怀疑宝宝食物过敏
脱敏疗法、益生菌和补充维生素D究竟靠不靠谱?
关于螨虫过敏的脱敏疗法
使用尘螨提取物对被尘螨致敏的AD患者进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
两种不同的给药方式
皮下或舌下免疫疗法
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8项随机试验共385例患者,这些随机试验比较了SIT (使用屋尘螨变应原)与安慰剂, SIT组患者比安慰剂组患者更可能得到AD临床症状的长期缓解(依据患者或研究者的评估)
对于已证实为屋尘螨致敏(变应原特异性试验阳性以及自然暴露后病情加重)且常规治疗无法控制的严重AD患儿,SIT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
关于益生菌
对AD高危风险的妊娠女性和婴儿补充益生菌可预防3岁以下儿童发生AD
2014年一 篇针对16项随机试验共纳入约3500例受试者的Meta分析发现,产前和产后给予益生菌可降低AD高危儿童和一般人群儿童在出生后发生AD的风险
在一项对454例未经选择的妊娠女性及婴儿应腹合菌种益生菌制剂或安慰剂,在儿童2岁时,益生菌组和安慰剂组的AD累积发生率相近
然而,随后的两项随机试验并未证实这一结果
184例有特应性高风险的儿童,在儿童出生后6个月内补充鼠李糖乳杆菌相比补充安慰剂并未降低
2岁时AD的累积发病率,在5岁时的哮喘累积发病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关于维生素D
在北欧日照不足地区已有的少数小型随机试验评估了补充维生素D对预防冬季AD发作的作用
在最大型的研究中,107例有AD在冬季加重病史的儿童接受了维生素D(1000U/d)或安慰剂治疗1个月
临床医生评价的AD患儿的皮疹表现EASI评分降低
冬季补充维生素D可能对AD患儿有益
仍需要更大型、设计良好的研究来明确维生素D在预防和治疗AD的效果和安全性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共识(2)
治疗
仍需要更大型、设计良好的研究来明确维生素D在预防和治疗AD的效果和安全性
根据患儿的年龄、AD皮肤炎症的严重程度和受累区域合理选择外用激素药膏的效价和疗程
充分、足量的润肤保湿护理有助于减轻AD的疾病严重程度,降低复发频率
抗组胺药物旨在对症缓解瘙痒症状,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物的主要益处可能是改善患儿的睡眠
6m以上
西替利嗪
6m以下
针对6个月内儿童有安全性数据研究的抗过敏药,目前只有扑尔敏(尽管扑尔敏有一些不良反应)。其他抗过敏药可能是安全的甚至可能更安全(例如西替利嗪),但是针对6个月内儿童目前没有研究数据,所以无法推荐使用。
针对继发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的联合治疗
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作为外用激素药膏的替代选择,适用于治疗累及颜面、颈部和皮肤皱褶处的轻中度AD或在激素治疗间歇期的维持方案
2岁以下儿童属于超说明书用药要与患儿家长充分沟通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共识(3)
其他临床常见的相关问题
食物过敏仅可能是部分AD病例的诱发因素和伴随情况,从AD的发病机制的角度看,两者之间无对应因果相关性,不主张刻意忌口
沐浴有助于增加皮肤水合,去除结痂,洗浴后5分钟是AD患儿全身使用润肤保湿产品的最佳时机
AD并非预防接种的禁忌症,但在疾病急性期确有接种后瘙痒皮疹加重的现象
仍存在争议
伴随严重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期AD患儿要更换低敏奶粉或氨基酸营养粉饮食替代者预防"过敏进程”和改疾病进程的价值
尘螨提取物针对尘螨过敏的AD患儿进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益生菌
补充维生素D
课程来源卓正高珊医生 笔记by米饭可乐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