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德育
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包含了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教育家 埃拉斯莫斯、班级的地位、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德育
德育概述
概念
广义
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
社会德育
社区德育
学校德育
家庭德育
狭义
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生存功能
发展功能
享用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口诀:文科政经人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德育的内容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
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直接决定德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实际
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文化传统的制约
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民主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爱国主义-永恒的主题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
新时期的德育主题
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
安全教育
升学与就业指导教育
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
德育过程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实质: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关系
活动
德育-双边活动
品德形成-单边活动
影响因素
品德形成-各种因素影响
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结果
德育-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品德-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德育过程结构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德育影响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矛盾
基本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想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
核心、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
内部动力、催化剂
意:道德意志
精神力量
关键词:忍不住
行:道德行为
重要标志、关键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原则
口诀:陶行知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
导向性原则
理想性和方向性
贯彻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性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严慈相济
马卡连柯: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知行统一原则
言行一致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息因素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组建教师群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影响前后连贯和一致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因材施教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针对不合群、人际关系间问题、缺乏集体感、班级存在共性问题
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活力
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
说服教育法
基本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基本方式
语言说服
事实说服
榜样示范法
典范-伟人、名人
示范-家长、教师
典型-三好学生
运用要求
选好学习榜样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实际锻炼法
常规训练
礼貌训练
实践锻炼
情感陶冶法
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
人格感化
艺术陶冶
环境陶冶
道德修养法/自我指导修养法
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
品德评价法
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角色扮演法
德育途径
口诀:一教二班三活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班主任工作
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培养道德判断力
特征
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彼得 麦克菲尔
把道德情感置于中心地位
增强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生命线丛书》
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付诸行动
社会模仿模式
代表人物:班杜拉
观察学习
价值澄清模式
代表人物:拉斯、哈明
学会选择某种价值观
集体教育模式
代表人物:马卡连柯
集体+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