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二。通过详详细的步骤、流程等方法介绍,全方位展示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基础知识。
编辑于2021-12-28 22:50:28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念
“教育”最早 《孟子·尽心上》。 一人一书一天下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基本形态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叫 “三结合”教育
四、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属性
1.永恒性
强调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2.历史性 强调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
时代性
阶级性
3.生产性
强调教育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作用
4.民族性
强调每个民族的教育都有其特点
5.相对独立性 强调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可能“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发展, 同时也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五、教育的基本功能
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社会成员。。。
个体功能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
隐形功能
六、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
动物界存在教育
心理起源论
孟禄 儿童无意识模仿成人
劳动起源论
米丁斯基、凯洛夫 起源于劳动
交往起源论
七、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产生
特征
没有阶级性
为生产劳动服务
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进行
手段极端原始
古代社会的教育
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学校的产生
2.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庠、序→商、夏; 夏→最早
3.国外古代教育的发展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希腊
雅典教育→政治家、商人
斯巴达教育→军人、武士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
4.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和宗教性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近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征
1.终身化
2.全民化
3.民主化
教育机会均等
4.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根本任务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三、教育学的独立形成阶段
四、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五、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念
二、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三、人的发展规律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五、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教育与人的个性化形成
第五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第六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类型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四、我国的当前学制
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六、义务教育制度
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历史法
四、实验法
五、行动研究法
六、叙事研究法
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词源及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三、课程理论流派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第三节 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课程设计
二、课程开发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二、课程评价
第五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中学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三、教学的意义
四、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四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第五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六节 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概念
二、我国的主要教学模式
三、国外的主要教学模式
第七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第八节 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二、教学策略的类型
第九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和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四、教学评价的类型
五、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第十节 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
一、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二、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性与感觉阈限
例如:加五克糖才刚刚能感受到甜味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五克“叫绝对感受阈限
例如:在加入三克糖更甜了,感受甜度与甜度之间的差别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三克”叫差别感受阈限
2.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
二、知觉
种类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
错觉
一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选择)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三、注意
1.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
集中性
2.分类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与注意的分散相反
4.注意的转移
是主动的行为,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5.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四、记忆
五、思维
六、表象与想象
第二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概述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三、认知学习理论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和构成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五、学习动机的理论
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第四节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五、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第五节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概述
二、认知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
第六节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一、知识的学习
二、技能的形成
主观题备考攻略
第一节 辨析题备考攻略
第二节 简答题备考攻略
第三节 材料分析题备考攻略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班级体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与班集体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班级管理
第二节 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二、课堂群体管理
三、课堂气氛管理
四、课堂纪律管理
五、课堂问题行为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概述
二、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和意义
二、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形式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
四、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五、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第五节 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
三、教师的成长心理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中学德育
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
一、品德的概念与结构
二、道德发展理论
第二节 中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二、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三、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态度和品德的方法
第三节 中学德育的概念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二、学校德育的内容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内涵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五节 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中学德育原则
二、中学德育途径
三、中学德育方法
第六节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一、生存教育
二、生活教育
三、生命教育
四、安全教育
五、升学就业指导
附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
五、实施途径和要求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四、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二节 学校心理辅导
一、学校心理辅导概述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压力与挫折
一、压力
二、挫折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概念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四、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五、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指导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三节 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一、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中学生意志的发展
第四节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概述
二、人格的结构
三、认知风格
四、人格发展理论
第五节 中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的概念
二、能力的分类
三、能力结构理论
四、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及影响因素
第六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四、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