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0考研政治马原基本框架
考研党必看!下面的这份考研政治马原基本框架结合了米鹏、腿姐等多位老师以及自己的做题经验结合而成,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等内容。希望这份导图能帮到更多研友,喜欢就请点赞收藏!
编辑于2019-09-19 10:43:20马哲
辩证唯物论
研究世界的本原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存在=物质 思维=意识=精神=感觉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范畴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由国情决定的(变动的国情)—与时俱进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形式是主观的
主观性的表现
意识的形式:感觉、思维、情感、意志
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
意识不仅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还是对客观现象的歪曲或虚幻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性的反映
(最突出)意识有能动创造性
意识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唯物辩证法
辩证关系的表述: ①决定与反作用 ②相互依赖、包含、转化
物质运动的规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矛盾
同一性和斗争性 →推动发展→利用吸收,转化共赢 求同存异,和谐共处
分析
斗争:对立,差异
同一:共存、包含、转化
含义
斗争是同一的前提,同一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
尊重差异
同一制约斗争的形式、范围、程度
作用
同一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矛盾双方相互利用
相互吸取
相互转化
斗争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造成量变
实现质变
普遍性和特殊性
定义
普遍=共性=一般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个性=个别
理论联系实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
普遍性存在于一般性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可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定义
主要矛盾
支配作用
非主要矛盾
从属地位
主矛和非主矛可相互转化
多个矛盾之间的关系: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 发展不平衡
联系
定义
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五对范畴
原因(前)—结果(后)
追根溯源
现象(有真有假)(形式)(偶然)—本质(内容)(必然)
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家做实验)
必然—偶然
只有偶然没有必然—非决定论
找规律,抓机遇
只有必然没有偶然—宿命论
现实性—可能性
现实性:已经实现的规律
立足现象
可能性:未实现的规律(也是规律,一定会实现)
形式—内容
形式主义:认为形式更重要
前四对关系:依存、包含、转化 后一对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发展
定义
有前景、上升性
量变和质变
要注意度(关键词“大小”"微巨""多少") 注意积累
量变基础上的部分质变:新时代
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肯定和否定
新旧:肯定(扬)—否定(弃)—否定之否定(加)
依存、包含、转化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反映论
唯心史观 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人类认识的规律,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认识:曲折失误,不断反复,无线发展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实践决定认识
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认识是怎么来的
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强调认识往前发展,不断丰富
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终是要指导和改造实践
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过程:认识→实践→认识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定义
感性认识(对现象)
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对本质规律)
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判断、推理)
关系
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
转化:感性向理性转化
取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
只感性,经验主义
只理性,教条主义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实践
是认识的目的所决定的
认识是需要不断丰富发展的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因)
反复性(曲折失误)
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客观上:事物各侧面及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
是客观决定主观
实践是永恒发展的
真理和谬误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性(毋庸置疑的)
内容正确
人可以获得
探索永无止境
相对性(有条件的)
广度上:要拓展
深度上:要深化
从阶段来看:有待发展
关系
共存
包含
辩证转化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对待真理的科学态度
要坚持探索(绝对性中来)
要丰富发展(相对性中来)
坚持中发展,发展中坚持(辩证转化的关系中来)
真理和谬误:成功与失败 (怎样对待错误与失败)
二者有本质区别
二者也有联系
相互共存:二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相互渗透:真理的发展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
相互转化
真理有其适用范围
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出现谬误从而导致失败
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理性认识↑),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感性认识↑),变失败为成功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规律,马克思提供的"放大镜""显微镜",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
社会有机体理论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生产方式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
决定社会结构,制约经济、政治、精神等全部社会生活
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有的社会存在脱节)
二者相互影响且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社会主体理论
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
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数量上是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
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是基于一定条件创造的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 (某国家民族作出历史选择)
决定性:社会运动有必然性和规律性
选择性: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空间中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一个民族作出选择的原因
取决于民族利益
取决于交往
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
对立:阶级斗争(最高形式是革命)
革命:只存在于阶级对立的社会,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好处:彻底
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
强大杠杆(创新是第一动力)
对生活方式
改变了生产力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对生活方式
对思维方式
统一:改革(关键抉择,必由之路,重大法宝)
社会主义可以用改革彻底解决问题,其他社会不行。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社会发展规律理论
社会发展可以跳跃不能逆行
社会形态
根据生产关系:五形态
原始(公),奴隶(私),封建(私),资本(私),共产(公)
根据生产力:三形态
传统社会(农耕文明)(原,奴,封)
现代社会(工业文明)(资)
未来社会(信息文明)(共)
社会发展规律的三种表现形式
前进性与曲折性
统一性与多样性
规律性与选择性
生产方式
生产力:人与自然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实体要素
劳动资料/手段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时代的依据
劳动对象
未来所有东西都会是劳动对象
劳动者
最活跃因素
生产关系:人与人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产品分配
哲学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研究对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第一性:本原(物质在前,意识在后)
分类:有没有第一性
有:有本原,一元论
本原是什么
唯物主义:本原是物质
物质是什么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直观的物质形态)
朴素=缺乏科学论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世界本原是颗粒
片面、孤立、静止(永恒、顶峰、最)
自然观上唯物,历史观上唯心(半截子)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
既联系又发展(区分的依据)
中美贸易战,经济全球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深度融合高度依赖
唯心主义:本原是意识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精神:感觉、经验
唯我论、主观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神秘力量、宗教
迷信
没:没本原,二元论
同一性(共存、联系、转化)
有没有同一性
有,可知论
可知论:从哪里出发认识
唯物主义可知论:反映论(先物后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怎么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可知论(直观反映)
唯心主义可知论:先验论(先意后物)
没,不可知论(康德,休谟)
社会形态更替
统一性
五形态依次更替
多样性
更替的时间、方式、代价的多样
必然性
基础
范围
可能性空间
选择性
社会由四个要素组成
两组分别发生矛盾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形态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更替实现的
经济基础
主要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反映和保护经济基础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以国家政权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