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知识总结,包括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三部分内容,需要的可以收藏。
主要内容有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四章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这是一篇关于政治第三章的思维导图,包括: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微观
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而能使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
宏观
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一致,符合
只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人们通过把变成现实的东西同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对照,从而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认识得到检验
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认识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认识主体
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性质和特点: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具有自然属性。认识主体还具有社会历史性,能动性。
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整体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种性质同客观世界的无限性正好一致
认识客体
含义和构成: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自然界
社会客体
人类社会
精神客体
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性质和特点: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认识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作用
相互作用
主体能动作用,客体制约作用
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第一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
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
理性
本质的、间接的、全体的、概括的反映,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优点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经验理性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意义
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真理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就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
谬误就是主体歪曲的反映了客体
真理和谬误对立又统一
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又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的特点
客观性
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真理标准问题上两种错误观点
提出用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
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但逻辑证明的这种作用并不表明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
实践标准本身的辩证性
绝对性、确定性
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相对性、不确定性
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他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