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第十版)
适合初学者的哲学史入门读物,主要对哲学、逻辑做了基本介绍,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针对生活的意义、上帝、实在的本性、真理的追寻、自我、自由、道德和好的生活等提出问题,给出哲学家们的解答和一系列阐述。(思维导图内容,为两个板块——底下分为“大问题1”和“大问题2”。注释部分有参考网络)
编辑于2022-01-13 13:05:58在书中,你能感受到两人运用语言的精炼、犀利以及对自己的反思。你能感受到相等阶级的她们,由于时代、父母不同,在“女性主义”、“男人”的态度上也不同。比如“凉美”反复的在追寻一个答案“为何‘鹤子’对男人不感到绝望”;而“鹤子”则好奇“凉美”工作的选择、以及对她的影响......
你是否也有过感觉被卡住的时候: 也许是不太顺利的职场生涯,让你想去更多地自我实现? 也许是阴霾笼罩的原生家庭,让你很想摆脱父母的束缚? 也许是不堪回首的情感经历,让你渴望彻底走出? 也许是令人纠结的两难选择,让你无法如愿前行?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智也会亦步亦趋。怎么办?唯有心智觉醒,提升、拓展、延伸心智的维度,方能破局。 人生破局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如何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状态? 要从何入手,才能落实到当下? 本书融合东西方哲学、心理学、教练的科学、神经语言程序学、成人发展理论、天赋优势理论等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助你从高度、广度和长度三个维度实现心智升维。
《玩透小红书 ——素人博主从0到1实战手册》是人人可复制的小红书运营指南,主要介绍普通人如何从0开始做小红书博主、如何在小红书上做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内容,从而实现“涨粉”、变现。本书的内容包括账号定位、高效“涨粉”的方法、内容创作、变现、精细化运营、创作心法等,有丰富的案例、实用的工具模板、实操的干货。本书手把手教你从0到1做一个能持续变现的小红书账号。即使你是毫无经验的新手,也能看得懂、拿来即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书中,你能感受到两人运用语言的精炼、犀利以及对自己的反思。你能感受到相等阶级的她们,由于时代、父母不同,在“女性主义”、“男人”的态度上也不同。比如“凉美”反复的在追寻一个答案“为何‘鹤子’对男人不感到绝望”;而“鹤子”则好奇“凉美”工作的选择、以及对她的影响......
你是否也有过感觉被卡住的时候: 也许是不太顺利的职场生涯,让你想去更多地自我实现? 也许是阴霾笼罩的原生家庭,让你很想摆脱父母的束缚? 也许是不堪回首的情感经历,让你渴望彻底走出? 也许是令人纠结的两难选择,让你无法如愿前行?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智也会亦步亦趋。怎么办?唯有心智觉醒,提升、拓展、延伸心智的维度,方能破局。 人生破局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如何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状态? 要从何入手,才能落实到当下? 本书融合东西方哲学、心理学、教练的科学、神经语言程序学、成人发展理论、天赋优势理论等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助你从高度、广度和长度三个维度实现心智升维。
《玩透小红书 ——素人博主从0到1实战手册》是人人可复制的小红书运营指南,主要介绍普通人如何从0开始做小红书博主、如何在小红书上做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内容,从而实现“涨粉”、变现。本书的内容包括账号定位、高效“涨粉”的方法、内容创作、变现、精细化运营、创作心法等,有丰富的案例、实用的工具模板、实操的干货。本书手把手教你从0到1做一个能持续变现的小红书账号。即使你是毫无经验的新手,也能看得懂、拿来即用。
大问题1
导言
做哲学
哲学的重要特征
明确表述:用清晰、简洁、易懂的语言把你的思想表达出来
论证:利用源自其他思想、原理和观察结果的理由来支持你的说法,得出你的结论,驳斥反对意见。
分析:通过区分和澄清各种组分来理解某种观念。比如:“谋杀”这一观念包括三个观念:杀害、错误与意图
综合:将各种不同的观念结合成一种统一的看法:比如,古代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天球和谐“观念,就把数学、音乐、物理学和天文学综合起来。
领域
形而上学——关于实在以及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其目标是”形成一种关于宇宙的全面而整体的世界观“。
伦理学——对善恶对错的研究,对”良好生活“的寻求,以及对道德原理和准则的辩护。
认识论——对知识的研究
逻辑(哲学逻辑)——对合理思维和好论证的形式结构的研究
宗教哲学(哲学神学)——对宗教、宗教的本质、神圣事物的本质以及相信上帝存在的各种理由的哲学探究。
政治哲学(社会政治)——对社会和国家的基础与本质的研究,试图构想出理想社会的样子,并且在我们自己的社会中实践某些观念和改革以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
美学(包括艺术哲学)——对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体验或愉悦体验的研究,包括对”美“、”表现“等概念的理解。
概念
哲学体系和哲学观点的基本单元被称为概念。
(概念)类型
先天概念:先于经验的概念。比如:”数“
经验概念:某些概念有着非常具体的对象,而这些具体的概念源于我们的经验。比如:”狗“
(知识)类型
先天知识:独立于任何特殊经验的知识,比如2+3=5
经验知识:基于经验的知识。比如:今天的温度是17°
概念框架
含义:概念框架是指当某信息到达时,我们对其进行解读的方法。这里的「概念框架」是指当某资讯到达时,我们对其进行解读的方法,这是受到我们大脑本身的基本构造影响的。
特性:它是在经验之前的,也就是理论知识 概念框架和知识系统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其实是受我们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和知识系统(system of knowledge)所影响。 「知识系统」是指我们现有的知识的集合,这些知识多是由后天所习得的。 可以说,「概念框架」是先验,而「知识系统」是后验的。 以电脑程式做例子,一个只能接受整数(integer)变数的程式,如果被输入了字串(string)的资讯时,就会出现错误。 因为程式本身只能解读整数的资讯,它也会把所有的资讯都解读成整数。 但如果资讯的内容不是整数,我们仍然以整数的方法解读时,就会出现没有意义的讯息,而造成错误。 这并不是说,那个输入了的字串是亳无意义,因为如果我们以其它的程式解读的话,是仍有可能正确地解读出那字串的含义。 可是,对那个只能接受整数输入的程式来说,这个字串则是亳无意义的,或是不能被理解的,我们也可以说,在让程式的系统内,那个字串是不存在的,只有整数是存在的。 同样,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时,也受限于我们的概念框架。 例如当物理学家们说,世界是多于四维时,我们无没有办法理解第五,第六维等等的维度是什么意思。 当然,我们可以从纯綷数学的系统去了解。 例如四维是(x,y,z,t) ,五维是(x,y,z,t,p) 等等。 但这种数学层面的了解,和我们日常了解「长,阔,高,时间」时那种直觉式的了解是有很大分别的。 我们的大脑构造,是只能解读四维的资讯,更高维度的资讯,并不在我们的概念框架之内,所以即使它们是存在的,我们都是无法理解的。 因此,如果要了解它们,我们必需用某些方法,把它们投射(project)成我们概念框架可以理解的模式。 「概念框架」的存在,也是「道」或「上帝」等等于终极概念不能被我们彻底了解的原因。 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其实就是说,如果我们把「道」投射成我们概念框架可以理解的样式,那么这注定会造成屈曲而不能明白「道」的全貌。 同样,把「上帝」这概念投射在我们的概念框架,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全能」,「苦难」,「仁爱」,「公义」等等产生的问题,我想或多或少都是由于我们的概念框架上的逻辑部份,无法解读这些资讯的含义所致。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不能被解读的都是没有问题的。 这里只是指出了,产生问题的原因除了资讯本身确实没有意义外,也有可能是概念框架的限制所致。 而所谓的「知识系统」,因为是后验的,所以会受制于先验概念框架对世界的解读。 以上面那个程式做例子,因为程式只能解读整数的资讯,所以所有知识系统内的资讯也只能是整数。 如果我们以知识系统内没有某资讯,而认定该资讯完全没有意义,例如有人以现代科学为理由全盘否定超自然现象,那么我们其实忽视了概念框架加诸我们的限制。 当然,同上,这并不是说,凡不在知识系统内的,都是可以接受的。 总的来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受制于我们的框念框架和知识系统,它们都各自有限制。 面对一时不能理解的事物,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 盲目地以「不能理解」为理由全盘否定,并不是正确的做法。 (源于百度百科)
侧重点不同的”命名“不同
将其当作一套价值和一种审视生活的方式——生活方式
将其侧重点放在政治与社会——意识形态——一套关于社会本质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政治角色的观念
历史角度——舆论气候——促使人们注意这些框架是如何转变的
将其侧重点认为世界赋予形式的概念移开,而去强调由这种东西得出的对世界的看法——世界观
避免事项
勿将”哲学用语“用成”时髦词语“。(哲学术语只有当紧紧扣住所要解决的问题时才是有用的)
勿将“谬误”当真理
谬误是指有缺陷的推理。它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命题或理论,而是指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 谬误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谬误跟真理相对,是指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认识。狭义的谬误是指违反思维规律或规则的议论,特别是指推论中的逻辑错误。
形式谬误——指违背了正当的推理规则:悖论(自相矛盾或荒谬的结论)、循环论证(将解决的问题当作前提使用)、同义反复(A是A)
非形式谬误——不一定违背推理规则,但会在暗中通过一种含混的术语、偏颇的语言、对事实的回避或者让人分散注意力来进行“欺骗”(它一般分为相关、歧义性和论据不足等类型)
1.相关谬误 相关谬误是论证的论据与论题在心理上相关,而不是在逻辑上相关。正确的论证应该立足于论据与论题的逻辑相关,即论据在逻辑上支持论题,由论据可逻辑地导出论题真。在相关谬误中,论证者利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功能,以言词来激起人们心理上的恐惧、敌意、怜悯或热情,引诱人们接受其论题。相关谬误主要表现为诉诸权力、人身、权威、无知、怜悯、众人等。 (1)诉诸权力 指论证者借助强力或威胁,迫使人接受其论题。 (2)诉诸人身 用论证者自身或别人在人身即人格或处境上的优势作为论据来论证某一。个命题的真理性。论据与论题之间只具有心理上的相关性,并不具有逻辑上的相关性。如“某某人格高尚,他的话可信。”人格优秀的人说话未必全对。 (3)诉诸权威 在论证中以本人或他人的权威为根据来论证某一论题。诉诸权威是诉诸人身的一种情况。 例如,“地心说”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 (4)诉诸无知 以人们对某一个命题的无知为根据,从而断言该命题是真的。 例如,鬼是存在的,因为还没有人能够证明鬼是不存在的。 (5)诉诸怜悯 又称诉诸情感。即借助于打动人们的怜悯心、同情心,以诱使人们相信某一命题。 例如,学生李某数学没考好,他找到老师说:“如果您给我不及格,我的奖学金就没了。” (6)诉诸众人 指援引众人的意见、见解、信念或常识等来进行沦证。 例如,鬼是存在的,因为很多人都说见到过鬼。 (7)人身攻击 用某人在人格或人身上的缺陷或不足作为反驳他所持的某·个论点的论据。人身攻击也是诉诸人身的一种情况。 例如,他曾经犯过错误,他说的话不可能是真的。我们通常说:“不能因人以废言”,某人虽然过去曾犯过错误,但他现在所讲的话却未必假。 2.歧义谬误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有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影响态度、给出指示、引导行为等功能。要顺利发挥语言的功能,实现成功的交际,就应该使语言具有清楚明确的性质,避免各种歧义。违反语言明确性原则,就会导致各种歧义性谬误。 (1)断章取义 指在引用别人的话时,使其脱离原来的语境,从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有位评论家在谈到一部小说时曾说:“我不喜欢这本书。也许在行至孤岛的情况下,没有了别的书,我才会喜欢它。”而出版商在引用这位评论家的话时,竟然说这位评论家自称“在行至孤岛的情况下”,仍然“喜欢它”,把原话中的贬义篡改成褒义,显然是在断章取义。 (2)稻草人 指在论证过程中,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或者通过把某种极端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来丑化对方,就像树立了一个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认为:打倒了稻草人就打倒了对方。 例如,公司职员:“您有些事做得不对。”公司老总:“什么?你竟然认为我什么事都做得不对?”职员只是说老总“有些”事做得不对,老总却歪曲为“所有”事都做得不对。老总在回答中犯了“稻草人”的逻辑错误。 (3)非黑即白 指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恰当地二者择一。这里黑白比喻两个极端。因为在黑、白之间,还有其他多种颜色作为中间体,而非黑即白的思考,却无视这些中间体的存在,把选择的 范围仅限于黑和白两个极端,并不恰当地要求在这二者中择。它又叫做简单二分法或两端思考。其论证形式是:因为小是黑的,所以是白的。 例如,公司秘书说:“老总,关于这项计划,有20%的人表示反对。”公司老总接着说:“既然有20%的人表示反对.那就是说有80%的人赞成,就这样执行吧!”有20%的人表示反对,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有80%的人是赞成此项计划的,因为很可能还有很多不表态的人。 3.论据不足 正确而理想的沦证,其论据应该能够充分地支持沦题。论据不足的渗误,是指由于缺乏论据的充分支持,而使论题不能成谚的错误沦证。 (1)平均数 指以平均数的假象为根据引申出一般结论的错误论证。 例如,“既然这条河只有0.5米深,因此不可能淹死一个1.7高的人”就犯有“平均数”的错误。因为平均情况是这样,并非每一种情况都是这样。 (2)数据不可比 指用不可比的两个数据所进行的错误相比论证。如在美陶与西班牙作战期间,美国海军强调“海军的死亡率比纽约市民的死亡率还低”,纽约市民的死亡率是每千人有16人,而尽管是战时,美国海军士兵的死亡率也不过每下千人只有9人,于是:刊登广告鼓励青年参加海军。可是,每干人有16人和每千人只有9人这两个数据是不可比的,二者具有明显的区别。因为海军士兵是经过体格检查选拔出来的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而纽约市民中有不少婴幼儿,老年人和各式各样的病人。正确比较战时海军与普通市民的死亡率,应该选择同等条件的抽样,即在纽约市民中选择与海军士兵同样年龄和健康状况的数据,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逻辑准备
演绎论证——只要前提为真,结论就为真——A:所有的P都是Q;B:S是P;C:S是Q
归纳论证——并不能保证其结论为真,而只能使我们认为结论更合理一些。——概况是最常见的归纳方式
第一章 哲学问题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诸如生命、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做或应当相信什么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探究。
开篇16大问题
1.有没有某种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如果有,它是什么? 2.如果你只有几分钟可以活了,那么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如果还能活几天呢?二十年呢? 3.有一位著名哲学家曾说过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或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目的。你会怎样来回答他?人的生活拥有哪些在牛或昆虫无法找到的目的?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4.你信仰上帝吗?为什么?上帝是怎样的(也就是说,你所信仰的是什么?)你怎样向一个不信上帝的人正面你所相信的是真的,即上帝的确存在,或者什么会使你改变想法。 5.下面哪种东西最“真实” —是你坐的椅子,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还是当你坐在上面时的感觉印象? 6.你怎样证明你的确有思想、感觉和一个“心灵”。 7.假如只有你一个人相信地球是绕太阳转的而非相反.你所相信的是真的吗? 8.假如你觉得这样一种想法是可能的或至少是可以设想的:你此刻仍然还在床是睡觉,只不过是梦见自己在读一本哲学书.你该怎样向你证明这不是真的,你其实正醒着? 9.把你当成小说中的人物描述一下自己。谈谈你的举止、习惯、个性以及特征用语。你最终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么?喜欢(或不喜欢)哪些方面? 10.你怎样像一位外星来客解释你是谁? 11.你愿意跨进快乐箱吗? 12.一个好人(一个人不去作恶,只做分内之事)必定会快乐吗?生活最终是公平的吗?(如果不会为什么每个人还要力图做一个好人?) 13你相信杀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吗?任何生命吗? 14.你是否曾经做过一个不牵涉别的任何人而安全只属于你自己的决定——决定论&自由意志 15.自由总是一件好事吗? 16.你想要孩子吗?为什么?
第二章 生活的意义
了解“意义”
“意义”:关于某种东西的意义就是它所指向的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
“指向“:每个人生活的”指向“有所不同(有人认为生活指向”孩子“、”上帝“等,或什么”无指向“)
关于四种”意义“的答案
孩子作为意义——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以此类推。人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抽象地规划出一个”乌托邦“
上帝作为意义——以”上帝“作为意义本身,又会衍生会更多的问题(比如:为何创造我们,为何是我们...)
来生作为意义——有人认为,今生今世只是相对于来生才有意义(问题又一次回转,如何行事才能使来生得到报偿?如何了解我们的”今生”并非“来生”)
没有任何意义——有人认为,生活其实毫无意义,可是说“荒谬”
我们要的答案是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而不是在它之外。
值得注意的关于“意义”的“新见解”——语言学家们现在认为,意义必须在语境中找到答案。一个词之所有有意义,并非仅仅是因为它的所指,而更是因为它在语言中的含义。
大家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一切。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人类真正追求的是一种存在的体验,因为这种体验,我们一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和内心的存在感与现实感产生共鸣,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存在的喜悦。那就是生命,神话是帮助我们发现内在自我的线索。 ——摘自“约瑟夫·坎贝尔”
了解“生活”
生活意义的问题并非只是发现的问题,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活动
何为“生活”的主要看法——16种
1.生活是一场喜剧——将其“幽默”赋予在生活之中。 2.生活是一场悲剧——悲剧隐喻把生活变成了一个不可抗拒的悲惨结局。 3.生活是一种使命——把生活当作是一种”召唤“ 4.生活是艺术——这种看法就是主张要活得精彩,即使无法做到,也至少要活出风格,活出”格调“ 5.生活是一场冒险——把生活看作一场冒险不会预先规定一个恰当的结局。如果它要完结,那就完结好了。 6.生活是一种疾病——”疾病“首先预设了”健康“。从而又透过”健康“的隐喻,将其生活本身看作是一种致命的疾病,至少最终是这样,因为它似乎无药可救。 7.生活是欲望——生活就是这样一连串无休止的欲望。 8.生活是涅槃——盛世是不去欲望或克服欲望。在”弗洛伊德“看来,生活的目标在于可能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宁静状态 9.生活是利他主义——这种生活观有着非常确定的使命感,对于成功、失败以及应当怎样行事也有相当明确的看法。 10.生活是荣誉——生活的意义都在于尽你应尽的义务——无论为谁 11.生活是学习——”生活是一种‘成长经历’,活着就是‘开发你的个人潜力“ 12.生活是苦——也许”苦“更应被译成”烦恼“或”不满足“,但要点是生活充满了混乱和痛苦。 13.生活是一场投资——以这种方式看待生活,是把我们的有生之年看作为取得回报而在各种事业中所投入的资本。 14.生活是各种关系——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网。理想地说,生活的意义就是爱。 15.生活是一场游戏——认为生活是场游戏,是用一种特殊的眼光考察生活,避免把它看得太过严肃。 16.生活是一个故事——以一种特殊的时间方式来思考生活,把生活看成不断展开的情节和个性的连续发展。
第三章 上帝
上帝是否存在 (上帝的存在性是宗教哲学种的一个核心议题)
信仰上帝
何为信仰上帝
传统的西方上帝观念:上帝是超验的——上帝超于人的日常世界
犹太——基督教传统和伊斯兰教:拟人化的“一神”论(基督教,有时也被认为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非传统的上帝观念——关于“上帝”的各种假设
1.万有在神论——上帝虽超越于世界,但仍然居于它的每一个部分中(上帝既有传统的超越性,又在我们内在之中) 2.上帝是内在的——上帝并不在我们之外(心外无物) 3.上帝是完全内在的:泛神论——斯宾诺莎:我们即上帝,我们即宇宙整体 4.上帝是普遍精神——黑格尔:人本质是精神的主要表现,精神通过我们进行活动,甚至利用我们来为它的目的服务。(“精神”大于我们任何一人,却不是某种异于我们的东西) 5.上帝是过程——黑格尔:作为普遍精神的上帝不能只用上帝的当下存在来把握,而必须通过一段长期的发展,作为一个过程来把握;佛教:必须通过过程,而不能仅仅用静态的、永恒不变的说法来理解终极实在;一神论者阿克那吞:神是不断自我创造的 6.上帝是超验的造物主:自然神论——伏尔泰:他认为我们应当放弃拟人论,主张上帝是物理学的必要假设。 7.上帝是未知的信仰对象——克尔凯郭尔:他认为任何关于上帝的观念都是完全不可理解和非理性的,因此,重要的不是上帝观念,而是我们信仰他的激情。 8.上帝是道德存在——无论你是否相信上帝存在。可以确定的是,正式上帝的道德特征、他对正义的维护和对我们的关切,才使宗教对于许多人的生活如此重要。
不信上帝——理由:世界存在恶
上帝的三大论证
上帝是全能的
上帝是全知的
上帝是善的
若世界存在“恶”,这三条中必然有一条不为真
上帝对此无能为力
上帝对此一无所知
上帝对此漠不关心
两种类型的恶
道德的恶:人的行动和意图所造成
非道德的恶:自然灾害或“上帝的行动”造成
为“上帝”的存在辩证
1.否认恶——抹杀掉历史上的战争或屠杀 2.最少的恶——莱布尼茨:“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 3.审美解答——规定世界的是戏剧的和美学的范畴,而不是对于个人福祉狭隘坚持——整体的美和善是部分依赖于恶和悲剧的。 4.自由意志解答——即我们生来就具有按照自己意愿而行动的能力。(对此,人们提出的四大质疑:1.在仍然有自由意志的情况下,上帝为何不将我们创造得再智慧、再智慧、同情心和自制力?2.如果我们有自由意志,那么是否意味着上帝无法干预;3.若上帝是全知,再预先知道我们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悲惨命运下,为何还给我们自由意志‘4.无辜的生命为何会被自然灾害夺取) 5.来世的公平——正义存在“来世” 6.上帝的“神秘方式”——我们无法理解上帝的做法,因此我们不应当对他进行质疑
信仰上帝并不只是相信上帝存在着,它也是信仰“某种特定意义”的上帝,这个上帝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我们,而我们也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他(伏尔泰:他相信一个物理学假说的上帝)
信仰与理想:信仰的方式
三类论证
宇宙论论证——阿奎那:一切事物都或由其他事物产生,或是由其他事物创造。因此,必定存在着第一因,或者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上帝既是宇宙从无到有的原因,也是宇宙的存在从一刻持续到另一刻的原因)
设计论证——威廉-佩利的“类比论证”:假如我们在旷野里拾到一块表,我们会认为一定有某人曾经过;同样,我们看到世界的设计如此精妙,也能下结论说,一定是某个智慧的造物主创造了它
本体论论证——安瑟伦:1.我们只能把上帝设想成一个无限的、最完美的东西;2.一个具有除“存在”以外的所有完美性的东西(公正、全知、全能等)不能算是“最完美的”;因此,最完美的东西必然存在
理性的信仰——康德:证明上帝存在是我们关于世界的道德观的一个必然特征。没有对上帝的信仰,我们的道德感和正义感就没有了基础
帕斯卡的赌注: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他不存在,作为无神论者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如果他存在,作为无神论者我将有很大的坏处。所以,宁愿相信上帝存在。
非理性的信仰——克尔凯郭尔:信仰无疑是非理性的,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无关紧要。
宗教宽容:仪式、传统和精神性
仪式:宗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信仰的事情,宗教实践和仪式子啊某种意义上是首要的而非次要的——正是特殊的祈祷、仪式和礼仪,才赋予了宗教以生命。
传统:民族、历史的不同,将其对信仰的“仪式”有所不同,其为不同民族特有的传统(仪式是传统的产物)
精神性的普遍感受——我们是比我们更伟大的某种东西的一部分(可以了解荣格“集体潜意识”)
怀疑:怀疑不是信仰的反面,而是信仰的一个要素
第四章 实在的本性
何为真实
何为“实在”——是一种评价性术语,它是一种衡量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什么是最基本和最真实的方式。
其背后的假设
最终的实在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东西
实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整体
两种不同的原理
诉诸科学——最实在的东西是那些最可触、最可测量和最可检验的东西
诉诸宗教——宇宙的秩序首先是上帝的无限智慧和至善的一种标志
弄清楚“实在”是什么,为“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部分组成
宇宙论——研究最真实的东西怎么产生
本体论——它研究什么是存在
最初的形而上学家
泰勒斯——最终的实在是水
阿纳克西曼德——实在是不确定的“无定”
阿那克西美尼——实在从根本上说是“气”
赫拉克利特——实在像火
德谟克里特——实在是由微小的原子构成(核心含义:“不可分”)
早期关于实在的非物理看法
毕达哥拉斯——实在最终是数
巴门尼德——实在是不变的,对于我们是未知的
爱利亚的芝诺——实在是不变的,运动是不真实的
赫拉克利特——实在是变化,但其背后有一种不变的逻各斯,或逻辑。
柏拉图——试图同时采纳“唯物论”和“非物质论”——最真实的为”理式“
两个世界(洞穴神话)
生成的世界——我们混迹于其中的这个日常的物质世界(它并不是不真实,但比另一个世界、一个真正实在的世界更少真实)
存在的世界——纯粹的”理式“世界,它是永恒的、非物质的
抱有前人哲学方面
赫拉克利特的永恒的变化及其背后的逻各斯,柏拉图将其放在”理式“之中。
巴门尼德关于”我们日常经验中的各种事物并不是实在“的断言
毕达哥拉斯关于最真实的东西式永恒的数学原理。
亚里士多德——主张真实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
事物的形式就在事物本身当中。
将构成最终实在的东西,取名为——实体——就是这个世界中的个别事物。
将宇宙看成是一个永远生长着的、寻求自我认识的庞大的有机体。
两种对“最真实的”东西的检验方式
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
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的对象
心灵与形而上学
唯心论者认为——万物存在的基础是心灵
笛卡尔——多元论——心灵是一种实体——三种类型的实体:物理意义上的物体、心灵、上帝
斯宾诺莎——一元论/泛神论者——心灵是一种实体的一部分(上帝和上帝宇宙是一回事)
莱布尼茨——单子多元论——实体之间不能发生相互作用
唯心论——心灵是唯一的实体
乔治·贝克莱——主观唯心论”存在就是被感知“
三位德国唯心论者
伊曼努尔·康德——世界本质上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心灵强加于其上的范畴构建的
两个世界(都是理性,并根据“必然律”运作)
自然的世界
行动、道德与信仰的世界
阿图尔·叔本华——知识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幻觉的世界。只有意志是真实的,但它是非理性。
黑格尔——世界作为一种精神,是一种试图理解自身的宇宙意识或普遍心灵(不断冲突的宇宙)
目的论
世界观——世界最终有一个目标,而且世界正在朝着那个目标发展
亚里士多德——思想思考自身 黑格尔——普遍精神力图通过人类历史来知道它自己是精神 现代科学倾向削弱这种关于目的的思想,倾向于用“原因”来取代这种解释。 查尔斯·哈茨霍恩、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作为过程哲学家,他们用一种目的论观点辩护。在这种观点中,实在是过程,而不是那种静态的实体概念。
关于”实在“的讨论
黑格尔——最真实的东西是我们的社会世界——实在就是那些由亲缘关系和集体维系在一起的他人;知识就成了那些被共享、可以向任何人证明的观点;宗教信仰由那些公认的学说和仪式组成,它们帮助集体维系在一起。
若”激情“为最真实——实在就是你在爱情或嫉妒愤怒中感受的东西——实在取决于我们的目的、激情以及共同的社会目标
保罗·蒂里希——最真实的东西是”终极关怀“——实在的问题就是”生活意义的问题“
第五章 真理的追寻(关于”认识论“)
两种真理
经验真理(因事实为真)
由于经验真理只有通过观察事实才能认识,所以像”我家边有棵树”这样的陈述也有可能为假。哲学家将这样的陈述归为偶然真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相反的情况),若陈述为加,便是一种“偶然谬误”
必然真理(因推理为真)
必然真理不可能为假,我们无法想象它们为假的情况 :2+2=4
推出→必然真理是先于经验为真或先天为真
两种认识论(其分歧:哲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怎样回答,以及是否得到回答)
唯理论:知识基于理性
大陆唯理论者
笛卡尔
由“两个世界”假设,推出两个陈述
在我们的信念和经验之外有一个外部世界,它不受我们对它的信念的影响
我们不能直接接触这个世界本身,而只能直接接触我们自己心灵的内容
对于我在怀疑这一点,我是不能够怀疑——我思故我在
有两个陈述,推出两条确定的陈述
我存在&上帝存在
斯宾诺莎——泛灵论——神,是自然或实体最高存在系统的功能。从这个最高观念开始推导一切事物,这就是他所说的几何学方法。
莱布尼茨——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心灵,他由上帝安排好了在特定的时间具有特定的体验,就好像有一个物理世界“外在”于我们一样
康德——我们知识的预设是必然为真的,因为它们是使任何经验得以可能的前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就是自在自为的概念,所以这世界本身即是理念。”
经验论:知识基于经验
英国经验论者
洛克——白板说——所有知识源于经验
贝克莱—— “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上述的对象呢?并且,在我们自己的观念或感觉之外,我们究竟能感知什么呢?那么,要说是任何一个观念或其结合体不能被感知而存在,那岂不明明白白是背理吗?”
休谟
问题:我们能够通过经验证明“存在着一个外部世界”为真。若不能是否能说明它是作为一条“理性真理”而为真
结论:不能——我们无法知道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答案→也许他会怀疑世界的存在,但绝不怀疑我们的只是源于经验(因果知识只关乎经验,而与理性无关)
密尔——密尔认为,逻辑和数学的命题也是从经验来的,其所以为真也只是因为它们在经验中总被发现是这样的,因而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必然的真理,而是可能为将来的经验所修正的。
罗素
真理理论
符合论——一条陈述为真,当且仅当它与事实相符合
融贯论——真就意味着最能与我们的经验和信念的整体网络相一致
实用论——为融贯论补充一条附加的实践条件,即接受一条陈述或一种信念为真的理由之一,就是它能否让我们更好地行动,是都能为未来提供富有成效的出路
合理性——主观真理&相对主义问题
合理性——明确指出我们的活动以及寻找真理的方法——合理性并不要求为真,而只要求一个人能够随心所欲地、最大限度地利用他所掌握的所有信息和”理由“。(融贯性)
只要为”融贯“则合理,这样的体系意味着我们关于真理的概念越来越远离”世界真实的样子“,使人从”客观真理“→主观真理
主观真理——依赖于主体及其信念的真理——不同的人可以秉持不同的真理和不同的事实
相对主义——对于这一个人或民族为真的东西,对另一个人或民族有可能不为真
各大哲学家的观点
克尔凯郭尔——不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但”个人的或‘主观的’真理“更为重要。其面对的是”客观不确定性的个人承诺
尼采——反对真理的符合论,认为没有独立于我们经验的“自在”真理——没有事实。只有解释
米歇尔·福柯——否认存在不需要解释的纯粹事实——真理往往就是当权者所宣称的那个样子
于尔根·哈贝马斯——通过辩证法或交谈,我们仍然可以有意义地谈论真理和知识
威拉德·蒯因——“指称的不确定性”:即我们不能脱离语言来确定一个说话者指称是什么
必然知识与偶然/经验知识之间不存在有效的区分,术语的含义取决于对事实的解释
知识是一种有机过程
知识是整体,而不是零碎意见的集合(格式塔)
合理性规则仍将是我们的出发点
大问题2
第六章 自我2
本质自我——”自我“随时常与”情境"相联系,但“自我”背后存在着一个不因任何背景所改变的“真正的自我。(基督教将其称为”灵魂“;哲学家将其称为“本质自我”)
关于自我的各大观点
自我是意识——自我认同——一个人描述其本质自我的方式
自我是身体:在艺术作品中(如电影《星际迷航》、小说《变形记》等)的呈现中看到,只要一个人心灵似乎未变,那么身体外观的变化是可以被接受的
自我是意识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衍生出→唯我论——除了一个人的而心灵,实际上别无他物→自我中心主义的困境——我们不可能超越出自身而知道他人的存在(难以接受的结论)
解决方法→类比法(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认识到他人的心灵中发生了什么)
其类比法的错误→我们可以直接地、无可置疑地了解自己的心灵(我们是否真正能够”直接“意识到自己的心灵)
约翰·洛克——自我并不是整个意识,而是心灵的一个特定部分,即我们的记忆,因此我们也就成了记住过去的那部分心灵。
自我是”情感“
何为情感
含义——通常被认为,情感是感受,本质上是不理智和非理性的。但近年来,由足够的证据表明,没有情感,我们就绝不可能做出理性的决定。另一种观点认为,情感给予我们洞见甚至知识
一些争议(现在认为,情感由感受和意向性构成)
威廉·詹姆士——情感是感受,是一种特殊的感受。这些感受源于身体的变化。即是说:”我因哭泣而难过,而非难过而哭泣。“
约翰·杜威——情感要比这些单纯的生理变化更感人。即除了感受之外,还需要考虑特定情况和个人参与。即”情感具有意向性“
一些哲学家对”自我“和”情感“的解答
克尔凯郭尔——用激情定义自我。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培养自己的激情,特别是对上帝的一种充满情感的承诺,来培养自我 尼采主张培养我们审美鉴赏力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之后的许多哲学家则主张培养我们的伦理情感或美德 弗洛伊德把情感归于”本我“ 帕拉图认为,情感是灵魂中一个桀骜不驯的部分,需要理性支配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感对良好生活是本质性的,因良好生活意味着,在特定情况下有适当的情感,这就是说,情感并非与自我或灵魂想分离,而是其本质要素。 休谟:”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尼采认为,任何情感都有其理性成分。
心-身问题
心-身问题的五种传统回答
心-身问题的三分天下: 行为主义——”心灵“是以某种方式去行动的模式或倾向。其心灵事件的存在并未被否认,但被置于一个行动着的有机体的完全可见的身体之中。 同一性理论——心灵状态和心灵事件与特殊的大脑过程和大脑事件相等同,即使我们用不同角度、不同语言去描述(取消式唯物论认为,所有关于心灵事件的说法都应用关于神经事件的说法替代) 功能主义——心灵活动是由大脑的某些功能构成的,这些功能也完全可以用脑物质以外的东西复制出来。大脑并不必然有任何独特之处。
自我认同应比这两种观点还要复杂。(如果说一个单独的特征是本质自我的全部,那么无论其他特征怎么变化,自我认同就是那个特征)
自我的其他理论
自我是一种选择——自我总是存在于未来,它知识我们试图把自己变成某种东西时的目标所向(萨特)
萨特将其我们存在的维度称为”超越“——自我不是由于我们的事实确定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些事实的不断的解释确定的 将其对个人责任的否弃称为”自欺“。自欺包括通过试图佯称你的生活已由事实所规定,以此作为借口来逃避你对你所是和你将要是的东西所承担的责任,而没有认识到你可以试着把这些事实解释成符合你心意的东西
没有自我,许多自我——我们每个人都是众多自我(佛教:自我的观念是一种”幻觉“;黑格尔:个体自我也是一种由特定类型的社会培养出来的幻觉)
自我是社会的——正式在共同体中,我们的存在、我们的特征以及我们的才能才获得了意义。
黑格尔:我们在“精神”中找到了我们真正的身份 马克思:从本质上将,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存在 海德格尔:我们是共同体特别是“无此人”的一份子,正是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学会了怎样成为一个个体,怎样成为“本真的” 卢梭:自然的个人是善良而单纯的,是社会“败坏”了他们
自我与关系 (完整的自我并非单个的人,而是人的集合)
我们对他们——我们与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差异甚至是对抗——将其“差异”放在首位上,从“战争”中得到说明
我们——以共享的身份为前提——将相互认同看作首位,差异看作第二位。以合作为前提
第七章 自由
何为自由
通常含义——我们的言行、信仰和获得不受任何(不合理的)约束。
关于自由的看法
看法一:对自由的矛盾看法,将其区分为二
内在自由(形而上学)或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由意志”
外在自由(政治的),即我们必须为之奋斗的自由
看法二:自由是可怕,我们唯恐避之不及
政治自由
自由常常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它是针对某事的回应,我们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才能知道这个“某事”的意思。
两类自由
被压迫的人们,生出了“摆脱...的自由”——消极自由
人们追求摆脱高压政权的自由,是为了给他们自己建立一个民享政权,应当有“做...的自由”——积极自由
自我概念和自由概念
自由依赖于“自我认同”,即一个人用于认同和定义自我的各个方面
对“自我”的定义影响着“自由”的诠释
把自我理解成一个孤立的个体,自由往往指摆脱他人和社会的自由
把自我理解为社会实体,自由必然包含我们和他人的关系,这个意义上,孤独者一点都不自由
把自我看作一种幻觉,那么自己往往指摆脱这种幻觉的自由
若把自我看作从根本上有意识的,那么自由指意识的发展
社会性的自我概念→社会自由
理性自我→理性自由
自己等同于情感→情感自由
完全自由地行动,才是自己(理性与感性的思考都非自己)→随意自由
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决定论
理论:宇宙中的每一个事件,包括人的每一次行动在内,都有其自然的解释性原因
康德:决定论的基本规则,即普遍因果性原理是我们必须用来阐释任何经验的规则之一。
三段论
第一节:A—每一个事件都有其解释性的原因;B—人的每一次选择或行动是一个事件 ;C—因此,每个人的选择或行动都有其解释性的原因。
第二节:A—每个人的选择或行动都有其解释性的原因;B—有解释性的原因就不自由;C—因此,一个人的选择或行动不可能是自由的。
对”决定论“的反对:人行动的方式,在理论上,类似于物理科学中的概率推演,这完全是科学的。但就某一特定群体中的某一个人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事先决定的,而是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己。
非决定论
有“选择”意味着“非决定论”——我们之所以能够预测他人的行为,是因为我们知道在同样情况下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我们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亚原子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自由意志论者:由因果律规定的序列中存在着一个“缺口”,因此无论有多少原因影响我们的决定,我们总是至少有一点余地可以自由地做出选择。量子力学基于实在的概率模型,并不预先假定每一个事件都有原因。
对“非决定论”的反对
部分无法决定整体——我们无法测量身体内的某个亚原子粒子会如何运动,但不等于说无法预测我们身体要做什么
非决定论不等同于自由——比如,你腿突然开始运动,你发现了它的行动,却无法控制,这便不是我们所说的“自由行动
弱决定论(相容论)
决定论是对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自由,也不意味着我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辩护论证
理论上,我们可以是决定论者;实践中,仍相信有自由意志的存在,使人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将自由行动的原因和使人不能自由行动的原因区分开
休谟:如果一个人的行动顺应了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就可以称为这个行为是自由的
捍卫”相容论“动机——维护这样的一种观念,即我们对于自己的选择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其他可能性原则:富兰克福认为,即使在我们无法以其他方式做事情的情况下,我们也对自己的行为有控制和责任。
捍卫自由
康德——当我们行动时,只能把自己看作自由行动的个体
康德的两个立场:理论&实践 理论:对于任何一种可能的事物和人类知识的对象来说,决定论都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看待事物的唯一方式 实践:我们的意志行为有时可以而且应当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待 行动与知识是完全不同的
存在主义——把自己看作必然自由的能动者
第八章 道德和良好生活
道德哲学
元伦理学(道德的本性和接受其要求的理由)
自利在道德中的作用——利己主义&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
心理利己主义:所有的行为从根本上说都是自私的
伦理利己主义:你应当自私地行动
利他主义
心理利他主义:我们有些行为‘天然’就是利他的
伦理利他主义:你应当为了他人的利益行动
对“利己主义”的反对
对心理利己主义的反驳——我们有“利他”的欲望,而决定一个行为是否自私的东西是欲望的“对象”,而不仅仅是一个人遵照自己的欲望而行动这一事实。
对伦理利己主义的反驳——严格按照”你自己的自我利益“而行动,就剥夺了你既为自己又为他人这一目标的丰富性,正是这种丰富性赋予了人类行动以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含义。
同一道德是否适用于任何时间地点——道德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价值是相对的吗
道德/伦理相对主义:不存在普遍有效的和必不可少的道德价值,道德只是”相对于“特定的社会或民族才是有效的
相对主义:事实与价值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不同民族事实上持有不同的价值。这里仍有一个问题有待回答:哪种价值(如果有的话)是正确的
道德相对主义:主张只要一种文化或社会认为某种东西是正确的,那它就是正确的,因此同一行为在一种背景下可能是正确的,另一种背景下则可能是错误的
道德/伦理绝对主义:存在着普遍有效的和必不可少的道德价值。如果某个社会或民族不接受这些价值,那他们就是不道德的
规范伦理学:思考我们应当做什么,并且提出明确的道德理论
义务论道德——道德原则本身的地位就是它的正当理由——检验道德是否合理性的标准是:”可普遍性“
康德认为,道德首先是理性和合理的。道德原则的来源和正当理由,最终在我们自己,他称为”自律“ 理性是一种在我们”之内“,却又超越于我们的权威,它是客观的,并且颁布了普遍必然的律令和义务
后果论道德——实际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一个行为的好坏
功利主义: 边沁:他提出,道德不是要取悦上帝,也不是要忠诚于神圣法典或不容变通的抽象规范。相反,道德的目的是使这个世界的人幸福,并且道德要求我们去做任何对促进幸福必要的事情。 ——提出“幸福计算法”:边沁假定不同的幸福之间只有程度上的区别,可以以一种单一的方式来衡量。他的计算方法考虑的因素包括幸福的强度、幸福的持续时间、幸福出现的概率、幸福和行动的紧密性(时间上的远近)、行动的多产性(行为在未来产生更多幸福的可能性)和行动的不纯度(行动在未来产生更少幸福的可能性)。他认为通过使用他的道德微积分,我们就能量化一个行为所产生的幸福量了。 密尔: 对于“边沁”的“幸福计算法” 密尔指出, 快乐不仅有程度上的区别,还有性质或种类上的不同。因此,快乐不能以一种单一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把产生快乐的质量和数量都考虑在内。 密尔写道: “承认某些种类的快乐比其他种类的快乐更值得欲求,并且更有价值,这与功利原则是完全相容的。”比如从阅读中得到的快乐没有从喝酒中得到的快乐多,但是从阅读中得到的快乐比从喝酒中得到的快乐要好。如果这样的话,阅读就是比喝酒更有价值的活动。密尔用这句名言表达了他的意思: “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满足的傻瓜。” 然而,根据质量来为不同种类的快乐排序使功利计算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我们似乎找不到一种客观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密尔认为我们可以对那些经验过不同种类快乐的人的意见进行调查,并采纳其中大多数人的判断。尽管这似乎是一个非常公正的过程,但并不能保证一定会产生密尔所想要的结果,因为大众可能更偏爱低级快乐胜于高级快乐,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密尔有关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的区别无法采用民主的数量加总的标准,而是采取不同于效益的另一种价值标准,那就说明密尔的理论已经不再是功利主义了 此外,就算我们能计算出一个行动能产生多少快乐,究竟该从什么时候进行计算呢?短期内产生很少快乐的行动,从长期来看,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快乐。比如建设核电站和投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这两种选择。建设核电站的好处在于它提供快速的投资收益,不利的地方在于我们必须要去处理随后产生的大量的放射性废弃物,而核电站在废弃后也必须密封起来,并且在至少一万年内禁止入内;而选择投资可再生能源虽然短期收益不大,但是从长期来看,它能产生更多的快乐,因为这些能源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被耗尽。功利主义者在制定法律政策时很难顾及未来几代人的利益。当然,边沁也许有这样的耐心,因为这是他的智力游戏。 还有,即使计算的结果使我们能够比较快乐量的大小,但直接根据这个“简单多数”的原则来做出分配决策真的是合理的吗?我们来看这个名为 “会杀人的效益机器”的思想实验: 一个发明者找到总统,说现在有一种设备,人们使用它会增加十倍的幸福。发明者想投入生产这种设备,只要总统同意他提出的条件。总统对促进普遍的善和大众福利很感兴趣,因此,他问发明者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他希望每年能够随机杀死五万个使用这种设备的人(设备上会贴上标签警告这台设备的潜在危险)。总统忧虑这五万人的死亡将会导致的所有痛苦和伤害。发明者向总统保证,就算把五万人死亡所带来的伤害都考虑在内,人民使用这种设备比不使用这种设备所带来的幸福总量仍然会增加十倍。总统经过仔细权衡,允许这种设备投入生产。发明者很快就让这种设备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这种设备的确给人民带来极大好处,但事实上,每年它杀死的人数超过十万个,而它使人们增加的幸福实际只是五倍而非十倍。总统得知这一情况后,有些后悔自己的决策,加之民间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异议,于是总统召开了听证会,最终人民的代表以百分之五十一对百分之四十九的票数赞同继续使用这种设备。 选取自《谌洪果·思想实验五十讲》第三十
美德论道德——亚里士多德关于从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成为良好生活的角度阐述了何为“道德美德”——幸福的生活就是合乎美德的活动
女性主义伦理学——关注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际关系兴旺发展的美德的重要性
良好生活
亚里士多德:幸福是定义良好生活的目标——通往幸福生活的三个候选者
快乐的生活——快乐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某种与令人满意的活动相伴随的东西。于是,良好生活的关键在于”令人满意的活动“,而不是快乐本身 荣誉的生活——实现这一目标依赖于他人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一个人所无法控制 沉思的生活——其是良好的生活。一种心灵与世界打交道的生活。
第九章 正义和好的社会
社会
谁来统治
种类:富豪制、精英制、神权制、贵族制、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古希腊时期)
统治的合法性——服务于人民的政府
如何才算是服务人民
两种制度
无政府主义:放权于所有人民,谁都不进行统治→其弊端是,呈现出一种混乱和社会无序的状态
自由市场:并不需要政府去组织社会,人们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其弊端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制度建立背后的核心——政府的成立,其目的和合法性是促进正义
正义
正义的起源
社会契约的产生——正义连同整个社会都是由一种一般性的社会协定
三位社会契约者——他们对人性观点不一,但法律和正义是它的主要特征
霍布斯:人性是自私而野蛮,政府和法律会强迫我们行为规矩些
洛克:人们本质上都是勤苦工作的生物。政府和法律能够保障我们私有财产
卢梭:人性本善。社会破坏了我们的自然天性。而政府和法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天然活力,使我们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且社会将使我们变得道德。
回报和公平
报应的正义:确保恶人和做坏事的人得其应得
分配的正义:对物资、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公平配置
平等
前提:所有人不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平等的。出生为何人这件事情就意味着“不平等”
能保障的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位于其他平等观念的前面——平等尊重的观念
我们无法保证绝对的平等(例如,平等的机会),但是靠着对平等的坚持,我们能够意识并且不断纠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不平等
权力
权力:说一个人拥有一种就是说,其他人或社会对这个人负有某种义务或职责
权力观的三种可能性
自由至上主义:人们是被作为个体所拥有的一系列自然权利所规定的自我。自然权力以及所有事情应当都免于政府干预的权利。除非这些干预是对于“普遍的善”是绝对必要的(衍生了“无政府主义”的观念)
自由主义:人们是被作为个体所拥有的一系列自然权利所规定的自我。强调是“享有”而非“不被干预”
区别
自由至上主义:强调不被干预的权利;强调最小和地方政府
自由主义:强调享有社会福利的权力;倾向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去管理社会项目(现代的自由主义者认为,自我是过一种得体生活的权利的载体,而保证这种权利正是社会的责任)
共同体主义:对人们的“权利”观点转向“义务”。其认为,自我有时是社会的一种功能而非独立的实体。→走向极端,会导致“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
被拒绝的正义
种族问题
黑人与白人之间的不平等(文化奴役:一个民族的思想被另一个民族的思想所边缘化)
为“黑人”呐喊的领袖
马丁·路德·金——非暴力反抗——寻求和平的政治抗议提升黑人的地位。反抗违反不公正的法律并承担后果,但决不采用暴力
马尔科姆·X——将己视为革命者——全世界黑人的利益应当“尽一切可能的手段”加以提升
性别
背景——一直以来,女性都被排除在哲学之外
女权主义哲学的兴起
转折点——波伏娃《第二性》——女性角色是被社会赋予,而非天生
之后,女性哲学家逐渐被看见
米利特《性政治》——“男权制”主导了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
瓦米·安东尼·阿皮亚等人——种族完全是由文化建构的
关于“心-身”哲学问题
自柏拉图起,将“身体”归于女性,而“心灵”归于男性(身体脆弱而会死亡,心灵则理性而不朽)
亚里士多德暗示,女性天生更被被动,而男性更为主动
女性哲学家对此都进行了反驳
女性主义语言哲学
假说观点——一个人的母语结构模式决定了其理解了世界的方式
改变词汇的运用:chair替换了chairman;humankind体会了mankind
第十章 美
美与真
柏拉图——美等同于终极实在——美是一种超验的“理式”(一匹漂亮的马、一个美丽的人、一阙优美的音乐→美)
艺术往往展现是理性而非现实,但依旧让人感到美观——中世纪艺术首要目的是表达和激发信仰
悲剧的“美”——亚里士多德——艺术品美的是它的形式,但这个形式是作品直观意义上的形式,没有必要假定超验的“理式
何为艺术
柏拉图——它强化了人类陷入与实在相对的现象的倾向
何种东西算为”艺术“——不同观点
某种东西因其表现出某种功能而是艺术
诉诸一种程序上的艺术定义——如果对某物执行了某种程序,则可以将其算作艺术
艺术、伦理与宗教——艺术除了有娱乐性外,还有教化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而且能够启发人的心智
席勒:美不是从严肃的生活事物中抽身而出,而是激励人做好公民 叔本华:遵循康德的观点,认为艺术本质上”无功利。但较之其他的人类活动,艺术能使我们更加深入洞察自己,从而与这个最终没有理性的、永不满足的世界取得和解。——音乐并非其他,而是那个意志的直接展现 尼采对艺术和美学的两种不同渊源做了区分: 阿波罗式的——这种美的观念更类似于迷狂。关注的是个体,将世界描绘成有秩序的、和谐的。其伦理学也因此是明晰的、理性的 狄奥尼索斯式的——其艺术超越于个体之上,将他消融于生活的狂热洪流中。其伦理学是非理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非道德的,所关注的狂乱的宇宙而不是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典范:音乐(尤其是使我们忘乎所以地舞蹈不止的狂野的音乐) 尼采认为,伟大的艺术是二者的结合——如古希腊的艺术,尤其是希腊悲剧,它在两种极为不同的艺术和伦理观念之间达到了理想的和谐。
第十一章 非西方哲学
印第安哲学——把大自然看成“伟大精神”显现。人与自然是互相依靠的关系,而捕食动物并非权利而是为了生存需要。
非洲哲学
前殖民时期——部落文化——泛灵论——认为世间万物都被赋予了灵魂,而这些灵魂通常被认为是那些不知名的祖先的灵魂
近现代
文化主义立场——哲学总是产生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下,以解决那种背景自身的特定问题
桑戈尔:是“黑人特性”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认为,非洲黑人及其后代有一种精神上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的基础是,他们主要通过参与和情感而与世界发生联系。 其观点,孤立了非洲人的自我肯定,但也有人批评到,他的文化分析基于种族,而且加强了非洲人在理性上欧洲人这一刻板看法。 也有许多文化主义者认为,并非只有通过书写来表达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隐喻在传统故事、神话和实践也有许多哲学内容。
普遍主义立场——无论在哪里,哲学都包含着同样的关切和方法
拉丁美洲哲学
阿兹特克文明——特拉玛提尼米——强调生命转瞬即逝的本质
美洲哲学——核心:时间与实在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普通的、神秘的、神圣的
西班牙入侵后
经院哲学——试图通过运用理性来阐明基督教学说的论辩传统
孔德——实证主义——试图完全凭借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的行为,从而拒斥宗教和形而上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
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自由哲学——试图满足被剥夺公民权之人的需要,从他们的视角进行哲学思考,并且清楚地阐明如何使社会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改变
中东哲学
伊斯兰教——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将其思想与教义整合。
伊拉克的金迪:用亚里士多德因果性思想来解释神与自然界的关系。他的一个观点是,只有神是在完满的意义上行动,所有其他存在都仅仅在次级的意义上行动。 波斯哲学家伊本·西纳:把神描述为纯思想,神在创世时“流溢”出地位较低的灵智,受造物从作为纯思想的神的活动中流出。 中世纪伊斯兰思想的一个中心议题——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具有首要性的是理性还是启示。 法拉比:认为理智为首要性,理性是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 伊本·鲁世德:试图证明启示的真理与理性的结论是意志的。
南亚哲学
最古老的哲学文本可能是——《梨俱吠陀》——反思世界的起源、本性以及诸神品性的著作
印度教(与种姓制度密切相关)
三大主神(梵天“创造之神”、毗湿奴“保护之神”、湿婆“毁灭之神”)——同一个神的不同面孔
主题:生命的更新与延续以及宇宙的合一——终极实在的独一性
人生四大目标:物质拥有(利)、愉悦和爱(欲)、支配个人和集体行为的宗教伦理规范(法)、精神解脱(解脱)
公元前6世纪,印度教催生了另外两大宗教
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实在是一系列瞬间的存在,根本无永恒不变的实体(人只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一系列短暂聚合)
南亚版本——小乘佛教——注重个人觉悟
东亚版本——大乘佛教——强调慈悲的首要性和利他精神,其精神目标是成为菩萨
筏驮摩那——耆那教——人乃至任何生灵都有自我和灵魂——完全致力于生活的圣洁和非暴力的宗教
东亚哲学
核心问题是”什么是良好生活“
孔子——与他人和谐共处
孔子: 通往良好生活的关键是”与他人和谐共处“,而和谐则需要”复归古代“的礼来恢复。 他反对“社会阶级”,而注重”个人品德“——有教无类 认为,政治生活始于家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为“关系”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语言”正名—— 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老子为首的道家——人的生活应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