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化学 RNA的合成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化学 RNA的合成的思维导图,rRNA是由rDNA转录形成的,一部分在核仁中进行,还有一部分是在核仁外合成后移入核仁中的。
编辑于2022-01-14 17:52:01RNA的合成
转录准备
模板
双链中的一条链,并非永远是同一条单链(编码链+模板链,不对称转录)
原料
NTP
酶
RNA聚合酶(RNA pol)
原核生物
辅基
Mg2+
作用机制
在RNA的3' 端加入核苷酸(3'-OH亲核,进攻NTP α-磷酸,放出PPi)
结构
α亚基(2个)
决定转录的基因
β亚基
全程作用,催化
β'亚基
结合DNA模板,开链
ω亚基
β'折叠和稳定性;σ招募
核心酶
σ亚基
辨认起始点
抑制剂
抗生素——利福平,特异性结合β亚基,抗结核菌治疗
真核生物
分类
RNA pol I
位置
核仁
功能
合成rRNA前体(45S rRNA),进而产生5.8S、18S、28S rRNA
对鹅膏蕈碱反应
不敏感
RNA pol II
最活跃的RNA pol
位置
核内
功能
合成hnRNA,以及lnc、pi、miRNA
mRNA寿命最短、最不稳定、需经常重新合成
对鹅膏蕈碱反应
极敏感
结构
羧基末端结构域CTD
pol I和III没有,所有真核生物的pol II都有
最大亚基羧基末端的共有序列,不同生物该序列重复程度不同
RNA pol III
位置
核仁外,核内
功能
合成tRNA、5S rRNA、snRNA
对鹅膏蕈碱反应
较敏感
分别使用I、II、III类启动子
II类启动子典例
上游调控元件
TATA盒/下游启动子元件DPE
起始元件
起始子Inc共有序列
转录过程
原核生物
1||| 转录起始
1||| σ亚基辨认转录起始区和转录起点,RNA pol全酶结合启动子,形成闭合转录复合体
2||| DNA双链打开,形成开放转录复合体
DNA双链解开范围较复制叉小得多
3||| 第一个磷酸二酯键形成
第一位核苷酸,以GTP、ATP常见,转录延长中始终保留5' 端3个Pi
特殊概念
流产式起始(启动子校对)
多次试探,合成短链RNA(不超过10nt)并释放,校对作用
启动子清除/启动子解脱
RNA合成起始成功后,RNA pol离开启动子
2||| 转录延长
1||| σ亚基脱落,核心酶前移,催化RNA链延长
2||| NTP不断聚合,产生PPi
3||| 翻译同步
特殊概念
转录泡
转录延长中的DNA双链、核心酶、新生成的RNA结合的空泡状结构
空泡形成的原因、转录产物向外伸出的原因 P266
3||| 转录终止
依赖ρ因子
ρ(Rho)因子识别RNA上终止信号序列(丰富规律的C碱基)并与之结合,结合后ρ因子和RNA pol构象变化,RNA pol移动停顿,ρ因子释放RNA
ρ因子
对PloyC结合能力强,对PolydC/dG结合能力低得多(结合RNA而不是DNA)
具有解旋酶活性,使DNA/RNA杂化双链解离,释放RNA,终止转录
非依赖ρ因子
转录产物3'端形成多个连续U,上游一段特殊序列形成茎环/发夹结构
茎环结构改变RNA pol构象,RNA pol不再向下游移动
RNA/DNA杂化双链本身不稳定,RNA从模板链上脱落,DNA双链复原 (RNA 3' 端多聚U也可促进RNA脱离)
真核生物(RNA pol II)
1||| 起始期
转录起始前复合物PIC
TBP (TF II D和/或TF II A)-TATA盒
TF II B
稳定TF II D-TATA盒
募集pol
TF II F-RNA pol II
结合pol,随其进入转录延长阶段,并始终防止pol结合DNA
TF II E
募集TF II H并激活其激酶、解旋酶活性
稳定解链状态
TF II H
解旋,使闭合复合体转变为开放复合体,启动转录
磷酸化CTD
合成30nt长的RNA,释放TF II E、H
2||| 延长期
TF II F始终结合pol发挥作用
核小体发生移位(一时性解聚并重新装配)
翻译不同步
3||| 终止期
同步加尾
可读框下游 转录终止修饰点:共有序列AATAAA+大量GT序列
转录越过修饰点后,hnRNA在修饰点处被切断进行加尾和加帽(保护其不被降解)
下游RNA继续转录,但被迅速降解
RNA pol缺乏校对活性,故转录精确性远没有DNA复制高,但转录错误影响很小(RNA拷贝多,且最终会被降解和替代)
转录调控
原核生物
转录单位
操纵子
编码区
调控序列
启动子
定义
RNA pol识别、结合、启动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位置
一般位于转录起始点的上游
组成
-35区
一致性序列:TTGACA
RNA pol(σ亚基)对转录起始的识别序列
-10区
一致性序列:TATAAT(Pribnow盒)
结合位点,形成RNA pol-DNA复合物,开始转录
特点
在真核细胞,一般不直接结合RNA pol,而是DNA双链通过通用转录因子结合RNA pol
真核生物
顺式作用元件
又称:分子内作用元件 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共同发挥作用,不单独作用
核心启动子序列
TATA盒/Hognest盒(TATAAAA),结合RNA pol II启动转录
具有方向性,倒置后不发挥作用
不典型,一些管家基因也可无TATA盒
富含GC的启动子,有数个分离的转录起始点
无GC富含区,有多个转录起始点(大多无活性,起调控作用)
启动子上游元件/近端启动子元件
CAAT盒(GCCAAT)、GC盒(GGGCCG)
结合相应蛋白因子(C/EBP、SP1)改变转录效率
远隔序列
增强子
特点
1. 与调控基因位于一条DNA链上
2. 远距离调控,基因上下游皆可发挥作用(主要在上游),一般作用于最近的启动子
3. 不具有方向性,倒置后仍发挥作用
4. 常与启动子交错覆盖或连续,单拷贝/多拷贝串联形式存在
5. 启动子依赖性,专一性不强
6. 组织特异性转录因子结合部位
功能
远离转录起始点,结合特异基因调节蛋白,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决定基因的空间、时间特异性表达
沉默子
结合特异蛋白因子,发挥负性调节作用
远距作用,不具方向性,对异源基因也可作用
绝缘子
一般位于增强子/沉默子与启动子之间,结合特异蛋白因子从而阻碍增强子/沉默子对启动子的作用
也可位于常染色质、异染色质之间,保护常染色质的基因表达不受异染色质结构的影响
不具方向性
反式作用因子/转录因子TF
通用/基本转录因子
结合RNA pol
无组织特异性
分为TF I、II、III(分别对应pol I、II、III),进化高度保守
TF IID
亚基:TBP(TATA盒结合蛋白)+8~10个TAF(TBP相关因子)
TBP覆盖TATA盒,支持基础转录,并非增强转录所必需
TAF是诱导增强转录所必需,不同TAF与TBP结合可结合不同启动子
TF IIH
解旋酶,ATP酶,蛋白激酶:磷酸化CTD(羧基末端结构域),启动转录
特异转录因子
特点
个别基因转录必需,有组织特异性,决定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异性
分类
辅激活因子
TAF和中介子
在pol/通用TF 与 其他特异转录因子(上游因子、可诱导因子)之间起中介作用
上游因子
结合启动子上游元件,协助通用TF
SP1结合GC盒
C/EBP结合CAAT盒
可诱导因子
结合增强子等远端调控序列,特殊生理/病理情况下表达
MyoD在肌肉细胞中表达
HIF-1在缺氧时高表达
标注
转录激活因子
通常是增强子结合蛋白EBP
转录抑制因子
沉默子结合蛋白质/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中和转录激活因子 或 TF IID
顺式作用蛋白
基因产物特异识别、结合自身基因的调控序列,调节自身基因开启/关闭
转录后加工(真核生物)
mRNA
首尾修饰
5' -“帽”结构
酶
加帽酶
氨基端具磷酸酶活性
羧基端具鸟苷酸转移酶活性
甲基转移酶
SAM提供甲基,两次甲基化(G和G后第1/2位核苷酸的C-2')
功能
保护mRNA免受核酸酶降解
子主题
参与mRNA结合核糖体,启动蛋白质生物合成
3' -Poly(A)尾
酶
核酸内切酶
切去hnRNA 3' 端一些核苷酸
多聚腺苷酸聚合酶PAP
PABP II可促进PAP催化加尾,也可在尾结构足够长时使PAP停止作用
功能
防止外切酶的水解,增强mRNA的稳定性
参与mRNA从核内向胞质的定向转移
Poly(A)长度与mRNA寿命、翻译活性呈正相关
剪接
场所
剪接体
步骤
内含子形成套索RNA
内含子在剪接接口处剪除
两次转酯反应
连接外显子
剪切
剪去内含子后在上游的外显子末端加尾,不进行连接反应
可变剪接/选择性剪接
hnRNA可经过加工产生一种mRNA,也可剪接/剪切成结构有所不同的mRNA
增加蛋白质多样性
mRNA编辑
mRNA上的一些序列在转录后发生了改变
rRNA
rDNA之间有不能被转录的基因间隔(不同于内含子),需要snoRNP协助去除
45S--->5.8S+18S+28S(三者基因串联)
5S rRNA基因属于冗余基因
tRNA
其基因在基因组内有多个拷贝
5' 前导序列
RNaseP(核糖核酸酶P,核酶)切除
3' 序列
RNaseZ(核糖核酸内切酶)切除
核苷酸转移酶,加CCA(氨基酸臂上)
碱基修饰为稀有碱基
DHU、ψ、I等
内含子
一般在反密码子环
TESN(tRNA剪接内切酶)剪切
tRNA连接酶连接
自剪接
RNA分子催化自身内含子的剪接
组I型内含子
不形成套索中间体
组II型内含子
形成套索中间体
体外不需要酶可自行剪接,体内需要蛋白质帮助折叠成二级结构
转录后降解(真核生物)
正常mRNA的降解
1||| 脱腺苷酸化酶入侵环状结构
2||| 脱帽酶结合5' 端,水解帽结构
3||| 5' -->3' 核酸外切酶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MD)
翻译中检测到提前终止密码子PTC(外显子拼接复合体EJC上游),核糖体被释放,之后mRNA被降解
RNA pol和DNA pol
RNA pol
不需要引物
有校对活性(3' →5'外切酶活性)
DNA pol
需要引物
无校对活性(3' →5'外切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