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化学 生物氧化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化学 生物氧化的思维导图,生物氧化是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 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编辑于2022-01-14 17:54:50生物氧化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递氢体和递电子体
NAD+/NADP+
递氢体,双电子传递体
水溶性,功能基团:芳环中五价氮和三价氮间的变化
FAD/FMN
递氢体,双电子传递体
水溶性
泛醌(CoQ)
递氢体,双电子传递体(泛醌Q--->半醌QH·--->二氢泛醌QH2)
脂溶性,疏水,可在线粒体内膜中自由扩散
铁硫蛋白
单电子传递体
铁硫中心(Fe-S)含铁离子和硫原子 通过Fe2+<--->Fe3+ + e-传递电子
细胞色素
单电子传递体
含血红素样辅基,通过Fe2+<--->Fe3+ + e-传递电子
水溶性,与线粒体内膜结合不紧密,容易分离
分Cyt a、b、c 及不同的亚类
呼吸链组成
复合体I
名称
NADH-CoQ还原酶/NADH脱氢酶
辅基
FMN,Fe-S
结合位点
NADH(基质侧),CoQ(脂质核心)
功能
NADH→FMN→Fe-S→ Q
质子泵,每传递2个电子可将4个H+从N侧泵到P侧
复合体II
名称
琥珀酸-CoQ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
辅基
FAD,Fe-S
结合位点
琥珀酸(基质侧),CoQ(脂质核心)
功能
琥珀酸→FAD→几种Fe-S →Q
无质子泵的功能
复合体III
名称
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
辅基
血红素,Fe-S
结合位点
Cyt c(膜间隙侧)
功能
QH2→Cyt b→Fe-S→Cyt c1→Cyt c
Q循环:2QH2--->Q+QH2+2H P125
质子泵,每传递2个电子可将4个H+从N侧泵到P侧C
细胞色素c
辅基
血红素c(铁卟啉)
结合位点
Cyt c1, Cyt a
功能
将获得的电子传递到复合体IV
特点
Cyt c是呼吸链唯一水溶性球状蛋白,不包含在复合体中
复合体IV
名称
细胞色素c氧化酶
辅基
血红素,CuA,CuB
结合位点
Cyt c(膜间隙侧)
功能
Cyt a3 和CuB形成的活性部位将电子交给O2
双核中心:CuA中心+血红素a3-CuB(Fe-Cu)中心
质子泵,每传递2个电子可将2个H+从N侧泵到P侧
氧化磷酸化
概念
氧化磷酸化
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能量逐步释放并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因此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因脱氢、脱水等作用使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而形成高能化合物,然后将能量转移给ADP形成ATP的过程
偶联部位(复合体I、III、IV)的确定方法有两种
测定P/O比值
P/O比值
氧化磷酸化中,每消耗1/2molO2所需的磷酸摩尔数 即 所生成ATP摩尔数
一对电子经NADH氧化呼吸链氧化,偶联生成2.5分子的ATP
一对电子经琥珀酸呼吸链氧化,偶联产生1.5分子ATP
TCA循环:琥珀酸--->延胡索酸,FADH2
β-氧化:脂酰CoA--->烯酰CoA,FADH2
α磷酸甘油穿梭:3-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FADH2
糖酵解:3-磷酸甘油醛--->1, 3-二磷酸甘油酸
经α磷酸甘油穿梭——1.5ATP
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2.5ATP
抗坏血酸——P/O=1ATP
计算自由能的变化
机制
化学渗透假说
内容
1. 复合体质子泵将H+从N侧运至P侧
2. H+不能自由跨膜,膜内外H+电化学梯度,储存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
3. H+电化学梯度驱动H+从膜间隙顺浓度梯度回流,释放储存的势能,驱动ADP与Pi合成ATP
实验支持
1. 氧化磷酸化依赖完整封闭的线粒体内膜
2. 线粒体内膜对H+、OH-、K+、Cl-不通透
3. 电子传递链可驱动质子移出线粒体,形成可测定的跨内膜电化学梯度
4. 增加P侧酸性可增加ATP合成 阻止H+泵出线粒体基质,可降低膜两侧质子梯度,ATP生成减少
ATP合酶
结构
F1结构域
亲水部分
六聚体α3β3γδε,含寡霉素敏感蛋白OSCP(与寡霉素结合失去活性)
催化 ATP 合成
Fo结构域
疏水部分,寡霉素敏感
ab2c9~12
嵌于膜中,形成质子回流至基质的跨内膜质子通道
功能
回流质子至基质时,结合ADP与Pi合成ATP
影响因素
体内能量状态
ADP浓度高,氧化磷酸化速率加快
抑制剂
呼吸链抑制剂
解偶联剂
二硝基苯酚(DNP)
脂溶性,线粒体内膜中自由移动,破坏膜两侧质子浓度梯度,使无法驱动ATP合成
解偶联蛋白1(UCP1)
棕色脂肪组织中,使H+经其形成的质子通道进入基质,不通过ATP合酶,无法驱动ATP产生,但释放热能,可御寒 体内FFA可促进H+经UCP回到基质
新生儿硬肿症
缺乏棕色脂肪组织,皮下脂肪凝固
ATP合酶抑制剂
寡霉素、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D——结合Fo
甲状腺激素
促进钠泵表达,消耗ATP,ADP↑,促进氧化磷酸化--->氧化释能,耗氧量、产热↑
甲状腺功能亢进——基础代谢率高
线粒体DNA突变
mtDNA突变率高于核内基因组DNA(缺乏蛋白质保护和损伤修复系统)
mtDNA突变严重积累——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等 母系遗传为主
线粒体内膜选择性协调转运氧化磷酸化相关代谢物
NADH穿梭机制
α-磷酸甘油穿梭
脑、骨骼肌
1.5ATP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心、肝、肾
2.5ATP
ATP-ADP转位酶/腺苷酸转运蛋白
每分子ATP4-和ADP3-反向转运时,向内膜外净转移1个负电荷 ,相当于多1个H+转入线粒体基质
膜间隙高正电性有利于ATP泵出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核心作用
ATP是能量捕获和释放利用的重要分子
直接参与各种代谢物的活化反应、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反应
通过ATP使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相互耦联
为耗能的跨膜转运、骨骼肌收缩、蛋白质构象改变供能
ATP是能量转移和核苷酸相互转变的核心
腺苷酸激酶 催化:ADP--->ATP
NDP激酶 催化:ATP+NDP--->ADP+NTP(N:U/C/G)(用于糖原、磷脂、蛋白质等合成反应的供能)
ATP需求降低:ATP转移~P至AMP--->ADP
ATP通过转移自身基团提供能量
ATP水解产生Pi、PPi、AMP基团,共价结合底物形成中间产物,使其获得更多自由能
举例:ATP给GLU提供磷酸基和能量--->G-6-P--->糖酵解/其他代谢途径
磷酸肌酸也是储存能量的高能化合物
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ATP转移~P给肌酸--->磷酸肌酸CP,需ATP时,磷酸肌酸转移~P给ADP--->ATP
其他氧化与抗氧化体系
微粒体、过氧化物酶体以及细胞其他部位存在其他氧化体系,参与呼吸链以外的氧化过程
氧化酶体系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羟化酶/混合功能氧化酶
使O2中1个氧原子羟化底物,另1个氧原子转化成水(NADPH供氢)
参与类固醇激素的生成、药物及毒物的生物转化
肝、肾上腺微粒体最多,反应最复杂的酶,通过血红素中Fe2+进行单电子传递
活性氧ROS
主要从呼吸链中得到(QH·将单电子泄露给O2生成O2-)
黄嘌呤氧化酶、Cyt P450氧化还原酶催化反应,需O2为底物,也可产生O2-
少量ROS促进细胞增殖,大量ROS累积损伤细胞功能
抗氧化酶体系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体、细胞质、微粒体中
含4个血红素辅基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防止ROS损伤,去除H2O2和其他过氧化物类(ROOH)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催化1分子O2-氧化生成O2,催化另1分子O2-还原生成H2O2
特点
不伴磷酸化,不生成ATP,主要参与体内代谢物、药物、毒物的生物转化
概念
N侧
线粒体基质侧
P侧
线粒体膜间隙侧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0
反映对电子的亲和力,正比关系
递氢体也是递电子体,递电子体不一定是递氢体 呼吸链组分中从前到后,E0越来越高
高能化合物
高能磷酸键
水解时释放能量大于21kJ/mol的磷酸酯键
高能磷酸化合物
含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
常见
NTP、NDP
PEP、1, 3-二磷酸甘油酸、琥珀酰CoA(底物水平磷酸化)
乙酰CoA、脂酰CoA(高能硫酯化合物)
乙酰磷酸、氨基甲酰磷酸、焦磷酸、磷酸肌酸、G-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