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导图,概述:个体的内在协调与外在行为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三原则、心理健康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理健康VS心理卫生。
编辑于2022-01-16 19:02:5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概述
健康
传统健康观
科学健康观
亚健康状态
WTO
心理健康
涵义
个体的内在协调与外在行为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课本涵义: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性的协调一致,和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三原则
同一性:主客观相一致
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
一致性:知情意统一
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原则
稳定性:人格稳定
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注意的问题
相对概念
动态发展概念
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的等级,连续体
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具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不是一回事
社会价值不等同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国外:弗洛姆、奥尔波特、库布斯
国内:王登峰、张伯源;张春兴;林崇德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智力发展正常-基本要求
自我意识正确-核心要求
意志品质健全-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果断性
情绪稳定乐观-主要标志
行为协调适度-年龄、社会角色与刺激强度与行为协调一致;行为一贯
人际关系和谐-条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社会适应良好
衡量自己的心理健康
主观感受:快乐原则
社会适应:现实原则
心理健康VS心理卫生
联系
背景/理论依据
范畴
目前的观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类
性质
发展性
补救性
类型
团体教育
个体教育
心理健康对比
学校心理健康VS素质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VS德育
内涵
区别
联系
学校心理健康VS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相同点
区别
联系
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卫生、心理测量、职业辅导的发展与推动
国外
美国心理健康的发展情况:韦特默
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目前的发展情况
专业队伍庞大
培养计划完善
资格认证规范
国内
我国心理健康的发展
古代
现代
预备期
发展期
繁荣期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前
工作的职业化
人才的专业化
内容的综合化
途径的多样化
资源的整合化
发展的全球化
后
普遍化
整体化
科学化
专业化
中国化
基本原理
对象
正常的在校学生
心理偏常学生
轻度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
任务
总任务
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补救性、矫治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任务
满足要求
首要任务:渠道、途径满足学生中间层次的需要:安全感、承认和接纳、得到爱、得到尊重决定是否有健康心理
提供指导
积极干预
普遍性的问题,在未出现或刚出现时候采取某种方式使学生有所了解和准备
及时补救
消极、不利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或改变,解决问题或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发现问题
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责无旁贷,但是不是解决和治疗,而是及时发现并提早联系专业人员和部门,尽量早的得到解决和治疗:危机干预
目标
总体目标(教育效应层面)
提高素质、培养品质、开发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基础目标:防治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
基本目标: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终极目标: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具体目标(心理素质结构层面)
认知目标:开发自我潜能
掌握学习策略
外显
内隐
改善学习品质
明确学习目标
培养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养成学习习惯
学会正确归因
情感目标:社会性情感品质和情绪调控力
情绪认知和识别
情绪表达和理解
情绪主导和平衡
情绪控制和宣泄
情绪发展和情感培养
意志目标:耐挫力培养,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个性目标
促进社会适应
发展自我意识
促进沟通交流
完善个性品质
自主精神:勤劳、负责、坚强、利他、创新
核心意义:自立、自尊、自信、自强
内容
总体内容
学习心理指导
情感教育
耐挫力培养
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人际关系指导
性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
职业生涯指导
具体内容
学习心理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必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学习心理活动是学生的主要心理活动
学会如何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具体内容
学习策略指导
认知策略:复述、精加工、组织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保健策略、协调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支持性策略)做笔记、时间管理、学习计划
学习动机指导
交往动机
成就动机
自我提升动机(内部动机):求知欲
学习兴趣指导: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结果满足-兴趣产生
学习习惯指导:学习活动的动力定型
预习习惯
用脑卫生习惯
应试心理指导
考前复习
考试焦虑
应考方法
考后归因
应试期心理保健
情感教育:情绪情感复杂、不稳定不成熟、易感易冲动易受挫
调控消极情绪
正确认识体验管理自己的情绪
有效调节、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培养积极情绪
乐观、自尊、责任感、集体荣誉感
耐挫力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和承受能力
耐挫力培养
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识;态度(两面性、普遍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自制;坚持、果断
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
采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升华
自我意识发展指导: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进而悦纳自己
自我认识教育与辅导
自我接纳教育与辅导
自我完善教育与辅导
人际关系指导
三类
亲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重点
培养健康的人际认知、人际态度和交往原则
学习交往技能(听、说、体势):倾听、表达
正确认识
克服人际偏见
异性交往自然适度
性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青春发育
生命教育
职业生涯指导
原则
针对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时代、年龄、性别、表现、个性
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系、熟悉、生活密切联系的
实现以外部教育带动内部发展
发展性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分析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做动态思考
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效果的预测也要有发展的观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出发点和归宿
尊重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态度
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的选择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全面性: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工作
全面分析和考察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活动性:活动是心理的本源
游戏、角色扮演、辩论
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当中
是区别各科教学的主要特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
成功性:产生成功的愉快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体验
提供机会、开展活动以此来培养自信
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
教育内容: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注意给每个学生以机会
注意学生的特殊需求并给予实际帮助
途径
专门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包括
心理常识课;心理活动课;团体辅导课
特点
组织形式
内容系统性
个别问题难以把握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心理专题讲座
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
子主题
渗透途径
学科教学渗透
学校学生管理渗透
学校课外活动渗透
学校环境优化渗透
支持途径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应用
小学阶段:6-12岁(童年期、学龄初期)
心理活动的重大变化
学习成为了儿童的主导活动
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家庭生活变成了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质的变化)
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不感兴趣但必须学习的
人际关系的变化
家长称呼:视为学生
老师要求:养育-教育
儿童集体生活意识逐渐形成
组织性、纪律性
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集体)
集体荣誉感(自己与集体的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适应性教育
适应学校制度和学习规则(学习生活的适应
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与同学、与老师)
养成教育
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专心听讲;勤学好问;看书写字)
生活习惯:守时、整洁、爱惜书籍
集体意识教育
相互教育
权利与义务 -责任感、多参加集体活动
就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对学校生活的适应 决定性作用:能否适应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小学生习惯的养成比学知识还重要
中学阶段:由童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少年期/学龄中期)
心理活动的重大变化
学科门类增多,教学内容难度加大
人际关系变化
同伴关系强化
成人关系重塑:老师:品评老师,向师性下降;父母:脱离(榜样作用削弱)
生长发育带来的心理变化
自我意识高涨:身体迅速发育,自我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关注自我 (关注自己的形象,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被人尊重的意愿空前强烈)
成人感、独立倾向:身体外形变化
性成熟:对异性的好奇和兴趣,性意识萌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习方法指导
预习、记笔记(学习策略)
新开课程的学法指导
记忆方法指导:记忆规律、记忆方法:联想、比较、反复诵读和试图回忆
人际关系指导
同学:如何交朋友、相处
父母
针对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人格
针对学生:尊重父母、体谅父母
老师:与老师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得师生关系
自我意识教育
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不只关注自己的缺点和外表
性教育(初二)
性知识
性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