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之三国魏晋南北朝(教师资格证常识积累)
中国历史之三国魏晋南北朝(教师资格证常识积累),中国历史常识关系脉络,可适用于教师资格证科目一快速梳理历史关系。
教综-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思维导图包含: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魏晋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军阀割据混战
东汉末期出现黄巾起义,出现军阀割据、军阀林立的局面,
曹操
挟小天子以令诸侯
自称曹丞相
官渡之战
曹操(少)VS袁绍
火烧乌巢
以少胜多
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曹操VS孙刘联军(少)
刘备和孙权结成 联盟、共同抗曹
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指挥官
周瑜
东风不与周郎便
羽扇纶巾
火烧赤壁
《三国演义》和民间的传说
草船借箭
诸葛亮借东风
魏、蜀、吴三国鼎立
220年
曹丕
废小皇帝,自称帝
国号为“魏”
都城在洛阳
司马昭
司马懿的儿子 (司马懿是被诸葛亮骗过来的)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取代曹家的心
发动进攻灭蜀
抓刘阿斗
阿斗:“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
司马炎(司马昭的儿子)
称帝
改国号“晋”
即西晋,定都洛阳。
西晋灭东吴
三分归晋
三国时期结束
司马衷
晋惠帝
大臣报告百姓饥荒没饭吃
晋惠帝说:何不食肉糜(肉粥)
八王之乱
西晋后期出现八王之乱
抢皇位
内忧
五胡乱华
外患
匈奴灭西晋
八王之乱时少数民族趁虚而入,这段时期称为五胡乱华。 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建立大小 16 个政权,最后西晋被匈奴灭亡。
南方有政权、北方也有政权
统称南北朝时期
一个字
乱
司马睿
东晋
都城在南京
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 VS 东晋(谢安、谢玄)(少)
东晋以少胜多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南北朝对峙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
迁都
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
移风易俗
学习汉族的文化; 姓汉姓;与汉族通婚;说汉化。
通过这一些列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汉化,加强了民族的融合
221年
刘备
姓刘,自以为有汉的正宗血脉
蜀汉
都城在成都
刘阿斗继位
229年
孙权
东吴
都城在建邺(今南京)
孙皓
孙权的孙子
夷陵之战 也叫猇亭之战
刘备VS孙权
关羽
大意失荆州
关羽败走麦城
刘备为关于报仇主动出击
白帝城托孤
陆逊火烧连营
蜀军元气大伤
失去称霸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