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概论思维导图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绝对良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这个思维导图,花费了本人很多的精力,希望对你带来帮助,如果喜欢的话,那就给我点个赞吧!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绝对良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课程概论
概念、意义和地位
概念 (n)
无定论
教学科目
学习经验
发展
育人目标(一定的)
学习经验(特定的)
活动方式(预期的)
2
育人角度
蓝图(培养人)
课程内容角度
知识体系+获取途径
适合学生发展规律
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科书
实践形式
{理想}的课程
正式
领悟
运行
经验
相关概念 (了解)
教学内容
教学进程
学科
科目
知识
活动
计划或方案
意义和地位 (#)
从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来说
课程是学校的育人蓝图
学校的各种工作 (尤其是与教学)
课程是学校的工作枢纽,是联系学校各种工作的关键之处和中心环节
人类文化知识
课程是人类文化精华的选粹,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意义
历史发展 (了解)
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学校课程的诞生
古代学校的课程
内容
我国:四书五经
西方:"七艺"
进程安排
根据年龄差异来组织
学习方式
单一:传授和问答为主
现代课程的的形成 (17-18世纪)
西方
我国
现代课程区别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 (#)¥
从{内容}上看
自然科学进入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合法的地位
内容的进程安排
纵向上:增强连贯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横向上:加强协调性(多学科之间)
课程的性质
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
课程的实施
形式多样
课堂活动丰富
重视课外拓展活动
教科书的编写越开越科学合理
现代课程的发展
18世纪:实质教育vs形式教育
19世纪:斯宾塞
20世纪:自然科学放到学校课程的首要位置,并日益强调从社会生活需要角度赖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中心课程vs教材中心课程。受杜威影响,人们从实用主义角度对课程进行了改造
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热潮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
{知识}本位课程、儿童、社会 (最基本要素)
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
儿童
儿童的心理逻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社会现状
社会现状,社会当前的需要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优缺点
优点
系统性
结构性
简约性
缺点
理论化
脱离生活
知识割裂
生活性
实用性
开放性
子主题
区别和联系 (#)
区别
目的
学:传递人类长期经验
活:获得个体教育性经验
课程形态
学:知识本位
活:儿童本位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学:教育为生活做准备
活:教育为生活作准备
教学内容及方式
学:强调理论和间接经验的学习
强调实践和直接经验的学习
编排方式
学科逻辑顺序
学生心理逻辑
组织方式
{分科}设置课程
综合
评价
终结性
过程性
联系
根本任务:实现学校培养目标
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为提供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创造条件
学科课程中接受学习使学生获得大量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活动课程"做中学"提供重要知识基础和思考方式
分科 (n)
活动 (n)
课程的一元化和多元化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联系知识
贴近生活
难编写
缺师资
区别和联系 (关系)
1
分:注重知识{逻辑结构}
综:丰富性
分:体现知识{相对独立性}
综:普遍联系性
3
分:发展学生{智力}
综: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4
突出教学的{认知}功能
心理、社会
5
课程组织逻辑起点为{知识}
联系 (关系)
相对的,综必须以分科形式设置,分又总是综合的,没有绝对的分与综
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综合课程 (n)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区别和联系 (¥)
学习的计划性
显:{有}计划,有组织
隐:无
学习环境
显:课堂教学获得知识技能
隐:学校环境中获得知识态度价值观
学习结果
显:预期性的知识
隐:非预期性的结果
相伴相随
没有显就没有隐
隐是伴随显而生的它对显的教育效力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有意识地规划隐,使之成为促进显性课程征程发挥教育影响的力量,是课程开发应该重视的问题
显性 (n)
隐性 (n+¥)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性质
必:体现{公平性}
选:选择性
教学目标
必:获得{基本知识技能和一般发展}
选拓展行知识和个性发展
教学功能
必: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选:发展兴趣特长,拓展视野
必:基础性、系统完整、内容稳定
选:拓展性、内容随时代变化而调整、有弹性
相互依存
只有必而无选,兴趣难关照
只有选,质量难保证
@合理设置必、选是课程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必修
选修 (n)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
自上而下
负责国课程编制中心特征有: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国、地、校是不同的课程形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地方
校本
含义
校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
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1扩大校校差异,加剧校校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1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2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2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论)
外部因素 (#)
{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社会{要求和条件}
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
儿童{观}
身心发展规律
知识发展状况
科学文化知识
知识探究方式
@
内部因素 (#)
学制
课程传统
课程理论
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