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维导图——第二篇第1章学生发展指导能力
思维导图——第二篇第1章学生发展指导能力
编辑于2019-10-02 11:38:22(一)学生发展指导能力
学生的品德发展
概述
实质: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倾向。
结构
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
受学校、个体主观能动性、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小学生品德发展
特点
认识直观肤浅,评价片面,狭隘模糊,外部调节为主
不良行为
偷窃
私下处理,了解情况和原因,引导价值观、是非观,与家长沟通
逃学与离家出走
弄明原因,消除隔阂,情感教育,改变家庭氛围
说谎
批评教育,矫正行为,以身作则,树立人生观、是非观
欺负
严格校园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考试作弊
减压,树立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中学生品德发展
特点
自律性、言行一致;动荡性,趋于成熟
不良行为
校园暴力、不服管教、打架、恐吓勒索、离家逃学、偷窃、暴虐、参加不良组织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说服法
语言、事实证据、情感教化,循序渐进
榜样法
群体约定
学生自己形成制度约束
价值观
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审视自我,发现自身价值
适度奖惩
物质的,精神的;内部的,外部的。引导学生自我强化,转化成内部动力。
角色扮演、小组讨论...
口诀:说榜样,定价值,加奖惩
学生德育
概述
定义
广义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
有目的、有计划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施加影响的活动
狭义
学校德育
教育者依据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
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包括:爱国主义、理想 、集体主义、劳动、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民主与法治、世界观与人生观等)
德育过程
概念
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双边VS单向自我发展
受有目的、计划、组织教育影响VS受多方面影响
教育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VS可能一致/不一致
基本规律
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知:基础
情:催化剂
意:精神力量
行:重要标志
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
统一性(全面性)
多端性(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针对性(知→讲解、谈话、讨论;情→熏陶、关爱...)
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形成家、校、社联合,打破“5+2=0”的教育藩篱
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矛盾的斗争与发展推动了德育进程的发展和青少年学生品德的成长
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阶段性(量变→质变)
无止尽
时代性
需要固定期
需要重复
受多方外界影响
学生意志薄弱
反复性
长期性
根据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渐进性特点,教育者要根据学生阶段特征,针对性地,持之以恒、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抓反复,反复抓。
德育原则(马卡连柯提出)
导向性
政治性
疏导性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表扬激励为主,正面教育
一致性与连贯性
家、校、社会共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严与爱,对待后进生严慈相济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教育,以理服人,健全规章制度
因材施教
个性特点,个人特点,年龄特征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
一分为二客观评价学生优缺点,消极转化为积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评价能力
知行统一
提高学生理论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良好班集体影响个人,优秀榜样促进集体
口诀:向导至尊,正因机智,集体个别莫忘记
德育方法与途径
方法
说服教育法
定义: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认识的方法。
语言说服(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事实说服(参观、访问、调查)
要有针对性、趣味性,捕捉教育时机
榜样示范法
定义: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仿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典范(名人);示范(家长、老师);典型(优秀学生)
实际锻炼法
常规训练(学校—);实践锻炼(社会,eg养老院、扫墓、植树)
调动积极性,适当指导,严格要求,检查反馈
情感陶冶法
定义: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创设良好环境,启发引导,引导学生创设情境
道德修养法
定义:学生自觉学习、反省。
学习;评价;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
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奖励;惩罚(否定、批评、处罚);评比;操行评定
公平公正,适度合理,民主
角色扮演法
合作学习法
结对子、小组学习...
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班会、周会、校会学习
班主任工作
课外、校外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eg勤工俭学、劳动)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口诀:一教、二班、三活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含义
无心理疾病
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机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小学生心理障碍
多动症
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综合征
智力正常,神经系统功能性失调,听读写算能力差
过度焦虑反应
忧心忡忡,坐立难安,紧张,敏感
厌学症
人为因素后天形成,需要教育治疗、家庭治疗、社会治疗
中学生心理障碍
焦虑症
表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敏感恐惧,心跳加快,过度出汗,失眠
考试焦虑:注意力不能集中,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后延续性紧张。
矫正: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正向自我对话,提高自我效能感
适当焦虑可以给学生一定心理压力,提高思维张力,形成学习动力
抑郁症
定义:持久性的心境低落
表现:情绪消极、悲伤、颓废、;低自尊,无能感;无热情;身体疲劳,失眠;幻觉、妄想。
强迫症
强迫观念:思考不想想的事
强迫行为:做不想做的事
治疗:日本森田疗法,自然治愈
学校心理辅导
定义
学校辅导老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环境,维持心理健康,适应学习和生活。
目标
学会调适(基本目标)
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途径
课程辅导
活动课
学科渗透
班级、团队活动
个别心理咨询
小组辅导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学生
自我发现,自我调适,宣泄,运动,转移注意力
学校
(同上学校心理辅导途径)
家长
联合家长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政府、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
学生的学习发展
学习动机
含义: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并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学习的内部动力。
关系
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动机与效果之间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学习动机&效率:“倒U形”,中等强度效率最高(任务难→动机低)
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
正强化:给予好的刺激
负强化:摆脱差的刺激
惩罚
消退:不理不睬
减少不良行为
强化良好行为
马斯洛:需求理论
生理→安全→归属于爱→尊重→【求知→审美】→自我实现
韦纳:成败归因
能力
内部,稳定,不可控(等同于先天智力)
努力
内部,不稳定,可控
难度
外部,稳定,不可控
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
成败经验(最重要)
替代性经验(别人的经验)
言语信息
情感状态
补充:班杜拉: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
习得性无助
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
培养学生归因观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提高自我效能感
重视立志教育
了解学生需要,促进学习动机
口诀:归因自我,立志需要
激发
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
指导结果归因:努力
适度奖惩
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水平
口诀:启发归因,奖惩作业
学习品质(郑秉洳)
定义
学生以什么精神和态度学习,决定学习行为倾向性和独特性的心理素质
组成
态度
兴趣、认识、目的
能力
个性、智力、知识储备
行为
学习习惯、方法、目标、计划、秩序、环节、成绩
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要看学习品质的好坏
学生的人格发展
结构
气质(先天性,无好坏)
胆汁质
直率热情&冲动暴躁
批评,不激怒,锻炼自制力
多血质
活泼热情、反应快、交际强&粗枝大叶(外交家)
给任务,锻炼意志力
黏液质
稳重细心&死板内倾(程序员、科学家)
耐心,给思考时间
抑郁质
孤僻、多愁善感&观察敏锐、心思细腻
关怀照顾鼓励,不公开批评
因材施教、针对性教育
性格(后天性,有好坏)
人与人区分
认知风格(无好坏)
场独立
内部动机性,喜欢理科类,自然科学好,社会科学差,独立自觉学,喜欢结构不严密的教学
场依存
外在动机性,喜欢文科类,社会科学好,自然科学差,主动性差,喜欢严密的教学
冲动型
反应快,准确度低
沉思型
反应慢,准确度高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小学生
低水平→高水平
初中生:趋于成熟。存在问题
幼稚性
超限性
过度敏感、独立
过分自尊、自责、自我表现、自我掩饰
强烈的无能体验
高中生
独立意识,能沟通对话;分清理想和现实,考虑未来;追求个性,强烈自尊心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学前期(3~7岁,幼儿园)
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学龄期(7~12岁,小学)
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青年期 (12~18岁,初高中)
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学生情绪、情感发展
特点
小学生
调节能力增强
更加丰富,社会性
高级情感发展(道德、理智、意志、美感)
中学生
初中生
情绪
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
可变性与固执型
内向性与表现性
情感
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强
情感内隐曲折
易受挫,忍受能力差
高中生
丰富、延续、丰富、特异
情感:稳定、深刻
拓展延伸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焦虑、烦恼、挫折
中学生情绪辅导
积极的心态
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宣泄、运动调节、转移目标、改变环境、理性分析)
正视挫折,锻炼意志
性心理与早恋辅导
正确认识,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集中学习
积极引导,教会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异性关系
班会、集体活动融洽班级氛围
网瘾辅导
产生原因
好奇心、压力大、自尊的需要
解决措施
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引导,正确认识自我
引导,参加社会实践
家校协同,外在约束
学生认知发展
注意
分类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无需注意力
特点
小学生:无意注意为主;具体、直观、形象;情绪色彩
中学生:有意注意为主;趋于成熟;稳定
应用
利用无意注意规律:消除不利因素(教室布置、教师穿着);语言趣味,教具
利用有意注意规律:提高自觉性
交替使用
培养学生注意
感知觉
记忆
小学生
无意识记
机械识记
形象记忆
中学生
有意记忆
理解记忆
抽象记忆
容量大,短时记忆强
直观优于抽象,图形优于词语
思维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图像)
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公式)
学生心理发展一般特点
小学生
快速性:学习速度快,品德发展快
协调性:身心协调,自觉纪律
开放性:单纯、外向
可塑性:潜能
初中生
反抗与依赖:逆反心理
闭锁与开放:对父母闭锁,对朋友开放
勇敢与怯懦
高傲与自卑
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二、教育教学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