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
编辑于2022-03-01 08:08:18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国情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中国不可能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也未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的原因
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存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受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根本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要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之下的联合专政,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做准备
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推翻帝,封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不破坏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总结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革命根据地建设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首要)
封建主义
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官僚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中国革命
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
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靠山
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农民阶级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
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是主要力量)
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在政治上争取它,对其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为什么只能并且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
中国无产阶级特点
一般
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
富于组织纪律性
中国特色
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最坚决和彻底
分布集中,利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利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
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无产阶级实现领导权需要
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关键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有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基本策略
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
坚强支柱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
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新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不同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联系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民族的
内容: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
科学的
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大众的,民主的
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它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
同时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党成立初期,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队伍开赴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
1938.11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必须走的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必须武装斗争
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是主力军
可以走的原因
近代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
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意义
中国革命道理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需要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原因
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也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改变敌强我弱)
可以建立统一战线的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
工农联盟(基础)
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实现党对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
总结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
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要依据革命的需要,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联合民族资产阶级要针对其两面性特点,在联合的过程中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必要的斗争。
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在革命进程中,要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四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
武装斗争
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革命经验,建设人民军队
一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二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条的人民军队
人民军队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坚持这一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三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在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同时,在深人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人民战争的理论和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原则。加强人民军队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南,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
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
党长期在农村发展,且处于战争环境之中,如果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就会组织松散、软弱涣散,不可能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不可能具备优良的作风,更不可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并取得革命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无产阶级思想
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根本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
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三大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在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中推进党的建设
三者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路线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理论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实践意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世界意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以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
1949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
红色政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农村根据地的政权
1940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945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基本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