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章
编辑于2022-03-01 08:10:58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论十大关系》1956年4、5月
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确立了一个基本方针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哪十大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呈现出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
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逆转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要求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发展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社会主义阶段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时间更长)
社会主义建设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找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方针和政策
总结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列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
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
我国
主要矛盾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満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敌我矛盾(分清敌我)
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对抗性的矛盾
用专政的方法解决
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环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
人民内部矛盾(分清是非)
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非对抗性的矛盾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
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是主导地位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一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的意义
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背景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然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
毛泽东提出的总方针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毛泽东提出的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
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
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并举
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并举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怎么做
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战略步骤(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的意义
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因为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也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更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中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这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是政治保证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我们一度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原因
帝国主义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政策
我们后来发生的“左”的错误
总结
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时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两个时期的关系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并准备了条件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怎样处理关系
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