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七章
编辑于2022-03-01 08:09:36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深刻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
是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2003.10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004.3 科学发展观形成
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
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闸述。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要怎么做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强调
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化解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推动我国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路目标
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怎么做
坚持全面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中心和基础)、政治建设(方向和保障)、文化建设(灵魂和血脉)、社会建设(支撑和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根基和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坚持协调发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坚持可持续发展
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想本基础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怎样坚持统筹兼顾)
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我们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怎么做
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
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强调
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做法
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
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 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全面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五位一体”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简称,首次提出于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对“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概括表述。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