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过程(共性)
以下汇总了普通心理学之心里过程简答题,内容涵盖了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板块,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普通心理学之个性心理主观题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教育三部分。
下图总结了普通心理学中心里过程全部简答题,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三个板块,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心理过程(共性)
感知觉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联系: 1.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2.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失误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区别: 1.感觉:个别属性;知觉:整体属性 2.感觉: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知觉:依赖于多器官的联合活动 3.感觉: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影响;知觉: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人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的制约。 4.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模像直观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加强语词与形象的结合。)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 突出直观对相关的特点。(强差组活)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观察过程中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和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 此外,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点,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
记忆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意义、性质与数量。2.系列位置效应。3.时间因素。4.学习程度。5.情绪和动机。6.记忆任务的的长久性与重要性。7.识记方法。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态度与情绪状态。3.识记方法。4.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5.理解程度。
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至于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3.压抑(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4.提取失败说认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需要的信息,遗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5.同化说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的时机要得当。(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②复习方法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尝试识记与反复回忆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①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②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效率
1.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安排、课间休息、信息投入量) 2.明确识记任务与目的。 3.充分利用无意识记规律组织教学。 4.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6.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教学。 7.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想象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语词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作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表象与想象的区别
表象: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属于记忆范畴 想象: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属于思维范畴
思维
思维的培养
1.教材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2.改进教学方法: ①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②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④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⑤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⑥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⑦提供学生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思维策略。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科学地掌握概念
1.以感性材料作为掌握概念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4.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地利用“变式”;5.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6.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注意(伴随状态)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带有指示性的刺激
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个体的知识经验。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影响注意转移的条件
1.原有注意的紧张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意志坚定,排干扰)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要防止注意的分散。
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
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
注意的转移同人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