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周血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中外周血的思维导图,内容涵盖了外周血的占比、成分、血液分析、血象、血细胞、血小板、骨髓和血细胞的发生。
编辑于2022-03-13 14:11:10血液(外周血)
占比:健康成人约有5L,占体重的7%
成分
加入少量抗凝剂(肝素或枸橼酸钠),静止或离心沉淀后
上层:淡黄色的血浆
血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pH7.3~7.4
成分
主要成分是水,占90%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蛋白、酶、激素、无机盐和多种营养代谢物质
中间薄层:白细胞和血小板
下层:红细胞
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
血细胞约占血液溶剂的45%,血浆占55%
血液分析
抗凝
离心或沉淀
血浆
血细胞
不抗凝
凝固血块
收缩
血清(无纤维蛋白原)
血凝块(血细胞+纤维蛋白网)
血象Hemogram Complete blood count 全血计数 WBC: 5,4109/L RBC: 5.20 1012/L Hematocrit: 47.2%红细胞比容
定义: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的结果
作用:检查、诊断疾病的窗口
生化检查:血浆化学成分的质与量的变化
细胞学检查(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正常值等
观察血细胞形态:血涂片用Wright(瑞氏)染色或Giemsa(姬姆萨)染色
血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 or RBC
形态
在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直径7-8.5μm,中央色浅,称苍白区;在血图片中,红细胞中央部呈浅红色;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细胞呈红色
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运输氧气核二氧化碳的功能
这种形态与同体积的球形结构相比,表面积迅速增大,有利于细胞外气体的迅速交换
特征
红细胞具有形态的可变性,当它们通过小于自身直径的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原因:红细胞膜骨架erythrocyte membrane skeleton
红细胞骨架:红细胞膜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盘状的网架结构上
主要成分:血影蛋白spectrin和肌动蛋白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血影蛋白分子结构异常,球形红细胞在通过脾时,极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导致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血型抗原A细胞膜中有一类镶嵌蛋白质红细胞膜中有血型抗原A和/或血型抗原B,构成ABO血型抗原系统
人类血液中有抗异型血的天然抗体(产生原因不明)
溶血hemolysis:输血-配型。例如A型血的人具有抗血型抗原B的抗体,若错配血型,首次输血即可导致抗原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
血影: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
蛇毒、溶血性细菌、脂溶剂等也能引起溶血
寿命:120天
无任何细胞器,因而不能合成新的蛋白和代谢所需的酶类
红细胞衰老,血红蛋白和膜骨架蛋白变性,导致红细胞的变形性,导致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
老化的红细胞在经过脾和肝脏时,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内尚残留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或颗粒
寿命:在血流中大约经过一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
占红细胞总数:成人:0.5~1.5%;新生儿:3~6%
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的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贫血患者的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说明治疗有效
了解红细胞相关临床改变
红细胞减少 ①生成减少:②破坏增多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沉:红细胞沉降率
溶血Hemolysis、贫血anemia、红细胞增多等
白细胞leukocyte,WBC
形态:有核的球形细胞,有溶酶体
从骨髓入血后于24小时内,以变形运动方式穿过微血管壁或毛细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组织,发挥防御和免疫功能
分类: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
有粒白细胞granulocyte(粒细胞)
分类(t特殊颗粒的染色性)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50~70%,最多的白细胞
形态
直径:10~12μm
胞核:核呈深染的弯曲状或分叶状,分叶核一般为2~5叶
细胞核的叶数于细胞衰老程度成正相关
当机体受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核左移:大量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
核右移:4~5叶核的细胞增多,表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胞质:极浅的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颗粒
E.M
嗜天青颗粒azurophilicgranule(溶酶体)
浅紫色颗粒,20%,颗粒较大,直径0.6~0.7微米
呈圆形或椭圆形,电子密度较高
含有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和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等,能吞噬消化细菌和异物
特殊颗粒specific granule
浅红色,直径0.3~0.4微米,80%
颗粒较小,直径0.3~0.4微米,呈哑铃形或椭圆形
是一种分泌颗粒,内涵溶菌酶、吞噬素phagocytin(防御素defensin),具有杀菌作用
功能
与巨噬细胞一样,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其吞噬对象以细菌为主,也吞噬异物
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并处理了大量细菌后,自身也死亡
寿命:从骨髓进入血液,约停留6~8小时,然后离开,在结缔组织中存活2~3天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 0.5~3%
形态
直径:10~15μm
胞核:多分2叶。
胞质:粗大、均匀、鲜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颗粒(特殊的溶酶体)
除含一般溶酶体外,还含有阳离子蛋白、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
E.M:膜被颗粒(溶酶体)内有方形致密结晶体。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阳离子物质
功能
变形运动
趋化性
受肥大细胞等释放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作用,移行至有病原体或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多种溶酶体酶有杀菌作用,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在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释放组胺酶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抑制过敏反应
患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寿命:在血液中停留6~8小时后进入结缔组织,特别是肠道结缔组织,存活8~12天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 0~1%
形态
直径:10~12μm
胞核: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以将核掩盖
嗜碱性颗粒属于分泌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E.M
膜被颗粒,内为细小微粒,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胞质内)
功能
分泌白三烯
与肥大细胞的分泌物质基本相同,作用也基本相同,来源于骨髓中不同的造血祖细胞
启动针对病原体的炎症反应,参与过敏反应,抗凝血
寿命:在组织中10~15天
无粒白细胞agranulocyte
单核细胞monocyte 3~8%,体积最大的白细胞
形态
直径:14~20μm
胞核: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
胞质:丰富,因若嗜碱性呈灰蓝色, 内含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嗜天青颗粒,即溶酶体
E.M
有皱褶和微绒毛,有吞噬泡、溶酶体等
功能:分化为巨噬细胞,参与免疫和造血调控
在血液中停留12~48小时,进入结缔组织或其他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 25~30%
形态
直径:大部分为直径6~8微米的小淋巴细胞,小部分为直径9~12微米的中淋巴细胞。
在淋巴组织中有直径13~20微米的大淋巴细胞,不存在与血液中
胞核
中淋巴细胞核染色质略稀疏,着色略浅,有的可见核仁
小淋巴细胞的核为圆形,一侧常有浅凹,染色质浓密呈块状着色深
胞质:可含嗜天青颗粒
小淋巴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很薄的一圈
中淋巴胞质较多
E.M
大量游离核糖体,以及溶酶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核线粒体等
分类(发生来源、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T细胞,产生于胸腺,75%;体积小,胞质内含少量溶酶体;细胞免疫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B细胞,产生于骨髓:10%~15%;体积略大,一般不含溶酶体,含有少量粗面内质网: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体液免疫
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细胞,产生于骨髓,10%;为中淋巴细胞,溶酶体较多,不需抗体介导,杀伤抗原
来源:骨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
功能:主要的免疫细胞,在肌体防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均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了解白细胞相关临床改变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正常值,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正常。 某些细菌、病毒感染;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肝功能异常。
白细胞增多 :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剧烈运动、寒冷刺激等 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严重创伤、急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单核细胞白血病 Monocytic Leukemia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骨髓和血细胞的发生
血细胞的发生
造血器官的演变
定义:能够生成造血细胞并支持其分化发育成熟的器官
卵黄囊造血期(中胚叶造血)
最早的造血发生在胚胎时期的血岛
血岛
定义:胚胎发育第3周时由卵黄囊、体蒂和绒毛膜等处的胚外中胚层细胞密集形成的细胞团
其周边细胞分化为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并在其周围中胚层分泌的血管内皮上涨因子诱导下增殖分化成内皮细胞
中间的细胞与周边细胞脱离,分化为原始成血细胞,即最早的造血干细胞,从而进入原始造血或胚胎造血embryotic hematopoiesis
原始造血主要是向红细胞系方向分化
人体唯一的血管内造血,可形成巨幼样原始红细胞,形成Hb-GowerⅠ和Hb-GowerⅡ和Hb-portland
肝、脾、胸腺和淋巴结造血期
(主要造血场所)胚胎肝造血:胚胎发育的第6周,卵黄囊内造血干细胞随血液循环迁入肝并开始造血
3~6个月,生成有核红细胞
4个月后,生成粒细胞、巨核细胞、合成HbF
5个月后,造血减少,直到出生后
脾内造血:胚胎发育的第12周,脾内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
3个月,先以红细胞为主,后生成粒细胞
5个月,生成淋巴和单核,红细胞和粒细胞减少
出生后生成淋巴细胞
定型性造血或成人造血adult hematopoiesis:造血干细胞呈多向分化
胚胎肝和脾内造血干细胞集落由红系细胞、粒单系细胞和巨核细胞组成
肝、脾、淋巴结等,正常情况下,小儿出生2个月后,不再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胸腺
6-7周,产生淋巴细胞和少量红细胞、粒细胞
第3个月,淋巴干细胞经血液循环进入胸腺并增殖分化为胸腺细胞,最终分化为T细胞
出生后,诱导和分化T细胞
淋巴结
4个月到终身,生成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第4个月,在胸腺发育成熟的T细胞和在骨髓发育成熟的B细胞进入淋巴结进一步发育成更多的T细胞和B细胞
出生后生成B细胞
终身产生淋巴细胞
骨髓造血期
定型性造血:主要产生髓系细胞;维持终身
胚胎的第3个月时,长骨骨髓开始造血
胚胎第8个月,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血细胞形成顺序:红细胞、粒细胞、 巨核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出生后唯一产生粒、红、巨核细胞的场所,也可产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合成HbF、少量HbA
髓外造血
骨髓的结构
分布:骨髓腔
红骨髓
常说的骨髓一般指红骨髓
主要结构成分
造血组织
组成
网状组织
网状细胞
网状纤维
构成网架,网孔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的巨噬细胞、脂肪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等
基质
基质细胞
包括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窦内皮细胞
造血细胞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
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环境
核心成分:基质细胞stromal cell
造血支架
分泌多种造血生长因子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调节造血细胞增殖与分化
产生王胡子那个纤维、黏连性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有滞留血细胞的作用
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造血组织的不同不欸具有不用的微环境造血诱导作用
红细胞
幼稚红细胞常位于血窦附近,成群嵌付在巨噬细胞表面,构成幼红细胞岛
细胞发育成熟贴近并穿过血窦内皮,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
粒细胞
幼稚粒细胞多远离血窦
发育至晚幼粒细胞具有运动能力,以变形运动接近并穿入血窦
巨核细胞常紧靠血管内皮间隙,将胞质突起伸入窦腔,脱落形成血小板
血窦
为管腔大、形状不规则的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内皮基膜不完整,呈断续状,有利于成熟血细胞进入血液
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的骨髓
分布: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骺端的松质骨
黄骨髓
主要结构成分:脂肪组织
形成:约从5岁开始,长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脂肪组织,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成为黄骨髓
内尚保留少量幼稚血细胞,有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可转变为红骨髓
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
功能: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
形态:造血干细胞的形态类似小淋巴细胞,即细胞体积小,核相对大,胞质富含核糖体
分布
起源于人胚第3周的卵黄囊壁等处的血岛
出生后,主要存在于红骨髓,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5%
其次是脾和淋巴结
外周血中有极少量
特性
自我复制能力:细胞分裂后的部分子代细胞仍具原有特性
强大的增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复分裂,大量增殖;但在一般生理状态下,多数细胞处于G0静止状态
多向分化能力:在一定因素的作用下能分化形成不同的祖细胞
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
将小鼠骨髓细胞悬液输给受致死量射线照射的同系小鼠,使后者重新活得造血能力而免于死亡
脾落集spleen colony:接受骨髓的小鼠脾内出现许多小结节状造血灶
内含有红细胞系、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的细胞
将脾集落细胞分离后,再输给其他用致死量射线照射的痛惜小鼠,仍能发生多个脾集落,并重建造血功能
脾集落生成数与输入的骨髓细胞数或脾集落细胞数成正比,表明骨髓中有一类能重建造血的原始血细胞
将移植细胞用射线,诱发出现畸变染色体,以此作为辨认血细胞发生来源的标志
将此种带标记的细胞输给受照射的小鼠
结果:每个脾集落中所有细胞均具有某种相同的畸变染色体
每个集落的细胞来自同一个原始血细胞
1.骨髓里存在造血干细胞 2.造血干细胞能长期/永久重建髓系和淋巴系造血 3.脾集落CFU-S使造血干细胞重建造血的直接证据
不同类型的细胞群体
髓性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等的造血祖细胞
淋巴性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各种淋巴细胞
造血组细胞hemopoietic progenitor
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分化方向确定的干细胞,定向干细胞committed stem cell
特性
在不同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FS作用下,分别分化为形态可辨认的各种血细胞,造血微环境中的生物活性因子
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生成红细胞
EPO主要由肾分泌,肝也分泌少量
粒细胞单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共同祖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分泌GM-CSF
在肌体发生炎症时,炎症部位的巨噬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1刺激骨髓中这两种细胞的增殖和释放入血
巨核细胞系造血组细胞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作用下形成巨核细胞集落,最终产生血小板
TPO由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分泌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也都有各自的祖细胞和集落刺激因子
定义:造血干细胞在一定的微环境和某些因素的调节下,先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的祖细胞,然后祖细胞定向增殖、分化成各种成熟血细胞
幼稚阶段分早、中、晚三期
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规律
细胞大小: 大变小, 巨核细胞由小变大
胞质
胞质量:由少变多
胞质颜色: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
胞质颗粒:从无到有(中性颗粒、嗜酸性粒、嗜碱性粒)
胞核
大小:由大变小,红细胞丢失
形状:粒细胞核由圆形变杆状乃至分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
染色质:细致变粗密(常染色质由多变少)
着色:由浅变深
核仁:由明显至消失
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小淋巴细胞例外)
红细胞系
网织红细胞入学后成为成熟红细胞
从原红细胞发育至晚幼红细胞大约需3-4天
巨噬细胞吞噬晚幼红细胞脱出的细胞核,为红细胞发育提供铁质等营养物
单核细胞系
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具有共同的造血组细胞
幼单核细胞增殖能力很强,约38%的幼单核细胞处于增殖状态
单核细胞在骨髓中贮存量不及粒细胞多,当机体出现炎症或免疫功能活跃时,幼单核细胞加速分裂增殖,以提供足量的单核细胞
粒细胞系
三种粒细胞有各自的造血祖细胞
原粒细胞增殖分化为晚幼粒细胞需4-6天
骨髓内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贮存量很大,在骨髓中停留4-5天后入血
某些病理状态,急性细菌感染,骨髓加速释放,外周血中的粒细胞可骤然增多
巨核细胞-血小板系
幼巨核细胞中出现血小板颗粒
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呈不规则形,直径50-100微米,核巨大呈分叶状
胞质内形成大量血小板颗粒,聚集成团
胞质内出现大量分隔小管,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有一团血小板颗粒
伸出胞质突起从血窦内皮细胞间隙深入窦腔,末端胞质脱落成血小板
一个巨核细胞可以生成2000-8000个血小板
白血病 leukemia
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
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病因: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放射线和遗传
临床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
血小板Blood platelet
定义: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胞
形态
直径:2~4微米
表征:呈双凸圆盘状;当收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如黏附于玻片),则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在血涂片上,血小板常聚集成群
颗粒区granulomere:血小板中央部有蓝紫色的血小板颗粒
透明区hyalomere: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
E.M
表面吸附有血浆蛋白,其中有多种凝血因子
透明区含有微管和微丝,参与血小板形状的维持和变形
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
特殊颗粒(α颗粒)
体积较大,圆形,电子密度中等
内含血小板因子Ⅳ、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n等
致密颗粒
较小,电子密度大
内含5-羟色胺、ADP、ATP、钙离子、肾上腺素等
开放小管系统
开放小管系统的管道与血小板表面胞膜连续
可增加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利于摄取血浆物质和释放颗粒内容物
致密小管系统
封闭的小管,管腔电子密度中等
能收集钙离子和合成前列腺素等
功能
凝血和止血
血管内皮破裂,血小板迅速黏附、聚集于破损处,凝固形成血栓,堵塞裂口、甚至小血管管腔
在这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的内容物
5-羟色胺:促进血管收缩
血小板因子Ⅳ:对抗肝素的抗凝血作用
凝血酶敏感蛋白:促进血小板聚集
PDGF: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修复
寿命:7~14天
了解血小板相关临床疾病
血小板增多:>400×109/L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骨髓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脾切除术后
血小板减少Thrombocytopenia:<100×109/L 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脾功能亢进,代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t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与血液病
定义:从骨髓、脐带血或外周血中分离的造血干、祖细胞经体外扩增后,通过静脉注射给受者,重建受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基本方法
受者首先接受大剂量的化疗或放疗,有时联合其他的免疫抑制药物,使受者骨髓造血细胞、体内的肿瘤细胞和异常克隆细胞被清除
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后,再经静脉输入预先采集的HSC
这些细胞能够找到并定居在适宜的造血微环境中(归巢效应),使受者的骨髓重建其造血和免疫功能
分类
自体干细胞移植
不存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采集的自体HSC可能含有瘤细胞
同基因形干细胞移植
单卵孪生之间的HSCT,发生移植概率小
异基因形干细胞移植
HSC来源于正常供者,无瘤细胞污染,且移植物有免疫抗肿瘤效应,故复发率低,长期无病生存率高,适应证广
供者来源有限,易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造血重建快,采集物中较多的T细胞可加快受者的免疫重建等优点
治疗疾病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
思考题
红细与粒细胞的发生过程及其形态结构变化规律。
造血干细胞可终身保持恒定的数量
淋巴lymph
定义:淋巴管系统内流动的液体,单向性的从毛细淋巴管流向淋巴管,然后汇入大静脉
组成
淋巴液
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部分渗出液,蛋白含量低于血浆
淋巴细胞
当淋巴经淋巴管流过淋巴结时,便有淋巴细胞加入
若淋巴结正处于活跃的免疫应答状态,便会有较多淋巴细胞和大量免疫球蛋白进入淋巴
偶见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血细胞
功能
淋巴是血浆循环的旁路
特点:肌体不同部位、不同生理情况淋巴成分有所变化
小肠淋巴管的淋巴中常含数量不定的乳糜颗粒,他们是小肠上皮细胞将吸收的脂溶性物质与运载蛋白结合形成的
肝的淋巴内含大量由肝细胞合成的血浆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