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王力本 《古代汉语》通论部分(音韵、训诂、文字)思维导图
对王力版本古代汉语内容做成的一个详细知识框架,包括古今词义的异同,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汉字的构造、古书用韵、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古书的注解等等。
编辑于2022-03-16 13:19:13《一起经音义》刻本用字构形分类研究,刻本用字结构类型类化:受上下文影响而同化、受俗构件影响而类推、受古构件影响而类推。
汉字的字际关系 • 1.汉字的构形关系:指处于汉字构形系统中的单个汉字之间形体结构上的关系。2.汉字的使用关系:指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在使用中由于记词功能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这是叶蜚声、徐通锵版本的《语言学纲要》第 5-9章节只知识思维导图的总结。 包括语义和语用、文字、语言演变和分化、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演变等章节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加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一起经音义》刻本用字构形分类研究,刻本用字结构类型类化:受上下文影响而同化、受俗构件影响而类推、受古构件影响而类推。
汉字的字际关系 • 1.汉字的构形关系:指处于汉字构形系统中的单个汉字之间形体结构上的关系。2.汉字的使用关系:指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在使用中由于记词功能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这是叶蜚声、徐通锵版本的《语言学纲要》第 5-9章节只知识思维导图的总结。 包括语义和语用、文字、语言演变和分化、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演变等章节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加收藏。
古代汉语
通论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
古汉语
古汉语有两个系统:①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及文言;②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
按音序排列
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籑诂》(古代)
按注音字母排列,如杨树达《词诠》(拼音方案公布前几十年内)
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现在通行)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按编码排列
四角号码检字法
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左下角,最后右下角
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P30-36
《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
都用部首排列法,《康》214部,《中》比《康》多了近代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是在《康》基础上整理增减修订而成
《词源》、《辞海》
都是部首排列法,旧版都是214部,都是先解释单字字义,再解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辞海》是综合性辞书,主要收古代词语和典故,新《辞源》以词语为主,着重词语起源。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
《说文解字》、《经籍籑诂》
《经传释词》、《词诠》、《古书虚词通释》
《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
字典辞书的注音方法
直音法
反切法
用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法
意思是'读音像”、“读音如同”,如“琎,读若津”、“蹶读若厥”
变调法
用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来注音,说明按照要求改读声调,如“我,俄上声”、“抽,丑平”。
叶(xie 35)音法
是通过临时改读字音要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古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
天、地、山、水、长、短、煮、少、黑、花、草
车:古代 指马车、牛车等 现代 汽车、火车、自行车、摩托车 但作为陆地上有四个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这一意义几乎没有变化
古今意义毫无关联的词
该: 现代 “应当” 古代 “完备”
抢:现代 “抢劫” 古代 “突过”、“撞” 且读音不同
胜 《说文》:"胜,犬膏臭也。从肉,生声。一曰:不熟也。" 现代毫无关系,只是字形相同而已
古词古义已消亡:“碜”、“腼”、“章甫" “烹” 古代一种酷刑,即用鼎来煮杀人,后这一酷刑废除,这一古义也就消除,“烧煮”并无变化。
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的词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乡人”:是“同乡人”而不是“乡下人”。 “敌国”:指“与我地位相匹配的国家“,而不是"与我相为敌仇的国家"
“江”、“河”:先秦“黄河”、“长江”
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词义范围的变化
词义的扩展
响:本指回声,后泛指各种声响。
匠:本指木匠,后泛指各种工匠;
醒:本义酒醒后扩大为醒悟、睡醒
洗:本义洗脚,后来泛指洗涤,不限于足
菜:本义专指蔬菜,后兼指鲫鱼肉蛋等荤腥
木匠被响声吵醒后去洗菜
词义的缩小
金:先秦泛指金属,后缩小专指黄金
宫:本指一切房屋,后专指帝王所居;
瓦:本指一切陶器后专指盖房顶的陶制建筑材料;
禽:本是飞鸟走兽的通称,后专指飞鸟。
臭:上古不作形容词,而作名词和动词。后由名词变为形容词,专指气味难闻。
金子做的皇宫的瓦片上有飞禽的臭味
词义的转移
脚:本指小腿,后指踝关节以下部分;
闻:本义为听见,后转指用鼻子嗅。
涕 :本义为眼泪后转指鼻涕
汤:本指热水,后指米汤、菜汤;
府:本指藏文书财物的地方,后指官署
府脚闻涕汤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词义褒贬的变化
谤:古代是中性词,议论、批评,而不是诽谤;后变为贬义词
爪牙:在先秦指武臣、国之猛将,也泛指辅佐君主者,用于褒义,后来指坏人的帮凶、走狗,成了贬义词
贿:在上古指布帛之类的财物,中性词,后来指用钱财买通他人,贬义词
贿赂、诽谤爪牙!
词义轻重的变化
诛:本指用言辞责备、词义较轻;后来发展出"杀戮"义,词义变重
贼:本指杀人劫货、犯上作乱的人,词义很重;后来指小偷,词义变轻
诬:本指讲话夸大其词、虚妄不实,词义较轻;后来发展为诽谤、诬蔑、诬陷之义,词义很重
诛!诬贼!
辨析古今词义异同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注意词义演变的时代性
尸:在上古指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以臣下或死者的晚辈充任;后世改为神主和画像,“尸”的制度不复行,这一古义消失了;现代“尸”只指尸体
选择比较好的字典和辞书
劝:上古只有“勉励”、“鼓励”之义
给:古代是“供给”不是“给予”
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比较归纳
再:"两次”、"第二次"之义,动作的数量
复: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
通论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单音词的发展
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克-战胜,弈-下棋,常-规律,盈-充满
加上词尾词头
石-石头,鼻-鼻子,鼠-老鼠,虎-老虎
用两个同义词或反义词作语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树木,人民,声音,言语,道路;买卖,是非,动静,忘记
许多古汉语的单音词,发展到现代已经不成词了,但作为语素还留存在现代汉语里。
古汉语复音词的类型
合成复合词
有两个实语素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
逐步合成 形成后
①最初有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②古人对于并列使用的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婚姻“妇家为婚,婿家为姻。“饥馑"穀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③构成这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语素,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在这个地方是复音词,在其他地方又是单音词。“恐惧"、“恭敬“、“朋友”。这种可分可合的情况,跟单纯词的复音词大不相同。
①两个语素仍然保持着他们原有的意义。“恐惧“、“恭敬“等 ②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只有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失去其意义,只是充当陪衬。这就是偏义复词。“园圃“、“得失"、"缓急"、“车马”只指车,马字无义。 ③两个语素失去原义而产生一个新义“天下“、“先生“、“君子“、“小人“、“布衣“、“寻常“
由一个实语素、一个虚语素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
①附加式合成词虽然也有两个语素构成,但其中一个语素已经虚化为词头或词尾。 ②词头、词尾不表示词汇意义或词汇意义非常弱,主要表示语法意义。
“友于兄弟,施与有政”“有政”中“有“是词头 “夫子抚然”“抚然”中“然”是词尾
单纯复合词
通常有两个音节,但只表示一个语素。
联绵字(联绵词、连<言旁>语)
双声
倜傥、逍遥
叠韵
忸怩、徘徊
叠音词
混混、潇潇、悠悠、斤斤(明察也,与斧斤、斤两都无关) 斤斤计较:斤斤:形容明察,引伸为琐碎细小。只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概念的不同
概念内涵的不同
“府”和“库”:府是收藏文书和财物之地。库是收藏兵器和战车之地。
概念外延的不同
“人“和“民“:“人“指区别于动物的所有的人,"民“指人中比较愚昧者。
概念泛指(浑言/统言)和特指(析言)的不同
“皮”和“革”:“皮”本指带毛的兽皮,“革”指加工去毛的兽皮。
程度轻重的不同
“饥”和“饿”:“饥”指没有足够的食物吃,即吃不饱;“饿”常表示几天没有进食,已经濒临死亡边缘。
感情色彩的不同
“杀”和“弑”:“杀”是中性词,指一般的死;“弑”指下杀上,含有对杀人者的谴责,是贬义词
使用条件的不同
“能”和“得”:“能”一般用于主观上能力所及;“得”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 “耻”和“辱”:"耻"一般用于意动,“辱”一般用于使动。
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所谓词的本意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这个词的汉字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在古代文献用例中得到证明的含义。
如“元”字在古代有“人头、本源、第一”等义,而从古文字字形看,“人头”是本义,因为头是人之始,所以引申出“本源、第一”等义。
向:向北的窗户——朝着、对着 从宀从口
道:路——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正当的手段 从辵从首
理:玉石内部的纹路——顺着石内部的纹路切割玉石——顺着事物的内部道理做事,顺事而为 从玉里声
朝: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长短/首长——长短-滋长-张幼-首长 ……书上93 同步45
引:开弓也(把弓弦拉长了),从弓丨。延长——引导——引退
发:射发也(箭离弦)——发出、出发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甲骨文从双手解牛角)
责:求也,从贝,朿声 索取( 本义:债务、债款-要求、索取-对别人或自己道德品行方面的要求-用言语批评别人-责任)
习:数飞也,从羽,白(自)声。鹰乃学习(本义)——温习(反复多次的行为)
怎样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好,美也。从女、子。本义为貌美,特指女子的美。
顾,还视也。从页,雇声。本义为转过头看。
诛,讨也。本义为用言语声讨,谴责。
字,乳也。从子在宀下。本义为生孩子。
分析本义和引申义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注意词义引申和词义更替的区别
词义的更替
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指“足”,后不再指小腿了。
词义的引申
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来的意义。如:“道”,虽然产生了“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正当的手段”等新义,但其本义'路”一直保存下来
注意引申义与假借义的区别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例如:解(解牛)→分解动物→解体、解结、解脱
假借义是由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产生的,是某字被假借后所具有的与本字无关联的意义
例如:解-獬-蟹-嶰-邂
注意语音与字体的变化
“骑”由“骑马”的意义引申为“骑兵”,去声,语音变化了 “解”由“解散”的意义引申为“懈怠”,后来另造“懈”,专门表示“懈怠”之义,字形变化了。
通论五 汉字的构造
“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六书”的名称和定义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
无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简述
会意:把相关的两个或多个按表示某种意义的要求合在一起。
从、林、步、比、棘、森、淼;武、信、安、秉、兼、 益、戊、戒、伐、兵、及、受、陟、涉、既、逐、叟、寒、暴
形声:意符+声符,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但它不等于词本身。意符相同不意味着词义相同。
过、征、举、叔四个例子说明教材 (2020真题)p163 ①過,度也;从辶,咼声。走过、经过是本义,超过、胜过是引申义,过错、犯错是较远的引申义。 ②征,正行也;从彳,正声。旅行是本义,征伐是引申义,征税是假借义。 ③举,对举也;从手,與声。举起来是本义,举兵、举荐是引申义,当全、都讲是假借义。 ④叔,拾也;从又,尗声。以又(指右手)为意符表示手的动作。叔表示年少,所以叔父是比父亲年少的父辈。这是假借义。本义是用手拾。
六种结构方式+意符占一角或声符占一角落
荆(形在左上角)、雖(形在左下角)、题(形在右上角)、佞(形在右下角)、徒(声在右上角)
省形
省去意符的部分笔画
屡:从履省,娄声。 亭,从高省,丁声
省声
省去声符的部分笔画
夜:从夕,亦省声
亦声
声符既表声又表意,段玉裁称为“会意兼形声”
娣:从女从弟,弟亦声。 政:从攴从正,正亦声。
《说文解字》与汉字部首
文字学原则的部首
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540部首
检字法原则
明代梅膺祚《字汇》把部首减为214部
“舅”、"發”、“詞”、“香” 例字
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
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
小篆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
隶书以后的字称为今文字
隶变彻底摆脱了隶书中图画意味,使汉字完全革除象形性,成为由笔画写成了文字。
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
隶变过程中不少形体由于简省、合并、讹变,以致破坏了原来的结构
“香”,小篆“从黍从甘”,隶书变为从“禾”,"甘"也与“日”相混; “書”,小篆“从聿者声”,隶变则把“者”省成"日”.
有些篆书中不同的偏旁,隶变后混同了。
同步p103
有些篆书中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分化了。
同步p104
现在楷书的许多偏旁,与他们独立成字时写法不一样。
同步p104
通论六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
古今字的概念
古今字是指古代作甲、后作乙,因时代先后产生的义同形不同的一组字。这里说的古今字与隶变以前的古字和隶变后的今字不是一个概念。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上古时期汉字数量少,“兼职”现象多,后为了把多重意义加以区别,就另造新字来代表其中一项意义。就是先造字和后造字,古今字。
如:责债、舍捨为古今字
古今字中古字、今字的表义情况
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引申义。如:取-娶
今字记录本义,古字记录引申义。如:要-腰 (要,身中也)后要专指引申义关键、重要。另造“腰"表本义
古字记录本义,今字记录假借。如:牟-眸 “牟,牛鸣也”,假借为“瞳仁”,后为这一假借义新造“眸”字。
今字记录本义,古字记录假借义。如:然-燃 “然,烧也“后假借作代词,这样、那样,又假借为对、是的。后为本义新造“燃”字
古今字不同于通假字
共-供拱恭 辟-避闢僻譬嬖 同步p107
异体字
异体字的概念
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字
异体字的结构差异
造字方法不同
构件成分不同 (主要见于形声字)
泪(会意字)-淚(形声字)、岩(会意字)-巖(形声字)
变换构件成分的位置或写法
异体字的辨认
有些字只是某一个意义或一定条件下可以通用,不是任何条件都可以替换的。
“技”和“伎”只在“技巧”、“技艺”通用; “置”和“寘”只在'安放”通用; “亡无”、“酤沽”、“游遊”、“唯维惟”、“雕凋彫”都是如此
繁简字
繁简字的概念
汉字简化的方法
采用“删”、“改”、“代”、“草”、“古”五种方法
偏旁类推
繁简字之间值得注意的几种关系
繁简之间的对应关系
繁简之间的同音代替关系
后-后(君主,皇后);後(先後) 余-余(姓,第一人称代词);餘(丰足,盛餘) 帘-帘(古代酒家的酒幌);簾(档门窗的用具) 干-干(干戈);乾(乾燥);幹(才幹);榦(树榦)
繁简之间意义相同的归并关系
舍-舍捨(在舍弃的义上通用,方舍意义上不通作捨) 借-借藉(在凭借的意上通用,借贷义不作“藉“) 征-征徵(在征税义上通用,其余意义不相通) 制-制製(在制作义上通用,制裁、法制义不作“製")
通论七 判断句,也字 (例子同步p155)
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最大特点是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是借助其他词来帮助判断。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表肯定
“...者,...也”式
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再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亚父者,范增也。/陈涉者,阳城人也。
“...者,...”式
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谓语后面不用“也”
天下者,高祖天下。
"...,...也”式
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虢,虞之表也。
“...,...”式
者字不用,也字也不用
贾生,洛阳之少年。
后两种判断没有前两者强烈
表否定
在判断句谓语前加上否定副词“非”
“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他本身并不是否定性的判断词,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而是否定副词,“非”的语法作用是对整个谓语的判断否定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是非君子之言也
“是”的词性
“是“作指示代词用,有时很像判断动词,但其实仍是指示代词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相当于 “此”,在句中作主语。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与人或物,有时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再用“是”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加明确
“乃”、“为”等词 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乃
在判断句的谓语前面常用“乃"加强肯定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乃"是副词,起加强判断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看这里“乃”不能是副词,原因是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认为这里是判断词;但是在古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名词谓语的。这类副词还有“即”、“必”等。
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熟为夫子?”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为"都是动词,不是判断词。例子中“为”似乎可以用“是”对译,但实际“熟为夫子”是“誰算作夫子”之义;后一例“先生为天下之士”并不是独立的的句子,而是全句谓语动词“知”的宾语,是“算作”之义。
上古用“乃”字煞句的判断句一般不能用“为”字
判断句的活用
典型的判断句
基本作用: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或分类,典型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所指的应该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
表示比喻
曹公,豺虎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表示复杂的内容
百乘,显使也。(带着百辆车子的使者是显赫的使者) 朱绂皆大人,紫绶悉将军。(佩戴朱绂的都是大人,佩戴紫绶的都是将军)
压缩了的判断句
表示因果关系
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用带“也”的判断句作为后一句的分句来说明原因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过者,冯谖之计也。
也字
煞句的“也”字
基本用法
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
用在因果句句的句尾
用在陈述句的句尾
表示对所说事情的真实深信不疑,表示肯定的语气
命令句的句尾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与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例句中命令或祈使的意思由禁止性否定副词“无”、“毋"来表示的,加上“也”则不再是单纯地表示祈使,而带上了肯定的语气。
疑问句的句尾
特指问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选择问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反问句
反问句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由反诘副词“岂“表示)
“也”用在疑问句里,不表示疑问语气,仍然表示肯定或判断语气.有人认为这种"也"相当于“邪”,其实两个字上古不同音,所表的语气也不一样。
句中的“也”字
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
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后
表示顿宕
通论八 叙述句,矣字,焉字
叙述句
双宾语句
表示“赠”、“告”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一般及物动词带双宾语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为”字 (用“为“作动词的常带有双宾语) “为”:“作”、“做”、“造”、“治”、“处理”、“安排”
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为:预备) 重为之礼而归之(为:举行)
宾语的位置 (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一般需前置
但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词。②宾语必须是代词,由“不、毋、莫”的否定句宾语表示。
如:秦人不暇自哀。“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①用不、毋、末、莫的否定句宾语,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②用弗、勿、非、无 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就不能用上述结构,因为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否定整个谓语的,而无本身就是动词。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必须前置 同步p173
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谁敬、敬兄”就可以看出疑问代词做宾语就放在动词前面,名词作宾语就放在动词后面。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必须放在介词前面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三、叙述句中用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
①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在宾语后用代词“是”、“实”、“之”复指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是 分别复指前置宾语不穀、先君之好)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实、是分别复指前置宾语人、德)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之分别复指前置宾语“异“、“由与求“)
②用“惟(唯)......是.....”、“惟(唯)......之......”,强调前置的宾语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即“惟辅德” 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即“唯求利” 现代汉语:唯你是问、唯利是图
③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只用“之“复指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呼?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两个:“其是(斯)之谓"即“其谓是(斯)”。
④ 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到宾语前,不用复指,只限于“是”
昭王南征不复,寡人是问(“寡人是问"即“寡人问是") 维叶莫莫,是刈是濩("是刈是濩“即“刈是濩[huo51]是")
⑤ 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无条件前置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即“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 何以战? 今有成语:夜以继日
介词宾语提前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学恶乎始,恶乎终? 吾谁与为亲? 何以战? 咦,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表示数量行为的句法
常规句式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修饰动词,而不用动量词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 汉代汉语: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
变化的句式
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把数词从动词前移到词尾,并在数词前用代词“者”字复指,“者”字前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词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语。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者三。 (三在句中作谓语而不是补语)
被动句
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实施者,这就是主动句;主谓之间是被动者、受事者,就是被动句。
意念上的被动 (受事主语句)
特点: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从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蔓草是被除的,金石是被镂的,这种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而主语是受事的句子。也有学者称为受事主语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
“于”字式
在动词后面的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卻客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 通者长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为”字式
卒为天下笑。(为:介词)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助动词)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见”字式
盆成括见杀。(见: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不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助动词,“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构成“见.....于“句子被动式更加明显)
“被”字式
①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被攻"原是“遭受攻击“之意,因主语是“攻“的遭受者,所以带了被动性质)此类“被”字句是后代被动句的源头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被、见“对举,说明两者作用已经相同,词义已经虚化,开始成为表被动的助动词) ③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被“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是介词)
矣字
用在叙述句的句尾
用在描写句的句尾
用在祈使句的句尾
用在疑问句的句尾
与“也”字表示静态不同,“矣”字表示动态的语气词。 “矣”字的基本用法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的情况告诉别人。 相当于现汉语气词“了(啦)”
焉字
“焉”字的性质
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不仅用来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还经常用于叙述句的句尾表示提示语气,常与处所或人物有关。
①相当于“于是或于是间 "余收尔骨焉" 译 "余收尔骨于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山,蛟龙生焉" 译 “风雨兴于是” ②前有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晋国,天下莫强焉” 译 “没有哪个国家比他强大”
“之”和“焉”的区别
和动词结合时,“之”用在及物动词后,“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后
同一动词,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 “死焉”:死在那里;“死之”:为...而死
“焉”字的活用法
①“焉”与“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而语气性质就更加突出了。 ②“焉”字用作纯粹的语气词
“焉”用在疑问句的句尾
仍然保持原来的语法意义(代词+语气词)不过由于句子里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所以“焉”字似乎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罢了。
“焉”用在句中
似乎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论九 否定句,否定词
否定句
否定句的构成
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勿、毋、未、否、非 也可以是动词:无 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一般需前置
①全句必须是否定词,即必须有否定词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①用不、毋、末、莫的否定句宾语,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②用弗、勿、非、无 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就不能用上述结构,因为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否定整个谓语的,而无本身就是动词。
否定词
不、弗
①不字后面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而弗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而且动词后往往不带宾语。 ②弗和不都不能否定名词,不后面的名词,如用形容词或动词,弗后面的名词的用如及物动词
毋、勿
都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毋和不相当,勿和弗相当
①毋字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勿字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②毋、勿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③有时毋、勿用于陈述句和不差不多,不再表示禁止了。
未
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未"和“未尝”区别
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未:则侧重于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和“不”差不多
否
非
①用于判断句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可以翻译成不是,但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 ②用于陈述句或描写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具有撇开的作用。 ③用于假设等于说若非、若无。
无
莫
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
通论十 疑问句,疑问词
疑问句
疑问代词做宾语必须前置 同步p173
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必须放在介词前面
表示疑问的凝固形式
“如何“、”何如”:“怎么样”、“怎样”、“怎么办”
“若何”、“何若”、"奈何” :"如何"
“如......何”、“若....何”、 “奈......何” :“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如之何"、“若之何” :"怎么、“怎么样"
疑问词
疑问代词
谁、孰、何
“谁”指人的疑问代词 “孰”表示选择,可人可物 “孰与”: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何”指事物的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安、恶、焉、胡、奚、曷
只能用作宾语(动宾或介宾) ,"安"、“恶”指代处所, 翻译为“哪里”;胡、奚、曷 翻译为“什么”
用作状语,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翻译成“哪里“怎么; 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翻译成"为什么"
疑问语气词
乎、诸
“乎”表示纯粹的疑问。在是非问句里,“乎”译为“吗”;在选择问和特指问里,“乎”译为“呢”
“乎”还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但前面必须有疑问语气代词、否定词或“岂、宁”。
''乎”还可以跟“其”(表示委婉语气)、“无乃”(表示“恐怕是“)"得无"(表示“该不会“)等词相组合时,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于“吧”
“乎”还以为表示感叹
“诸”是“之乎”的合音,只表示疑问或反问
与(欤)、邪(耶)
作为语气词的“与”和“邪”的语法作用相同。二字的古音相近,他们的分别大约是方言的不同
“与”和'邪”所表示的疑问语气没有“乎”那样强,只是表示说话人大概猜测大约是这样,但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方证实。
在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或者在选择问里,“与”和'邪”的作用基本和“乎”相当,疑问语气较强
“与”和'邪”也能用于反问
哉
基本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相当于现代的”啊“”
也常用于反问,略等于现代的“呢”,一般要与“岂”相呼应
“乎哉”表示纯粹的语气,也可表示反问,表示反问的主要是“乎”,“哉”只是加强“乎”字的语气
与疑问句或疑问语气词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不亦......乎”
"何以.....为" :是“为”的疑问代词宾语“何”放在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即“以....为何”,译为“用.....坐着呢”。这是无疑而问,是古代反问的一种说法。
“何.....之有” :是'有何....”的倒装,译为“有什么.....”。“何厌之有”就是“有什么满足呢”即“有何厌“,代词“之”复指前置的宾语“何厌”。
语气词的连用
连用的语气词,都分别担负了表达语气的任务;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通论十一 词类的活用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概况
名词用如动词的鉴别
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如“肘之”
副词 (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不君”、“遂东”
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能水”
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因为“而”一般只连接动、形或动词性词组,如“衣冠而见之”
两个名词连用,如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就有可能活用为动词,如“脯鄂侯”
例句在P227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造成的特殊现象
胜之、败之意思相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关于形容词用如动词(含使动和意动)的注意点
形容词是否用如动词(含使动、意动)的判断
一般来说,形容词后面如果有名词或代词做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一定用作动词
形容词前面有如果有“能、足、可”等能愿动词或辅佐性代词“所”,这个形容词也一定活用为动词。“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贵:前有所,活用为动词,使...珍贵;贱:前有能,活用为使动,使....变得卑贱。
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的判断
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用作状语的作用
表示对人的态度,译作“像对待.....一样”
表示比喻,译作“像.....一样地”
表示处所或方位
表示工具或依据
失期,法皆斩。法:依照法律都要杀头。
例句在P231
名词做状语和名词作主语的辨别
“岁、月、日”用作状语所表示的意义
表示行动的频数和经常
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表示追溯过去
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予”(余)等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等
“而、乃”一般只能做定语,偶尔可以作主语,但绝不能作宾语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么打算怎么做呢?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我和你的君主说话,你算什么人?
必欲烹乃翁,兴分我一杯羹。
第三人称代词:"其"、“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爱公叔段,欲立之。
“其”与“之”区别
①“其“一般作定语,“之“只能作宾语
②在许多地方“其“字像主语,其实不是;因为“其“所代替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名词加“之”。 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这里的“之“字不能翻译为现代的"的“字,也不能译为“他的"或“它的“,只能译为“它“或“他“。但是从语法结构上来看,这里的"其“必须认定为定语而不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如“其负大舟“)或宾语(如"其入“)
③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在这种情况下,或者重复前面的名词以作主语,或者省略主语
④“之”和"其"有时可以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如: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只第一个“之”指赵盾,译为“你”,第二个“之”是士季自称,译为“我”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其”是指示代词,译为“你们的”
⑤有时候,“其”字不能解作“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解作“那”、“那样的”。这种其字是指示代词。
与人称代词相关的的两个注意点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
古人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指示代词
是、此、斯、兹
都表示近指。“这、这个、这里”
“是”作宾语时,可以放在动词前。还可以单独作判断句的谓语 寡人是徵(代词“是“是“徵“的前置宾语);终而不复,日月是也。
彼、夫
表示远指,“那、那个、那里”
“彼”的指示性很强,可以指人,可把它看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他们“ “夫”的指示性较轻,位于句首的“夫”后来虚化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引出下文,古代称之为“发语词”。
之、其
“之”泛指,相当于“此”或“彼”作定语或宾语; “其”特指,用来指示一定的人或物,相当于“那个、那种”做定语
若、然、尔
“如此“、“这样“或“那样”
或
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指人,相当于“有人、有的人、某人”,只做主语
“者”字
代词“者”的性质和用法
.....的人、....的事物
语气词“者”的用法
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停顿。“陈胜者,阳城人也”
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和“有”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的宾语只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齐人冯源者,贫乏不能自存。”
用在时间词"今"、"昔"等字后面,表示时间范围。
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
“所”字
“所”的性质和通常用法
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所”字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
“所”同动词结合组成的词组的性质和用法
和动词组合后带有名词性,所以可以被定语修饰(用介词“之“字为介)
"所"同“者”同及物动词结合以后的分别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见者惊犹鬼神”。 “所见”指代“见”的对象、“见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
“所.....者”作用和“所.....”相同,仍然指代行为的对象,而不是指代行为的主动者
“所”同介词结合的情况
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所从”:表示行为的起自处所,从这里。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军队,是用来禁暴除害的工具,不是用来争权夺利的工具)“所以”:表示行动的工具、方式、原因
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所以”:方式
魏王所以对张子者,欲得韩地也。“所以”:原因
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一也。“所为”:原因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所与”:表示一起行动的人物。
“所”同形容词结合的情况
用“所”组成的凝固结构
"有所...."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无所...."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动宾词组 ,“所”作动词"有"或“无”的宾语。
“何所.....”
我之大贤者,于人何所不容?
“何所....”是主谓到装的疑问句,“所”字词组作主语,“何”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意思是“无所不容。”
通论十三 连词,介词
“于是”的区别
作短语
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组合,介宾短语,意思为“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在这种条件(原因)之下”。这时,“于”和“是”分别是单音词
作双音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于是”。 “是故”、“然而”、“虽然”也是在这样的情况 例句
“而”有时可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而"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蟹六跪而二螯”中“而”连接“六跪、二螯”两名词性词组的原因是六跪、二螯带有描述性质,“长着六只跪和两只螯“是名词活用为谓语的名词谓语句。
关于顺接和逆接
顺接和逆接是从上下文的意义关系来分别的,它不属于语法关系的范畴。
“以”也可以连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
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的词组
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
连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表示前后两种形状是并列的关系
“则”表“意外”举例
一般表示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少数表示前后内容事与愿违
介词“以”字的特殊用法
表示行为 某物为工具凭借
引进原因
特殊:引进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
相当于介词“于”,可译为“
古汉语介词宾语的提前与省略
介词宾语提前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学恶乎始,恶乎终? 吾谁与为亲? 何以战? 咦,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介词宾语省略
忠之属也,可以(是,代这些条件)一战。
"在于"、“至于”中的“在”、“至”是动词
古今汉语中都有“在于、至于”。现汉中“至于”一般认为是一个双音词,有动词、介词两种用法; ①“在于”一般倾向于作双音动词看待。 ②古汉语中“在于、至于”都是动词和介词的连用。“在”和“至”在不同的上下文里表达了丰富具体的动词意义。如“在于旗鼓”是“反映在旗鼓上"的意思。“至于族”是“(刀)碰到有族(族: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的地方"。“至于子之门”是“走到子之门”的意思。
“为”字的读音与意义
介词(wèi) 动词(Wéi)
古汉语中的介词“为”的用法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同、对、向、给、替”
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原因、理由,相当于“为了、因为”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读音35
古汉语中动词“为”的意义
“熟为夫子?"”称得上”的意思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谋划”的意思
公子姊为赵惠王弟平原君夫人。“是”的意思。
丞相取燕王女为夫人“作为、做”的意思
关于“之”的词性和用法 (动词、代词、虚词)
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汉的“的”,有的可以不译。表示修饰关系,领属关系或同一关系。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组成名词性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纣之去武丁未就也。 荆国之为政,犹似于此。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大夫之许,寡君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之。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通论十四 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句首句中语气词的性质
其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表示希望的语气) 其犹可扑灭?(表示反诘语气) 胡命其能久?(表示反诘语气) 则周之败端,其在此乎?(表示测度语气)
用在主谓之间表示反诘、测度、祈使等语气,具有修饰谓语的作用,属于典型的语气副词。
盖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
盖用在主谓之间,表示测度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是“大概、或许、可能”等,对谓语有修饰作用,与“其”一样属于语气副词一类。
语气副词 (对谓语由修饰作用)
“夫、维、繄、也”等词,
仅起句首发语或句中停顿的作用。无修饰作用,属于语气助词一类。
语气助词 (无修饰作用)
其他句首句中语气词
盖
盖文者莫高于周文,霸者莫高于齐恒(表示客观的叙述语气)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表示陈述原因、理由的语气) 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表示委婉的测度语气)
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也”表示停顿语气
关于词头
词尾的认定
乎、焉、如、尔、若、而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愀然改容,超若自失 违好独羁,怅然悽而 突而弁兮, 舒而脱脱兮
“然”字始终被用于副词的词尾
通论十五 《诗经》的用韵
韵和韵母的区别
韵和韵母的区别 (音素角度分析)
①介音的有无②声调的异同 韵:不包括韵头, 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即韵基),声调相同
什么是韵部、韵目、韵例
韵部:同韵的字归为一类,称作韵部。先秦古韵中,韵部是不区别声调的。所以先秦中的韵部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属于同一个韵部。即韵部比韵和韵母的概念更大
一个韵部的代表字或标目字叫做韵目。先秦古韵的三十部中的歌、月、元等字就是韵目。
韵例:即诗歌中用韵的体例,包括韵在句、章、篇中的位置,以及韵的转换、通韵的宽窄等。
《诗经》交韵例补充
①交韵通常出现在句数为四、六、八句的诗篇中,往往一、三、五句一韵,二、四、六句换一韵。 ②还有少数例外的变式,半章交韵,半章换韵。 ☜ 位、数、距
先秦古韵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①明清之际的古音学家首先根据《诗经》的韵例把每首诗歌的韵脚字进行归类,对照中古代表性的韵书《广韵》进行韵部的分合,该合的合,该分的分,逐步建立了《诗经》的韵部系统②对于那些没有在《诗经》作韵脚的字,则根据先秦别的诗歌如《楚辞》以及散文中零散的韵文韵脚字进行补充。③对那些通过韵脚目前还无法归类的字,则结合谐声偏旁进行系联。一般来说,同谐声偏旁的字大致可以归为一类。这样先秦古韵分类情况就渐趋明朗和精确了。
先秦古韵三十部的分类
叶音为什么是错误的 (同步P400 例子)
叶音也叫“叶韵”或“叶句”。叶:和谐。叶音的做法是任意改读字音,造成了字音的混乱。"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叶音说是随心所欲的错误做法,违反了语音发展规律,应该加以澄清。
通论十六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双声叠韵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①玄黄、颉颃(xiéháng)萧瑟、匍匐、蝙蝠、邂逅、造次、憔悴等字古为双声;芣苢(fúyǐ)、崔嵬古为叠韵
②判断双声叠韵要以古音为依据
传统三十六字母该如何分类
也称“母、纽、声类、声纽”,字母实际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传统三十六字母大致反应了唐宋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
几点
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
古无轻唇音
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这就是说,中古音中的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时期一律读成“帮滂并明”,实际上是告诉人们:中古“非、敷、奉、微”是由上古“帮滂并明”分化出来的。
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澈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就是说,舌上音“知澈澄”是由上古的“端透定"分化出来的。
张炳麟
娘日二母归泥
黄侃
照二归精 照三归端
曾运乾
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假借字与古今字之间有何关系
假借字的产生
“本有其字"的假借
“本无其字”的假借
假借字与本字之间既存在同音的借用关系,又存在文字产生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莫-暮、其-箕、昏-婚、没-殁、 赴-讣、大-太、亡-无、伯-霸
二者区别
①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着眼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联。 ②有古字是假借字的,如“辟避”在避开这一意义上,借用古表示“法”这一意义的“辟”,后来另造今字“避”,因为二字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所以二者之间是古今字关系。 “说-悦”古字“说”表喜悦义是借用“说话”的“说”。古今字 “何-荷”今字“荷”是假借表植物的“荷”而来表示“背负”义的,古今字 “坐-座”古今字
古今字的古字虽与假借有关,但不叫假借字。因为古今字侧重于时间的先后,两字的字义有继承关系;而假借只是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字义之间毫无关系。类似的古今字还有:责、债;大、太;竟、境;反、返等等。
狭义的通假不包括本无其字,只指本有其字;广义是通假包括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文字学所说的通假是狭义的通假,一般教材注解多用“×通×”的字眼表示。
通论十八 古书的注解(上)
古书注解的体式
注
注
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一种基本的注解体式。这一类的注解一般是只注经,而且只阐明本注,不另发新义。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狭义的“注”只指注解,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如,郑玄《周礼注》、《礼记注》
传
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经文的文义)。如《春秋》三传、《尚书》大传。
笺
“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在注旁加注附记自己的意见。如郑玄《毛诗笺》
章句
是离章辨句的意思。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这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挖掘。如王逸《楚辞章句》、赵岐《孟子章句》
疏
又称义疏、正义,是魏晋南北朝通行的一种新的注解体式。既注释经籍原文,又解释典籍中前人的传注。如梁皇侃《论语义疏》、唐贾公彦《周记注疏》《礼仪注疏》、宋刑昺《论语注疏》、清郝懿行《尔雅义疏》、清孔颖达《五经正义》
集解
属于义疏类的特殊体式,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如魏何晏《论语集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孙怡让《墨子閒诂》
征引类
以钩稽故实,交代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融合起来。如唐李善《文选注》等
音义类
以辨音释义为本,也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如唐录德明《经典释文》
两种特殊体式
郑玄对注解的贡献
东汉高密人,字康成。著有《毛诗笺》、三《礼》注(礼记、仪礼、周礼)
《十三经注疏》
陆德明《经典释文》
陆德明,唐代经学大家。所著的《经典释文》是注释先秦古书的重要著作,又是后人研究音韵、训诂的宝贵资料。笔记本上名词解释
古书注解的术语
释义述语
① 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来释义,而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叫做”,被释词在这些术语之后。《论语》中“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尔雅》“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② 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要注意,它和“谓之“用的地方不同。《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③ 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如朱熹注《诗经·卫风·氓》:“沃若,润泽貌。” ④ 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作注,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如《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 ⑤浑言(统言)、析言:训诂学用语用于同义词的辨析。 浑言: 又称统言或通言,即“笼统地说”,一般与“析言”相对,往往用于说明词义相同的原因。 析言: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段玉裁又叫特指为析言。 ⑥辞(词):用以指出被注解的词是虚词。 ⑦转语,语之转:用以指明由于时地不同而语音转变所产生的词语 ⑧“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候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示明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声训述语
① 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须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双声叠韵)的词来作训解。声训即用与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朱熹注《论语·为政》“政之为言正也。”
②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两字是通假的。
注音述语
① 读若,读如: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有时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比如《说文解字》中“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实际上这两种注音方法只能说名两个字的读音相似而已,作为注音方法还很不完善。 ②直音:是利用同音字给所注解的字注音的一种表音方法,从南北朝沿用至今。如“旸音阳"。 ③反切:是古人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注音方法,大约起于汉末,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来。第一个字反切上字,后一个字反切下字,也称切上字、切下字。切上字代表被切字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切下字代表被切字的韵母(包括声调)。如“干,歌安切、旋,徐园切”。
校勘学述语
①衍文:校勘术语。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画而误加的文字; ②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破读
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如“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第二个读去声,王天下;第一个读平声,帝王的意思。
通论十八 古书的注解(下)
不同类型古书的注解
经类古籍
汉代学者开始大量给经书作注解,这一方面是挽救古籍的需要,一方面是统治者政治教化的需要。客观上促进了经学和文字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杂糅进一些附会经义的内容。伴随着今古文学派之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清代也出现过几个经书注解的高峰期,经书注解仍然是以词汇训释为主体的。
史类古籍
开始于魏晋南北朝,内容侧重考察人名、地名、考核史实或者增补史料
魏张晏《汉书音义》、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唐颜师古《汉书注》、唐李贤《后汉书注》、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清梁玉绳《史记志疑》、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清惠栋《后汉书补注》、杭世骏《三国志补注》、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子类古籍
注解内容包括以字形演变、词义变化、音韵与方俗语研究等。 《尔雅》(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有西汉犍为文学注(已佚)、晋郭璞注、北宋刑昺疏、清邵晋涵正义、清郝懿行义疏等等著作。
集类古籍
集类文献的注解,在训释词义、串讲句意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注明出典,指出句子或词语的出处,点明出处,有助于读者深入领会作品内涵。(章句+征引类)
唐李善《文选注》、唐五臣《文选注》、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杜诗辨证》、宋朱熹《楚辞集注》、宋魏仲举《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五百家注音辩柳先生文集》,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清王琦《李太白集注》、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清赵殿诚《王右丞集注》等等。
朱熹注解的影响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经书注解大家。著作有《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解》,《孟子集注》
从他所著的《诗集传》来看特点:①打破了盛行千余年的“诗序“的束缚,从诗篇本身探求本义,确立了新的解经方法论原则②打破了汉宋界限,兼采众说,以反对传统解经的泥守成说。③释义简洁,明白易晓。
清人注解的特点
仿前代注解专书体例:朱骏声《说雅》、翟灏《通俗篇》、张玉书《康熙字典》、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王念孙《释大》、阮元《经籍籑诂》
重新整理和疏解古代的训诂专著及经史子集等:邵晋涵《尔雅正义》、王念孙《广雅疏证》、钱绎《方言笺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惠栋《周易疏》、陈奂《诗毛诗传疏》、孙怡让《周礼正义》《墨子間诂》、刘宝楠《论语正义》、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解》、戴震《屈原赋注》
清人注解特点
注解实践和注解理论探讨的集大成期。上追汉唐注解之信实,秉承了宋明注解之新颖,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历史经验,以实绩为注解理论进入近现代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邮二王"
王念孙
后人把他和段玉裁的学术合称为“段王之学”
王引之
王念孙之子,著《经传释词》,是清代研究虚词的重要著作。后人把王引之和其父王念孙的学术合称为“高邮二王、王氏父子”
古书中的注音方法
说文四大家
王筠《说文释例》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家的桂花馥郁迷人引得段玉裁家的猪(朱)连叫几声
王例、桂义证 段注、朱训声
汉代著名的注解
毛亨
孔安国
马融
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