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1. 心理学概述-详细知识点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备课: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编辑于2022-03-17 18:51:001.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心理
认知
指人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动机和情绪
能力和人格
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个体的意识与无意识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含义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优点
简单易行
适用范围广
能收集到第一手材料
所得材料较真实
缺点
难以控制目标对象的出现
难重复、难精确分析
易出现观察者效应和观察者偏差
观察者效应
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发生的行为改变
观察者偏差
观察者对观察结果和知觉加以歪曲,使其满足自己的预期/倾向
补充
类型
直接观察
缺
感官灵敏度、注意与记忆有限
观察者效应
单向观察窗的运用
间接观察
参与观察法
非参与观察法
结构性观察法
预先设计好观察项目等
缺乏弹性、费时
非结构性
有总的目的,但无详细项目与内容、表格
较为灵活
资料零散、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主要观察策略
参与观察策略
用于探索性研究
观察者有充足时间
与观察者和谐相处又客观中立
掌握观察技巧
被观察者条件
开放/封闭?
与观察者的差异如何?
时间取样观察策略
含义
要求观察者事先确定所有观察维度,然后在时间段内观察特定行为/事情
收集内容
某一行为/事件是否发生
发生频率如何?
发生的持续时间多长
适用条件
将短时间内观察到的行为,视作被观察者平时一般行为的样本
行为经常出现
外显行为
评价
优
相对而言,观察、记录较为简单
所得结果可以进行推论统计
观察目的明确具体
缺
缺乏连续性、背景信息、自然性
事件取样观察策略
适用条件
较为适用于教师
不受行为发生频率限制
评价
优
注意到行为与其发生的情境,易于研究者进行因果分析
可以研究任一行为/事件,较为省时省力
缺
终究无法了解事件全貌
不易进行定量分析
观察代码系统的制定
功能
提高观察记录处理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省时省力
由代码所产生的数据可以尽可能消除主观臆断
常用的几类观察代码系统
符号型代码系统
优
形象、逼真、易于记忆
缺
结果需要花较多时间整理
不能直接录入计算机
数字型~
子主题
测验法
基本要求:信度、效度
含义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优点
简单易行
种类多,灵活方便
标准化测验严谨可靠
结果量化程度高
有常模
缺点
间接测量,结果很难准确
易受经验、文化影响
对施测者要求高
成绩不反应过程
相关法
含义
相关是事物间的一种关系
优点
缺点
无法从相关关系中得出因果关系
调查法
有问卷法和晤谈法
含义
就某一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优点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易运用
涉及范围广,收集数据较快
缺点
不够严谨
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
结果可靠性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合作
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实验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含义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优点
有助于揭示因果关系
实验结果可重复、可检验
实验结果数量化,指标明确
缺点
实验室实验的人为性可能干扰结果
自然实验控制不够严格,难以得到精密结果
个案法
含义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 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优点
能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有助于提出理论 or 假设
缺点
研究结果可能仅适用于个别情况
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
人物
冯特
铁钦纳
观点
心理学应研究直接经验,即 意识 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象和情感
感觉
是知觉的元素
表象
观念的元素
情感
是情绪的元素
方法
内省法
主张将内省和实验的方法结合起来
评价
使心理学摆脱思辨,走上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研究严重脱离实际
机能主义心理学
与构造主义心理学对立 是构造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过渡
人物
詹姆斯
杜威
安吉尔
【桑代克】
观点
意识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
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永远变化的和有选择的整体【意识流】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方法
采用内省法,但更注重客观的观察和实验,认为一切有益于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都可以使用
评价
反对把心理学看做纯科学,重视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詹姆斯强调意识的特殊性和变化性,相对忽略共同性和稳定性
行为主义心理学
1913年,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学诞生
人物
华生
斯金纳
班杜拉
观点
主张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
其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主张用实验的方法,反对内省
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由环境控制和决定
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等
评价
主张极端,否定意识研究,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强调研究的客观性有积极意义
eg. 强化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特征
格式塔心理学
美国出现行为主义的同时,德国出现
人物
韦特海默
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
苛勒
顿悟学习理论
考夫卡
最卖力的宣传员
观点
主张心理的整体性
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方法
实验法、整体观察法
评价
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基本观点正确; 关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精神分析
人物
弗洛伊德
荣格
阿德勒
观点
人类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受潜意识(无意识)的影响
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尤其是性欲 欲望以潜意识的方式支配人,表现在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方法
自由联想、释梦、心理分析等
评价
重视研究动机和潜意识,但过度强调潜意识(无意识)
前期具有泛性欲主义
新精神分析更强调社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物
马斯洛
罗杰斯
观点
心理学应研究正常健康人 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有自我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方法
反对以方法为中心,凡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使用 强调现象学方法
评价
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第三势力”
但理论体系不够完备,名词缺乏明确定义,理论难以检验
认知心理学
1967年,奈瑟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
人物
奈瑟尔
西蒙
观点
人是信息加工者,是具有丰富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环境信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进而影响人类行为
方法
实验法、反应时记录法、口头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评价
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结合促使了认知神经科学的诞生 认知神经科学采用脑成像技术(ERP、fMRI、PET、MEG)了解心理活动的脑机制,有望发展成为心理学的主流
新兴流派
积极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