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节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思维导图,包括实践与认识(起源本质)、真理与价值(标准尺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归宿目的)等内容。
编辑于2022-03-19 12:01:29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
人为什么能够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来源说
先验论
灵魂回忆(柏拉图)
天赋说
通过感官认识
由理性观念认识:例如数学、公理
虚构的
经验论
白纸:人出生是空白的
镜子:人的认识来源于事物影响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于发展
创立——实践决定意识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发展——不断丰富发展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毛泽东《实践论》
邓小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第一
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解释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践的本质(三大特性)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多样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属于新类型)
实践三要素(缺一不可)
实践主体(有且只有人)
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互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要素。
包含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与客观存在的食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包括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实践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包括物质性工具系统、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辩证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课题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不但具有反应客体内容的反应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人类思维探寻把握本质的抽象活动,鲜明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人的认识不管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到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认识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个层面。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具有生动、形象、直接的特性。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下你公司为,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具有综合,深入,抽象的特性。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从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意义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
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及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基本特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不是客观的,这是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之一偶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的客观内容就是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而特定条件下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实际状况也是特定的唯一。
真理的一元性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而言的,单从真理的主观形式看,真理的表现又是多样的,同一真理可以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但他们在内容上都是对同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具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人和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斗士队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扩展。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人士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的,或是接近性的,认识有待深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如何辨别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二者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
真理的检验标准
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一句什么来判定知识的正确与错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因此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时间,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价值的基本特性
价值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满足(意义)关系,满足程度越高,越有价值。价值的客体可以是物或人,但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
价值具有四个基本特性
主体性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没有主体,就不存在价值关系,同一客体可能对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
客观性
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认识和评价可以反映价值,但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价值。
价值的主体性依赖于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主体性是以价值的客观性为前提的。
价值的多维性
价值的生成性(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
价值评价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注、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价值观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之分。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真理尺度高于价值尺度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和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97)
二者之间的关系(P97-98)
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P98)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P100-10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努力实践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