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和一般的欣赏活动不同,它是指读者、观众、听众通过作品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编辑于2022-03-19 14:55:03艺术概论第Ⅱ部分
第三章 艺术鉴赏
一、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艺术鉴赏的概念:
艺术鉴赏和一般的欣赏活动不同,它是指读者、观众、听众通过作品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的意义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初,接受美学出现于联邦德国,诞生于联邦德国南部的康士坦茨。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姚斯和伊赛尔,他们的共同文学主张是,在研究文学和文学史中,应当把重心侧向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中。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①首先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一部作品实际意义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作品本身,二是读者的赋予。
②确立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
③姚斯和伊赛尔特别强调,迄今为止的文学史仅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从而遗忘了读者的作用,提出应当重写文学史。
④姚斯特别强调,应当从作家、作品、读者以“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角度去研究文学史。
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
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
概念:“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注意点:
①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应当保持一个适当的审美距离。 一方面,作品要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作品又不能过于超前,不能将读者的“期待视野”处于一个陌生的状态。
②“期待视野”的不同,导致不同读者对艺术作品的需求和好恶也不同。 这是因为不同鉴赏者的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也各不相同,因此会形成不同的“期待视野”。
伊赛尔提出的“空白”概念
“空白”的意思就是本文未写出来的部分,只是本文向读者暗示的东西,需要读者自己凭借想象去填补。
接受美学的分支
接受美学的意义
接受美学的诞生和发展,代表着文艺研究领域的一种崭新的方法论,将文艺研究的重心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上转移到了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研究上,扩大了文艺研究的领域。
艺术鉴赏的意义
①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必须经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发挥它的社会意义。
②在艺术鉴赏中,鉴赏主体不该被动的去接受,而是主动的去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
③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一样,都是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对自身的实现和认识。
主要表现在,鉴赏者也是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对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加工和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对大量鉴赏优秀艺术作品的实践。
大量地、经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们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熟练和掌握艺术基本的知识和规律。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历史知识。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美育和艺术教育,也在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和艺术创造一样,艺术鉴赏作为与一种复杂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同样也有着极其微妙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在似乎矛盾的现象中存在着一致性、在似乎偶然的现象中存在着必然性。
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
①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来人类精神生活需求的多样性。 ②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就是为了满足艺术鉴赏的多样性需求。
艺术鉴赏中的一致性
艺术鉴赏中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尤其是同一时代、统一民族的鉴赏者,常常表现出某种一致的审美倾向。
①从艺术鉴赏的时代性来看,由于各个时代在社会实践、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征,从而使得这个时代的艺术风格产生某种一致性。
②从艺术鉴赏的民族性来看,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共同生活,也形成了各民族艺术中特有的民族风格,对广大欣赏者的欣赏方式和欣赏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鉴赏中的这种多样性和一致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艺术鉴赏的保守型与变异性
艺术鉴赏中,在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中,潜藏着保守性与变异性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
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
所谓鉴赏心理中的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传统的趋势进行。
艺术鉴赏中的变异性
所谓鉴赏心理中的变异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的欣赏习惯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二、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从现代的大量研究成果看,审美心理中包含着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并且审美心理是完整统一的过程。
注意
注意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心理学中的注意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艺术鉴赏中的注意
功能:①鉴赏艺术作品,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
①功能1:使鉴赏主体在艺术鉴赏最初阶段时,就能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状态。
②功能2::把感知、想象、联系、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
运用:②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注意”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除了鉴赏主体自觉的意识活动外,也需要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悬念、巧合、冲突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调动鉴赏者的注意力。
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提出过著名的“距离说”,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
感知
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应当是从感知艺术作品算起。
心理学中的感知
①感觉: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反映。
②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艺术鉴赏中的感知
功能:①审美感知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参与。
运用:②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首先就应当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联想
心理学中的联想
联想是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
功能: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进一步深入,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感受上,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艺术作品中更为丰富的意义。
运用:
①音乐鉴赏和文学鉴赏中都大量的存在联想这一心理因素。
②电影鉴赏中,联想更是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蒙太奇
①蒙太奇是电影最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
②蒙太奇就是通过镜头与镜头、场面与场面的剪辑和组合,来形成完整的电影形象。
③蒙太奇通过影响观众的情绪,激发观众的联想,使电影具有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平行蒙太奇”的心理依据是相似联想,就是由一件事物的感受来引起相似事物的联想; “对比蒙太奇”的心理依据则是对比联想,通过不同形象的对立或反衬来强化影片的心理冲击。
想象
心理学中的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艺术鉴赏中的想象
功能:想象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创造,鉴赏者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真正的进入欣赏境界,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鉴赏。
运用:
对于鉴赏主体来说,生活经验越丰富,艺术修养越良好,想象的翅膀也就越丰满。因此鉴赏者应该不断地在生活实践与艺术实践中提高自己,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想象力。
情感
心理学中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艺术鉴赏中的情感
功能: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运用:只有当鉴赏主体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寓意,才会对作品所传达的感情有更深的体会。
理解
心理学中的理解
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活动
理解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①直接理解:没有中介思维参与,而是通过个体的亲身经历实现的理解
②间接理解:借用以往的经验和前人经验而实现的理解
艺术鉴赏中的理解多以直接理解为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间接理解的参与。
艺术鉴赏中的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
①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③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三、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审美直觉阶段
主要是艺术品作用于鉴赏者,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获得的是一种感官层次的审美愉快。
②审美体验阶段
主要是鉴赏者反作用于艺术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获得的是一种情感层次的审美愉快。
③审美升华阶段
主要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更高层次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实现了鉴赏者与艺术品的浑然合一,发生了共鸣与顿悟,获得得是一种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愉快。
1,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含义: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即刻把握和领悟的能力,是整个鉴赏活动的开始。
特点:
①直观性:就是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身去体验,在感性直观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例如:听音乐必须亲自去听,看电影必须亲自去看,读小说必须亲自去阅读。
②直接性:审美直觉的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无需通过逻辑判断。
不可过分夸大审美直觉的作用!美感虽然具有直觉性,但并不是纯感性的东西,必须包含着理性因素,在感性直观中积淀着理性内容。
产生原因:
①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
②这种一瞬间完成、不假思索的审美直觉能力,实际上是鉴赏主体长时期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
正确运用: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作为鉴赏活动的开始,虽然宝贵和重要,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鉴赏主体诸多审美心理因素的积极能动作用。
审美直觉中的“艺术初感”:所谓“初感”就是欣赏一件创作所得到的的最初感受
审美直觉中的特殊现象——通感:
①通感的内涵:所谓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从而大大丰富了审美感受,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通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②通感产生的原因
①过去多用联觉或感觉联想来解释。
②有的理论更多地强调联想这种心理因素在通感中的作用,认为感觉联想和表象联想是通感的主要原因。
③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把通感归因于人的各种感觉在生理上具有的一种对应和转换的关系。
④当代格式塔心理学更是认为,之所以产生通感是由于人的各种感觉具有共同的力的图式和力的强度。
2,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内涵: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鉴赏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
心理因素:
审美体验必须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方能进行。
(1)想象和联想最为活跃
①由于艺术作品的形象,仅仅是提供了艺术鉴赏的条件,要把它变成鉴赏者内心的艺术形象,就必须通过审美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新的、再创造的活动,这样才能变成鉴赏者自身的东西。
②同时,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更表现在它们在艺术鉴赏中填补了艺术作品的空白。
文学作品结构的召唤性问题:
①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中的这种“空白”实际上是对读者的一种召唤,召唤读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能力,这就是所谓文学作品的召唤性结构。
②事实上,不仅文学作品如此,其它门类的艺术作品同样也存在“空白”,召唤着鉴赏者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去填补,而这种审美再创造恰恰是艺术鉴赏使人们享受到审美愉悦的主要原因。
(2)情感
①审美体验中,情感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②在审美体验阶段中,鉴赏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随着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深刻领悟,鉴赏者的审美情感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尤其是想象和联想更是推动着审美情感的发展,使之变得更加强烈和深刻。
③从一定程度上讲,审美体验实际上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达到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
3,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含义: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
在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阶段中,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最为活跃。
现象:
顿悟
顿悟,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
顿悟中的直觉:
这时的直觉不同于艺术鉴赏刚开始的直觉,而是渗透着理解因素的更高级的直觉,这种直觉可以透过艺术作品感性直观的外部形象,直接把握作品最内在、最深刻的艺术意蕴。
显然,顿悟中有直觉,但是这种直觉已经在想象、联想、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渗透进了理性的色彩; 顿悟中有理解,顿悟中的理解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它是审美升华阶段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
共鸣
共鸣,也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
所谓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
共鸣是鉴赏过程中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达到最强烈程度的表现,同时也离不开对作品意蕴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四、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