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
专用教材《普通心理学》的全书内容整理概括,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生理机制、人的信息加工、柑橘、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等重点知识的整理。
编辑于2022-03-22 18:20:22普通心理学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动物与人的心理,主要以人的心理为研究对象
(MAIN)个体心理
认知(cognition)
人获得知识、信息加工、应用知识的过程(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外界信息输入—神经系统加工—应用心理支配行为
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例如颜色明暗声调气味粗细软硬等)
知觉:对事物整体的认知和其之间联系的认识
记忆
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地概括的认识事物,揭示其本质和内在的联系规律→形成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
语言
意志(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认识世界,产生情绪,并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
动机(motive)和情绪(emotion)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情绪:人对事物的态度、主观体验(积极、消极)
个性心理特性(个性)
稳固的心理特性叫个性,还有暂时的偶然出现的心理特性
能力(ability)
人格(personality)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行为(behavior)
刺激(stimulate)
心理现象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 (察觉awareness)的特点
①由意识、情绪、情感、欲望构成的丰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概念) ②人的活动有明确目的,并能够提前计划方法手段(作用) ③具有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能够区分“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 (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特点,对个体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注意(attention):与意识有密切关系的心理现象,是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集中。基本作用:选择信息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梦境、潜意识、下意识行为等
意识 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 无意识 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二者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社会心理是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非简单总和。 社会心理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例如个体意识到自己与群体的行为不一致时,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
基本任务
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time course)
心理结构:研究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
心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研究其种类发展和个体发展以及与脑发育的关系
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心理现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破除迷信、传播科学
实践意义
研究领域
科学地位
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心理学的相关职业
如何做一名心理学家
发展的本质原因是:实际生活需要,邻近科学学科需要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几种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测验法(measurement method):标准化问题(量表)测验
相关法(correlation):相关系数,本身不能说明因果关系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衍生概念:双盲控制(double blind control)主试被试都不知道自变量是如何被控制的
个案法(case method)
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哲学影响
实验生理学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中国早期心理学的传播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 神经系统与脑的进化
神经系统的起源
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产生
高等脊椎动物的脑
皮层是CEO
脑相对大小
脑指数(EQ)
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
皮层内部结构
人类文化与脑进化的关系
第二节 神经元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神经冲动的传递
电传导
化学传导
神经回路
第三节 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生物反馈的研究说明,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随意地调节自己内脏器官的活动,同时也扩展了人们关于意识调节范围的概念
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的结构、分区及机能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脑的可塑性
身体的发育和经验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学习训练也可以引起神经细胞和脑的可塑性变化,意味着,可以利用学习训练增强和激活脑及相关组织。
第四节 脑功能学说
有损大脑的生活习惯:长期饱食、轻视早餐(高蛋白早餐促进脑发育)、甜食过量、长期吸烟、睡眠不足、蒙头睡觉、不愿动脑、带病用脑、少言寡语、空气污染
第二编 人的信息加工
第三章 感觉(sensation)
感觉具有适应性
感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感觉、感觉的作用
近刺激和远刺激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
苹果是圆的,是苹果本身的特性,是远刺激;我们看苹果,由此从正面,有时从侧面看,不同的角度在视网膜的投影成像不同,这是近刺激
感觉的编码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如光波声音等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成为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特异化理论、模块理论)(实际上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化理论和模块理论)
感受性与感觉阈值
绝对感觉阈值(R):刚刚能引起最小刺激的量 绝对感受性(E):人的感官察觉到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E=1/R
差别感受阈值: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最小可觉差)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韦伯定律: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K为常数) 举个栗子,若原有重量为100克,至少增加2克才能察觉区别;若原有重量为200克,至少增加4克才能察觉区别;若原有重量为300克,至少增加6克才能察觉区别。刺激量的增加与刺激增量的增加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关系和比例。 不同的感觉,韦伯分数(K)数值不同。K越小,感觉越敏锐。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刺激过弱或过强,比值都会发生改变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I为刺激量、P为感觉量、K为常数)
仅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
幂定律:P=KI^n
理论上,说明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 实践上,可以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依据。 但可能受到被试反应偏向影响。
信号检测论(数学方法)
人对信号的检测不仅依赖于感受性,还会受反应标准的影响(即心理因素的暗示) 栗:相同的声音信号,有期待的人可能会做出较多“是”的判断,因而出现较多的“虚报”;而没有期待的人可能会做出较多“否”的判断,因而出现较短的“漏报”。
视觉
视觉刺激
生理机制
包括折光、感觉、传导、中枢机制。
(折光)眼球构造和功能
(感觉)视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
(传导)视觉的传导机制
(中枢)视觉的中枢机制
基本现象
明度
取决于物体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反射系数
颜色
什么是颜色?
色调(长波红橘短波蓝绿)、明度(取决于反射系数)、饱和度(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高饱和度:纯色 不饱和色:绛紫、粉红、黄褐等混杂色 完全不饱和色:无色调,黑白间的各种灰
三者的关系可以用三度空间的颜色立体来说明
颜色混合有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觉缺失(色弱、色盲)
色觉理论
三色说
对立过程理论(四色说)
衍生概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视觉的空间特性
视觉对比
明度的对比效应(白板上的纯红色看起来比黑板上的纯红色要暗)
颜色的对比效应(蓝色背景色上的灰色略显黄色,红色背景上的灰色略显绿色)
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直至今日,视觉对比在纺织工业、印染工业、编织工艺中仍有重要意义。
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侧抑制:相近的神经元彼此之间发生的抑制作用,即在某个神经元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再刺激相近的神经元,则后者所发生的兴奋对前者产生的抑制作用。也就是说,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马赫带:人民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视敏度(视力)
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距离眼睛的距离。
分为最小可见敏度、游标敏度、最小间隔敏度三种。
视觉的时间特性
视觉适应
暗适应
明适应
后像
栗子:注视电灯光,闭上眼睛,会出现一个电灯光亮的形象; 注视一朵绿化一分钟,看白墙,将在白墙上看到一朵红花。
闪光融合
闪光融合界限(频率)
视觉掩蔽
听觉
听觉刺激
生理机制
耳的构造与功能
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基本现象
音调(一种心理量)
老年人的老年性耳聋是对高频音丧失敏感,但并不意味着听不清调高的声音,恰恰相反,正因为对于低频声音听起来更低频,需要调高音调才能知觉,所以才说对其敏感度不高了
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仅适用于500Hz以上)
神经齐射理论(适用于5000Hz以下)
音响
声音的掩蔽
例如:高声说话来掩盖屁声
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
肤觉(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且不同部位分布数目不同)
触压觉(分为触觉和压觉,还有搅动觉和痒觉)
身体对压力最敏感的部位分别是面部、躯干、手指和上下肢。 女性阈限分布与男性相似,但比男性略微敏感。
两点辨别阈限(手指最低)
温度觉
皮肤表皮的温度是生理温度,高于——温觉;低于——冷觉(不同部位、不同面积不同)
痛觉
不同人阈值不同
嗅觉
不同气体有不同作用(如安神香等)
味觉
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联觉:例如有人可以听到声音、看到声音的颜色,甚至品尝出声音的味道(文学上也有相应的修辞手法叫做通感)
内部感觉
动觉(运动感觉):判断弹性、软硬、光滑度等属性
平衡觉(静觉):与视觉、内脏觉有联系,“晕车晕船”效应与前庭器官——耳石相关,理解起来也包括我们常说的惯性和肢体协调等概念。
内脏感觉(机体觉):最简单的栗子: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其不确定性和不准确定位性,也叫“黑暗”感觉。
第四章 知觉
一般概念
什么是知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包括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的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
自上而下(加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
种类
按感官特性: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按人脑认识事物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特殊形态:错觉
按意识参与程度:阈上知觉、阈下知觉(无意识知觉、无觉察知觉)
特性(整体性意义性)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互相转化、互相依赖
栗:课堂上,老师说话的声音是对象,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是背景、双歧图形
整体与部分
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对于不完整的隐匿图形,人们往往会产生联想,将其理解为认知中的某种画面或事物)
知觉的恒常性
定义: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它的稳定性
种类: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酒精会破坏大小和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影响因素:视觉线索(主)
知觉学习
长期经验影响:知觉定势、知觉习惯、种族效应(很容易分辨本民族的人脸,而不容易分辨其他民族的人脸) 短期经验也可影响,知觉可以被训练
知觉适应
栗子:刚换眼镜不太舒服,带两天就习惯了
衍生:韦特海默《创造性思维》是格式塔思想首创人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形状的特征分析
轮廓与图形(受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影响)
衍生概念:轮廓掩蔽或图形掩蔽:人在知觉物体形状时,轮廓的形成需要时间。 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客观上不存在明显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也能看到轮廓。 (本质上是视觉系统倾向于将视野中的不完整因素整合起来)
图形的组成(更容易结合成一个图形的成分原则)
邻近性
相似性
对称性
良好连续性
共同命运
封闭
线条朝向
简单性
形状识别
物体识别:基于构成物体的基本成分、关键成分,而非必须全部成分(双半球)
面孔识别:有别于物体识别,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偏好性(右半球)
西方人更倾向于看个别面孔细节特征,如眼睛或嘴巴 东方人更倾向于观察鼻子或面孔中心部位
文字识别:依赖于对文字特征分析(左半球)
注意在形状识别中的作用
延伸概念:特征捆绑问题(易导致“捆绑错误”)
眼动与形状知觉
微小眼动——微跳,维持视觉映像、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的局部适应 随意眼动——眼跳,与信息提取有关,保证对新信息的获取
大小知觉
a=A/D(a指视像大小,A是物体大小,D是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影响因素:对物体的熟悉度,临近参照物的对比,(观察者)体态变化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肌肉线索
晶状体调节、辐合
单眼线索
对象重叠(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梯度纹理、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作用范围可达1300米,超过1300双眼视差为0
方位定向
视觉会影响声源方向的判断
时间知觉
什么是时间知觉
认知客观事物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
时序知觉、时距知觉、时间点知觉
影响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判断时间精确性上——听觉>触觉>视觉)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人的兴趣和情绪
时间知觉的脑机制
运动知觉
什么是运动知觉
真正运动的知觉
似动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也称参照物不同而带来的反向运动)
错觉
什么叫错觉
错觉的种类
大小错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
螺旋和运动错觉
明暗错觉
人为什么会有错觉?(科学难题,至今尚未解决)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意识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意识?——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意识是一种觉知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什么时候无意识(潜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脑损伤引起)
若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意识是冰山一角,无意识则是水面下的庞然大物
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
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季节性情感障碍)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
睡眠:快速眼动睡眠(REM)对个体健康很重要; 深度睡眠阶段垂体会释放生长激素,促进成长发育
梦:一般发生在快速眼动阶段(REM)。对其功能存在精神分析观点、生理学观点和认知观点。
催眠
白日梦与幻想
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
注意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注意?
具有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和意识
外部表现
感官往往朝向所注意对象;血液循环与呼吸的变化(例如肢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呼与吸时间比例变化,往往表现为吸气变短呼气相对延长);特殊表情动作(如托住下颌、凝神远望、目光呆滞于某处)注:注意是内部心里状态,只按照其其外部表现又时也会得出错误结论
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种类
选择性注意
负启动(NP)现象:当探测刺激与先前被忽略的启动刺激相同或相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度下降。(用以说明选择性注意的抑制机制) 启动效应、负启动效应
持续性注意
例如45分钟上课时间内注意力持续保持在学习听课上。
注意动摇区别于注意转移,注意动摇的产生原因:①感官的局部适应②有机体的活动节律性
分配性注意
例如上课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集中视觉注意现象:未注意盲、变化盲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的选择功能: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后期选择理论、多阶段选择理论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认知资源理论、双加工理论
注意的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由新异刺激引起)
脑干网状结构
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第六章 记忆
记忆的一般概念
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其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以不同形式进入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时,新的信息才能在头脑中更好的巩固下来。例如:要记一个英语单词,如果将它与过去学过的单词组成更令你印象深刻的词组或句子,效果会更好
作用:学习、智慧、文明
分类
按保持时间长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级记忆模型)
按长时记忆分类: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重要)按意识的有无: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与记忆相关的脑区
颞叶中部及其皮层下结构——海马和杏仁核在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海马负责巩固记忆,时期长久保存(外显记忆和空间记忆);杏仁核与情绪有强烈关联的记忆有重要作用。
前额叶在情景记忆、工作记忆、空间记忆、时间顺序记忆以及记忆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反响回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突触结构(与神经元)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长时程增强机制
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核糖核酸(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
激素和记忆:一些激素(hormone)分泌能够促进记忆的保持(例如皮质类固醇、后叶加压素、肾上腺素等对记忆的保持有增强作用)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编码
感觉记忆的存储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短时记忆
编码方式及影响编码效果的因素
编码方式:听觉编码、视觉编码
记忆最初阶段(瞬时记忆)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
影响因素
觉醒状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咖啡因与士的宁等兴奋剂提高动物大脑兴奋水平,促进动物学习(学习前可以适量吃点黑咖啡、黑巧克力之类的带有咖啡因的食物,促进神经兴奋)
加工深度
组块(记忆内容的组块化或扩大每个组块包含的信息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
容量有限性,因此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量来达到增加短时记忆内容目的
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复述
机械复述(保持性复述)
精细复述
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存储时间很短,不复述就会迅速遗忘
短时记忆的遗忘——干扰还是消退:干扰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平行扫描(提取时间一样)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逐个提取,找到既停止)
(已验证)完全系列扫描(全部检索后判断提取)
工作记忆
心理学家[英]巴德利,提出工作记忆模型——工作记忆包括语音环路、视觉空间模板、情景缓冲器、中央执行系统四部分
长时记忆
什么是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
存储时间长,无容量限制。是由族中的知识系统,其对人的学习和行为决策有重要意义。
长时记忆的编码
编码形式
将材料进行归类,形成一定的系统,有利于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影响因素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质”:①内容更加简略和概括,非重要细节逐渐消失 ②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③内容更具体,或更夸张突出(三种情况)
“量”:数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
记忆恢复现象(儿童期普遍,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条件与方法
组织有效的复习
①复习要及时 ②正确分配复习时间(连续复习——集中复习;间隔定期复习——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 ③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定期测试) ④注意排除前后材料影响。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记笔记、记卡片、编提纲、计算机记录等
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注意饮食营养与蛋白质的补充
xidu、吸烟、酒精、脑外伤等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形式
再认
回忆(通常与联想为基础)
回忆的“舌尖现象”(提笔忘字,话到嘴边忘记,考试时一时想不起来答案等)克服方法:当时停止回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回忆
长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线索
刺激、情景或事件
情绪、生理或心理状态
状态依存性记忆:提取信息时生理或心理状态和编码时的状态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的现象,也就是心情好的时候,人们往往回忆更多美好的事,反之亦然。(同样通过回忆美好的事情,可以给人带来好心情,从而更容易达到交往时的友好状态)
长时记忆的信息遗忘
遗忘与保持
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忆; 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 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 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
遗忘的进程
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
影响因素:时间、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识记者的态度
最后>开头>中间(材料中间的内容是最容易被忘记的)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
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
干扰说
前摄抑制(前对后)后摄抑制(后对前)
压抑说(未有实验证据证明,但仍重视)
无意识的情绪压抑或紧张
提取失败说(缺失适当线索)
内隐记忆
自动的、无需意识参与的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影响外显记忆(加工深度的影响)
内隐记忆的保存时间比外显记忆长很多(保持时间不同)
记忆项目越多越不易记忆此现象不适用于内隐记忆,只适用于外显记忆(记忆负荷量)
不同呈现方式对内隐和外显记忆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内隐记忆则不同
如何加强记忆?①将新知识与脑中已有的知识结合②深度加工③定期复述并归类将知识组块化
第七章 思维
思维的一般概念
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征
概括性
间接性
对经验的改组
种类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辐合思维、发散思维
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表象
什么是表象
按感官通道:视觉表象(例如想起母亲的笑)、听觉表象(某首歌的旋律)、运动表象(想起舞蹈的动作)
按创造程度:记忆表象(已存在的记忆形象)、想象表象(想象的可能未存在)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心理旋转实验
表象的脑机制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小学低年级解决运算问题;中学解决几何问题;设计师利用脑海中的建筑物形象来思考等
(进行推理)例如“汤姆比迪克高些”“哈里比汤姆高些”问谁最高?(头脑中出现圆柱体并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概念
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内涵+外延
例如“脊椎动物”概念的内涵是有生命和有脊椎的动物,外延包括一切有脊椎的动物。
具有不同等级和层次
例如“水果”,水果是上位概念;苹果、梨、香蕉、桃、葡萄是基本概念;红富士苹果、黄元帅苹果、鸭梨、雪花梨等是下位概念(基本概念最容易在头脑中激活,然后扩散到概念网络中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种类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
自然概念、人工概念
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假设检验
样例学习
概念结构的理论
层次网络模型
激活扩散模型
推理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三段论推理
线性推理
条件推理
问题解决
概念
什么是问题解决
种类
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对抗性问题(象棋、围棋)和非对抗性问题(代数、几何问题)
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左侧额中回。额下回与新异联结的形成和思维定式的打破有关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策略
启发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
将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①根据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②找出完成子目标的方法和操作③实现子目标④循环往复直至解决
逆向搜索法
从目标状态开始思考逆向思考回问题解决前的状态
爬山法
爬山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区别在于,手段目的分析法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不得不暂时增大目标与初始的差异,以便达到目标,也可称为一种“迂回战术”
影响因素
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别
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别(层次结构)
无关信息的影响
有效的问题解决需要首先考虑哪些信息是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哪些是无关的
问题的表征方式
思维定式
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克服其叫做功能变通
动机和情绪
人际关系
有利于问题解决的10中方法: ①增加相关领域的知识 ②使问题解决中的一些成分自动化 ③制订比较系统的计划 ④作出推论(推理) ⑤建立子目标 ⑥逆向工作 ⑦寻找矛盾点 ⑧寻找当前问题与过去相关问题的联系性 ⑨发现问题的多种表征 ⑩多多练习
创造性和想象
什么是创造性
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想象
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远距离联想能力
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决策
什么是决策
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动的效果。分为确定性决策和风险性决策,主要研究风险性决策
决策的理性观
古典决策理论(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太过于理想化)
行为决策理论(认知有限、时间、精力、时效性)
决策过程的研究
期望效用理论(严格数学方法)(非实际)
前景理论
基本观点之一: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丢了100RMB所带来的痛苦高于捡到100RMB所带来的快乐)
卡尔曼等人认为:人在决策时采用的启发法主要有: ①代表性启发法:人们估计事情发生的概率时,受与它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约翰是工程师还是律师) ②易得性启发法:人们更倾向于根据事件或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度来评估其概率现象(R开头的和R在第三位) ③锚定和调整启发法: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最初估计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最初估计做出调整,但调整幅度不大(1*8)
可以用于“决策”,也可以用于“迷惑决策”
第八章 语言
语言的一般概念
概念
特征
创造性(儿童表现最为明显)
结构性
意义性
指代性
社会性与个体性
结构
音位、语素、词、句子
形式
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手势语、内部语言
研究意义
语言的神经生理机制
发音机制
呼吸器官
喉头、声带
口腔、鼻腔、咽腔
中枢神经机制
布洛卡区(语言发音障碍、词语反复现象、语言动机和愿望丧失受损、语言理解)
威尔尼克区(分辨语音形成语义理解语言)
角回(单词的视觉记忆)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
语言与脑的进化(相互作用、共同进化)
语言理解
言语理解
阅读理解
语言产生
言语产生
语误在无外接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可能是潜意识中心理冲突的外在表现
书写产生
手势语
第五编 活动与发展
第十三章 学习
学习的一般概念
三个含义:学习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学习的分类
按复杂程度:系列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按学习结果: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语言信息学习、认知策略学习、智慧技能学习
按学习材料: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按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按学习内容: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
学习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作用
学习的认知理论
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托尔曼的认知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知和动作技能学习
认知学习(成人脑的可塑性)
种类
初级认知学习、高级认知学习
特点
特异性与非特异性、阶段性与连续性、层次性与逆层次性
注意在认知学习中具有调节作用
动作技能学习
种类
连续技能与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
形成特点
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趋向自动化
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
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
建立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学习的规律
练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学习的迁移
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仅是想象练习就能使运动系统发生与实际练习同样的可塑性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
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和关键期
阶段性
关键期
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染色体、DNA、基因
行为遗传学
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遗传发票,环境出牌。(查尔斯·布鲁尔)
个体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出生前(胎儿期)的发展
出生前身体的发展
影响胎儿发展的不利因素
母亲的年龄、营养状况、母体使用药物、母亲疾病以及父亲的身体状况等
婴幼儿的发展
婴儿的身体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
儿童期的发展
青春期的发展
语言与认知发展
儿童的语言发展
儿童的认知发展
社会性发展
依恋行为
道德发展
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中老年时期的发展
中老年时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
中老年时期的生活适应
面对死亡问题:生活有意义的人最不畏惧死亡
愿我们都可以不断追寻人生的目标,找到生活的意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卷上,留下自己生活的足迹。
第四编 人的心理特性
第十一章 能力
能力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能力
ability+aptitude(已经学会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
能力、知识和技能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一个能力强的人往往付出较小的代价就能获得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
能力、才能和天才
能力的种类及结构
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流体能力(天生禀赋)和晶体能力(后天学习)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情绪理解、控制和利用能力(四方面)
能力的结构
传统理论
二因素理论
一般与特殊
群因素理论
语词理解。语词流畅、数字运算、空间关系、联想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能力
三维结构模型
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物
新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
智力的PASS模型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PASS)
能力的测量
一般能力测验
智力测验的由来
斯坦福—比纳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特殊能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
情绪智力
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利用情感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情绪智力理论
情商(EQ)
自我察觉
自我管理
社交察觉
人际关系管理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童年与少年时期能力发展最重要时期 智力在18~25岁达到顶峰(也有人40岁,不同成分时间不同) 流体智力中年后下降,晶体智力在一生中稳步上升(所以不想老而无知就要多读书多学习以充实自己)
能力发展的个体优势
智力水平的高低
儿童早期阶段的智力发展较快,教育开始的早,实现潜在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大,教育开始的晚,即使具备优越的遗传因素,实现潜在能力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少年英才”与“大器晚成”
能力结构的差异
能力性别的差异
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竞争性数学活动中中男生表现好,合作性数学活动中女生表现好)
语言能力的性别差异(女生普遍优于男生,女生在词的流畅性方面优势明显,男性在言语推理能力上优势明显)
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男性的空间知觉和心理旋转测试优于女性,空间想象力无明显差异)
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遗传影响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产前环境
早期经验
学校教育
实践活动影响
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
第十二章 人格
人格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人格
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包括可以表现出的外在人格品质与隐藏的内在人格特征
人格的结构
气质(先天)
性格(后天环境形成,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检、自我控制)
人格理论
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现代的五因素模型
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OCEAN”)
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理论
T型——T+与T-
对立类型理论
A型与B型
外倾与内倾
外倾思维型、外倾感情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感情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多元类型理论
气质类型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性格类型说(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
阴阳五行说
整合理论
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冲动性—沉思性
同时性—继时性
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
投射测验
情景测验
性格教育测验
情境压力测验(无领导讨论小组)
自我概念检测
形容词列表法
Q分类法
WAI方法
人格成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验
学校教育因素
自然物理因素
自我调控因素
第三编 行为调节和控制
第九章 动机
动机的一般概念
含义与功能
激发、维持、指引
激活功能
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指向功能
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会主动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维持功能
若活动背离了个体所预期的目标时,进行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消失
动机与需要
需要及其种类
需要的含义
需要的种类
自然需要、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动机与目标
目标的含义
个体与目标的心理距离越近,目标的动机力量就越大,它吸引着个体采取行动以达到该目标
目标的种类
明确的目标比模糊的目标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短期目标相比较于长期目标可以对个体提出及时的要求
不同难度的目标
目标的动机机制
影响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努力程度、坚持性水平和任务策略的运用。 人们对困难的目标往往会付出较多努力,坚持性也越强(能力允许的条件下)
动机与行为和工作效率
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工作效率
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与价值观
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
饥饿
胃壁收缩、血糖、(中枢系统)激素、进食偏好、进食障碍(厌食与贪食)
性
激素、外部刺激、性幻想
社会性动机
兴趣动机
兴趣(分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爱好
成就动机
影响成功几率、职业选择
发展独立性是培养动机的重要途径
权力动机
领导精神、试图以自己的观点看法说服别人、健谈好争论
个人化权力动机、社会化权力动机
交往动机
学习动机
主要内容: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成就归因等
动机的理论
本能论
驱力理论
唤醒理论
人们偏好最佳唤醒水平
诱因理论
认知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归因理论
假设人类两种强烈需要:一是理解周围世界的需要,二是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
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可控性维度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行为、非自我决定行为
自我功效论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其中效果期待包括个体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重要维度
成就目标理论
掌握目标
个体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
成绩目标
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赢了才是成功
逆转理论
人在活动中总处在一种对立的动机状态下(四对相反的元状态):目的—超越目的、顺从—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
工作动机与组织行为
动机是组织行为管理中的重要概念。 卡兹和卡恩(1978)认为组织对人的管理要达到三个目的:吸引员工留在组织中;员工必须以可靠的方式来完成他们的任务;员工能在工作中进行某种创造性的活动
工作动机极其结构
概念
内在的、假设的结构力量,是工作激励的心理基础。 主要三个功能:产生某种行为所需的内在力量;为人的行动指引方向;使人持久地从事某一活动
结构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Deci & Ryan, 2000)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关系动机、贡献动机(Luthans & Kreitner, 1985) 我国企业员工的工作动机:追求胜任取向、外在报酬取向、他人评价取向、自我决定取向、良好关系(张剑、郭德俊,2003)
组织行为
动机的激发
前提:高成就(自律)动机成就更多
满意度的提高
良好的管理
开发人力资源
设定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参与管理、质量圈、员工持股计划
选择适当的领导风格
第十章 情绪
情绪的一般概念
含义
以主体愿望与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
人在清晰状态下,能自我觉知,但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主控情绪的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般不受个人意志控制
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社会功能
情绪对于礼貌有很大的影响:处在悲伤中的人最礼貌(他们格外谨慎,不向他人提出直接或不礼貌的要求)个体处于最佳情绪状态时,更愿意去帮助别人。
维度与两极性
动力性(增力和减力) 激动性(激动与平静) 情绪的强度(强弱两极) 紧张与放松
情绪维度理论
三维理论
四维理论
分类
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情绪状态
心境、激情、应激
激情状态下,人们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控能力下降,进而使行为失去控制。 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能够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它。
应激也被加拿大学者汉斯·塞里称为适应性综合征(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 (若不及时衰竭会造成适应性疾病)
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情绪与唤醒模式
表情
面部表情
眼睛表达忧郁最重要;嘴对表达快乐和厌恶最重要;前额提供惊奇信号
姿态表情
身体表情、手势表情
语调表情
感觉反馈
工作可以反过来影响情绪。如笑容代表愉悦,同样单纯的假笑面部表情可以刺激积极情绪
情绪理论
情绪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坎农—巴德学说
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C.E.Izarf)
情绪是分化的
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绪系统的功能
情绪的调节
情绪调节
具体情绪的调节
唤醒水平的调节
情绪成分的调节
特征
恒定性
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个体差异与文化差异
类型
内部调节、外部调节
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增强调节
原因调节、反应调节
良好调节、不良调节
情绪调节的过程
情绪调节的维度
生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行为调节、认知调节、人机调节
情绪调节的策略
回避和接近策略、控制和修正策略、注意转换策略、认知重评策略、表达抑制策略合理表达策略
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认知和行为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 情绪在认知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影响,是调节控制认知的内在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