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史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干货满满!下面的这一份思维导图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内容的大体框架,包括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三部分。
编辑于2019-10-15 03:16:25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8年实现宁汉合流
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
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
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蒋、汪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①庞大军队;②特务系统;③保甲制度;④控制舆论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革命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党委会决定的三件大事
1927年7月中旬
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
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
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的发言
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实际上提出了以军事斗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问题
对八七会议的评价
在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继续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三大起义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秋收起义(9月9日)、广州起义(12月1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
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明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条件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同那种怀疑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右倾悲观思想划清界限,又同那种认为可以无条件地在农村发动武装暴动的“左”倾盲动错误划清界限。虽然,就全党来说,这时还没有解决以农村为工作中心的问题,但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
《反对本本主义》
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的土地政策
《井冈山土地法》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可以付诸实施的土地法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931年11月,在江西省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文件
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成为新民主主共和国的雏形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犯过的错误
王明等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
第一次,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目错误
第二次,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三次,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①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资产阶级并列;②坚持以城市配合攻打中心城市;③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④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⑤推行宗教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屡次犯错的原因
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
八七会议后,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遵义会议的内容
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对遵义会议的评价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红军长征的胜利
红军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1935年中共中央先行北上,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同红十五军团会合,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落脚点和战略基地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抗日战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用很大精力总结历史经验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所进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即将到来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1935年12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实践论》和《矛盾论》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