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生发展心理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知识点汇总,包括中学生认知发展、中学生情绪和意志的发展、中学生人格发展、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课文21 古诗词三首,包含长相思、枫桥夜泊、山居秋暝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课文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本文通过记叙“我”在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受到了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取得了写作的成功。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课文6 将相和,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认知发展
1注意发展特点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情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占优势地位
注意特征存在差异
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二年级至初二是迅速增长期,初二至高二是停滞期)
2中学生培养注意力的方法
培养广阔而稳定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2感知发展的特点
感觉的发展
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知觉的发展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1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对直观形象的材料的记忆要由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中学生能动选择记忆的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随着年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智力发展的特点
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水平进入关键期(初二到高二)
智力基本达到成熟
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存在个体差异
3思维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主导地位
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2认知发展的机制
1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仅靠感受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对外界事物
获得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万物有灵论,任务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
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
只能刻板遵守规则
思维具有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可以进行逻辑推理了,归纳和演绎
能够理解符号意义,能作一定的概况
思维具有可逆性,灵活性,补偿性
3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身体和心理)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1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必须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来组织教学
教师必须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特点和需要,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向更高的认知阶段发展)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2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
心里发展的实质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内话说
1最近发展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即有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中学生情绪和意志的发展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锻炼学生敏锐觉察情绪
引导学生平和接纳情绪
教会学生正确调整情绪
教会学生有效表达情绪
引导学生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合理宣泄发
注意转移法
意志调解法
幽默法
补偿法
中学生良好意志的培养
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
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针对学生意志的个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中学生人格发展
2人格特征
独特性,人心不同,各有其面
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整体性
功能性,面对挫折坚强者拼搏,懦弱者一蹶不振
1人格结构
气质
胆汁型,多血型,粘液性,抑郁型
2教育方法
对胆汁型,要直截了当,但不宜轻易激怒
对多血质,要多种教学方式,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
对粘液质,要耐心教育,培养生机勃勃的精神
对抑郁质,要委婉暗示,对其多关心爱护
1性格
1认知风格
2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1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习,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中学生能力发展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环境和教育
实践活动
个体的主观努力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心理发展特点
过渡性
闭锁性
社会性
动荡性
独立性
不平衡性
2自我意识发展阶段
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3岁前)
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少年期前)
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期(青春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