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蛋白质化学
考研414统考之生物化学笔记,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机体所有重要的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质的参与。
编辑于2022-03-28 16:45:11蛋白质化学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主要元素:C、H、O、N、S
蛋白质平均氮含量:16%(开始凯氏定氮法测量蛋白质含量的计算基础)
蛋白质水解产物
酸水解(6mol/L HCL 煮沸20h)
L-氨基酸
色氨酸被破坏,羟基氨基酸部分分解,酰胺类氨基酸的酰胺基团被破坏
碱水解(5mol/L NaOH 煮沸10h)
除色氨酸稳定外,大多数氨基酸被不同程度破坏
氨基酸
氨基酸基本结构(R基团决定氨基酸性质)
氨基酸的分类 (极性氨基酸亲水,非极性氨基酸不亲水)
非极性氨基酸、不带电荷(9个)
甘氨酸(Gly G)
丙氨酸(Ala A)
缬氨酸(Val V)
亮氨酸(Leu L)
异亮氨酸(Ile I)
脯氨酸(Pro P)
苯丙氨酸(Phe F)
色氨酸(Trp W)
甲硫氨酸(Met M)
极性氨基酸、不带电荷(6个)
丝氨酸(Ser S)
苏氨酸(Thr T)
半胱氨酸(Cys C)
酪氨酸(Tyr Y)
天冬酰胺(Asn N)
谷氨酰胺(Gln Q)
极性氨基酸、带负电荷、酸性(2个)
天冬氨酸(Asp D)
谷氨酸(Glu E)
非极性氨基酸、带正电荷、碱性(3个)
组氨酸(His H)
赖氨酸(Lys K)
精氨酸(Arg R)
氨基酸性质
结构特征
含有共轭双键的氨基酸(3个)
Phe、Trp、Tyr
280nm特征吸收峰;Phe高度疏水常做磷酸化修饰位点
含羟基氨基酸(3个)
Ser、Thr、Tyr
蛋白质磷酸化修饰位点
含巯基氨基酸(1个)
Cys
二硫键
含甲硫基氨基酸(1个)
Met
高度疏水,原核细胞蛋白质起合成起始氨基酸,甲基的供体
含酰胺基氨基酸(2个)
Asn、Gln
高度疏水,易发生转氨基反应
亚氨基氨基酸(1个)
Pro
不参与α-螺旋的形成(断开),与茚三酮反应呈黄色
侧链以环状形式通过氨基氮原子连接在α-碳原子上,羧基自由
高度疏水(3个)
Val、Leu、Ile
Gly是最小的氨基酸,无旋光性
His含有眯唑基,常存在于酶分子的活性部位,在酸碱催化中起重要作用
Arg含有胍基,生理pH下带正电
酸碱性质
羧基解离常数(pK1)、氨基解离常数(pK2)、侧链解离常数(pKR)
氨基酸等电点(pI)
普通氨基酸:pI=1/2(pK1+pK2)
酸性氨基酸:pI=1/2(pK1+pKR)
碱性氨基酸:pI=1/2(pK2+pKR)
pH与pI判断氨基酸带电情况
pH>pI 带负电
pH<pI 带正电
pH=pI 不带电
生理pH下氨基酸带电情况
碱性氨基酸
带正电
碱性氨基酸pI>生理pH
酸性氨基酸
带负电
酸性氨基酸pI<生理pH
氨基酸的解离 (可以将pK暂时理解为pI,直接看出带电荷正负情况)
环境pH小于氨基酸某可解离基团pK
羧基不解离不带电
氨基质子化带一个正电荷
环境pH等于氨基酸某基团pK
对于羧基,平均每分子带0.5负电荷
对于氨基,平均每分子带0.5正电荷
环境pH大于某基团pK
羧基解离带一个负电荷
氨基不带电荷
化学性质
桑格反应
黄色
结合酸水解和层析分离,鉴定多肽链末端氨基酸
艾德曼反应
无色
鉴定多肽链末端氨基酸:多肽链序列测定
茚三酮反应
蓝紫色、Pro为黄色
定量氨基酸,结合层析定性
氨基酸的分离和测定
分配柱层析
纸层析
Rf
氨基酸的相对迁移率:氨基酸离开原点的迁移距离与溶剂前沿的距离之比
薄层层析
离子交换住层析
阳离子交换柱层析
先洗脱:酸性氨基酸 侧链极性不带电氨基酸 疏水性弱氨基酸
后洗脱:碱性氨基酸 芳香族氨基酸 疏水性强氨基酸
HPLC
高效液相色谱
压力高
分离、分析较小的目标物
FPLC
快速蛋白液相层析
压力低
各种蛋白质的快速分离、分析
肽
谷胱甘肽(GSH)
构成: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
谷氨酸和半胱氨酸之间的肽键具有特殊性,成键的羰基来自于谷氨酸的y-羧基
巯基缓冲剂、氧化还原缓冲剂
缬氨霉素
环形肽,常见抗生素、钾离子载体、杀菌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初级结构与序列分析
一级结构:多肽链氨基酸顺序和二硫键位置
序列分析
桑格反应、艾德曼反应
艾德曼降解法优点:可测定多肽链N端氨基酸,还可通过循环反应、反复抽提和氨基酸层析分析,将剩余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一一测定出来
巯基乙醇还原/过甲酸氧化
测定蛋白质N-末端氨基酸的方法
DNFB法
PITC法
氨肽酶法
蛋白质高级结构
蛋白质二级结构:一维方向
α-螺旋
每个α-螺旋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为0.54nm,相邻的氨基酸轴向距离为0.15nm
每一个氨基酸C=O和它前面第四个氨基酸残基的N-H形成氢键
闭合环13个C原子
Pro终止α-螺旋
β-折叠
片状结构
所有氨基和羰基都参与形成氢键,氨基酸R侧链交替分布在片层平面两侧
相邻氨基酸的轴向距离为0.35nm
β-转角
4个氨基酸残基
第一个氨基酸残基的C=O和第四个氨基酸残基的-NH之间氢键
Gly、Pro有助于出现
蛋白质超二级结构
蛋白质三级结构:次级键(没有共价键!)
结构域
亚基
亚基之间次级键连接
蛋白质四级结构:有功能的聚集体
对细胞高效行使功能具有重要意义(4点)
有利于蛋白质的稳定
提高遗传经济性和效率
编码DNA减少
有利于催化基团汇集(协同效应)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功能(6点)
酶催化作用
运输和储藏
细胞运动
机械支撑
免疫保护
调控作用
低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高级结构决定生物功能
镰刀状细胞贫血症
血红蛋白分子β-亚基一级结构的N-末端第六位Glu变成了Val
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
肌红蛋白
单亚基
α-螺旋
三级结构
血红素辅基
O2选择性可逆结合位点
双曲线
在肌肉中储存供氧
血红蛋白
异四聚体,为变构蛋白
α-螺旋
四级结构
血红素辅基
O2选择性可逆结合位点
多肽链折叠成的疏水还原性微环境
S型曲线
在血液中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IgG
免疫球蛋白
两条重链,两条轻链,在这四条链的N端可变结构域是抗原结合部位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胶体性质
胶体溶液中蛋白质分子不易聚集沉淀原因(2点)
表面、极性基团、水化层
溶液pH远离pI、同种电荷
两性解离
pH>pI 带负电
pH<pI 带正电
pH=pI 不带电
蛋白质溶解度最低
紫外吸收特征
含Trp、Tyr、Phe残基,紫外区280nm最大吸收峰
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7方面)
变性
物理化学因素,次级键破坏、天然构象解体、生物活性丧失
溶解度、扩散系数降低,黏度增加,对蛋白酶水解更敏感
常见变性剂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
表面活性剂、破坏疏水相互作用非极性基团暴露
蛋白质变性剂,破坏次级键
盐酸胍和尿素(8mol和6mol)
破坏非共价键(尤其氢键)
β-巯基乙醇
还原剂,可以打断二硫键,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自由巯基容易再次形成二硫键,可加入碘乙酸防止再次形成二硫键
过甲酸
氧化剂,断裂二硫键
复性
条件不剧烈,除去,恢复
蛋白质特异水解
溴化氰
打断由甲硫氨酸羧基形成的肽键
胰蛋白酶
水解由赖氨酸或精氨酸的羧基形成的肽键
胰凝乳蛋白酶
水解由芳香族(或具有大的疏水侧链)氨基酸的羧基形成的肽键
弹性蛋白酶
专一性差些
蛋白质的分离提纯
原理(4点)
蛋白质溶解度
分子大小
电荷差异
生物学特性
主要方法(3方面)
根据溶解度差异
等电沉淀
利用pI,粗分离
盐溶与盐析
盐溶:低浓度中性盐增加蛋白质溶解度的现象
蛋白质分子吸附相反离子形成双电层,排斥力up,与水化层一起,增加溶解度
盐析:加入大量中性盐,蛋白质沉淀下来的现象
水的活度下降,大量水用于水化盐离子,蛋白质水化层破坏,疏水残基暴露,沉淀
最常用中性盐:硫酸铵
优点
二价离子
低温下(4℃)高浓度存在
争夺水
保持蛋白质生物活性下沉淀
有机溶剂沉淀
甲醇、乙醇、丙酮
变性沉淀
加热
有机酸(三氯乙酸)
根据分子大小差异
透析(除杂)
半透膜、透析液
除小分子(盐、糖等)
若用于蛋白质溶液后,浓度降低
超滤(浓缩)
半透膜,加压、真空、离心
浓缩
密度梯度离心(分离)
蔗糖密度梯度(浓度自底部向顶部不断降低)
离心介质条件(2点)
化学性质稳定性
密度和黏度合适
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常用)
大于凝胶珠网孔
先洗脱
小于凝胶珠网孔
后洗脱
根据电荷不同
电泳(分离与鉴定)
迁移率影响因素
蛋白质分子量
分子形状
电荷性质
PAGE和SDS-PAGE
PAGE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迁移率影响因素
蛋白质分子量
分子形状
电荷性质
粗分离与活性鉴定
SDS-PAGE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变性剂
SDS带负电,消除蛋白质电荷差异
SDS结合蛋白质,消除蛋白质形状差异
β-巯基乙醇
可以打断二硫键,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自由巯基容易再次形成二硫键,可加入碘乙酸防止再次形成二硫键
迁移率影响因素
蛋白质分子量
鉴定蛋白质亚基分子量
等电聚焦电泳
从负极到正极方向凝胶的pH梯度从高到低
蛋白质会停留在与等电点相同的pH处形成窄带(点样孔在负极,偏碱性条件蛋白质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pI越高距离负极即点样孔最近)
作用
按照等电点分离蛋白质
鉴定蛋白质等电点
补充;亲和层析--利用生物分子间的专一结合特性高效分离目标分子
蛋白质定性和定量分析
SDS-PAGE
双缩脲反应(紫红色络合物)
灵敏度低
Folin-酚反应
定量水溶性蛋白质(灵敏度高)
考马斯亮蓝结合反应
考马斯亮蓝
物理性结合,显色蛋白质
扩展
溴酚蓝
电泳前沿指示剂
EB
核酸荧光指示剂
凯氏定氮法
结果偏高
紫外吸收法
测定蛋白质溶液浓度(粗略)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鉴定溶液中微量抗原(分离)
免疫荧光标记和免疫金标
细胞中目标蛋白质的标记和显微镜观察
蛋白质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
用途
鉴定某种目标蛋白存在与否
鉴定抗体特异性
鉴定目标蛋白的分子质量和含量(结合标准蛋白)
分离条件
低温条件、缓冲条件、重金属螯合剂、添加蛋白酶抑制剂等
蛋白质构象研究技术
X射线衍射技术
蛋白质晶体
核磁共振(NMR)
高浓度、高纯度蛋白质溶液
圆二色、荧光偏振、拉曼光谱
蛋白质局部构象研究
质谱用于测定分子质量(测定带电粒子质荷比),串联质谱可用于蛋白质测序
重要贡献科学家
John C. Kendrew
肌红蛋白三维结构解析(J)
Max Perutz
血红蛋白三维结构解析(X)
Linus Pauling and Robert Corey
α-螺旋结构解析(L)
Christian B. Anfinsen
蛋白质变性、折叠(B)
Pehr Edman
多肽测序(艾德曼)
Fredrick Sanger
胰岛素一级结构测定(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