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俄罗斯近现代教育制度
311教育学俄罗斯近现代教育制度以及法案,学硕考研党专用。主要内容有17~18世纪、19世纪、二战前及二战、二战后四个阶段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概况。
编辑于2022-04-01 13:28:34俄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
彼得一世的教育
17世纪后半叶
背景
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彼得一世引进西欧的科学技术,拉开了俄罗近代化的序幕。
内容
1.初等教育
改善初等教育,开办俄语学校,计算学校
2.中等教育
设立实科性质的学校,特别是军事技术的专门学校,培养实科人才。
3.高等教育
提出创建科学院的设想
评价
推动了俄国社会和教育的近代化
18世纪中叶
罗蒙诺索夫建立莫斯科大学,具有世俗化和民主化的特点,至今是俄国最高学府。
叶卡捷琳娜二世《国民学校章程》 (18世纪后半叶)
内容
1.管理
各地普遍设学,当地政府领导,校长进行管理
2.经费
当地政府、贵族和商人共同承担
3.学制
在县城设2年制的免费初级国民学校; 在省城设5年制的免费中心国民学校,也可同时设置初级国民学校。
4.课程
初级学校和中心学校前2年学习读写算和文法课,宗教与公民义务 中心学校后3年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宗教与国民义务 如果想升入大学或文科中学,中心学校后3年学习拉丁文或其他外语。
评价
1.意义
俄国历史上最早的国民教育制度法令,奠定俄国近代国民教育基础
2.局限
未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入学
教育管理
国民教育制度化;自上而下教育近代化
19世纪
19世纪初 亚历山大一世
1803 《国民教育暂行条例》
在内政和教育方面采取了较为自由的政策
1804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学校体制和管理体制,采用了法国大学区制, 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学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19世纪60年代 亚历山大二世
背景
19世纪60年代,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
法令
1.1860年 颁布《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教育章程》
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推动女子教育
2.1863年 颁布《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
给予了大学一些学术自由和自治权
3.1864年 颁布《初等国民教育章程》
赋予政府、地方自治机构、社会团体等私人开办学校的能力
接受社会各阶级儿童,学制三年,实施男女同校教育
接受女子担任教学工作等相关内容
4.1864年 颁布《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
规定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科中学
鼓励教师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反对体罚
19世纪70年代之后
沙皇采取反动措施,俄国教育倒退,初等教育发展缓慢,国民文化水平非常低。
苏联建立 二战前
初等 中等 高等
列宁时期
建国初期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国家教育委员会, 实行民主化、非宗教化的国民教育原则。
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1.建立统一劳动学校制度: 第一级学校-5年制(8-13岁); 第二级学校-4年制(14-17岁)
2.“统一”指加强学校衔接,所有儿童进入同一类型学校
3.“劳动”指学生通过劳动去认识世界
20年代
1.“综合教学大纲”
1.取消学科界限
2.课程按自然、劳动和活动中进行教学
3.以劳动为中心,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2.“劳动教育法”
1.在自然环境,劳动和活动中进行教学
2.废除教科书, 广泛推行“工作手册”“活页课本”“杂志课本”等。
3.取消班级授课制,实行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做中学)。
评价
意图
新大纲力图打破学科界限,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缺陷
1.错误的取消了一切必要和合理的教学制度,过高估计了劳动的价值
2.破坏了各学科的内在逻辑,削弱知识的学习,教学质量下降
3.导致苏联教育走了很多弯路,对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以劳动为主
30年代 《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纲领性文件)
背景
针对教育质量下滑提出,当时毕业生两少质差
内容
1.恢复读写算教育
2.恢复学科教学
3.恢复班级授课
4.恢复教材,强调系统知识
评价
1.提高教育质量;是30年代的纲领性文件
2.极端轻视劳动,偏重知识
以知识为主
教育管理
国家教育委员会:集权,国家掌握教育权
二战后 苏联解体
1958《建议》
普通教育
办学目标
参加劳动,走向生活,提高综合技术和普通教育水平
学制年限
拉长普及教育年限:由7y延长至8y(4-4-3)
初等教育4y(义务)
中等教育 第一阶段4y(义务)
考试
中等教育 第二阶段后3y
1.农村或者工人青年学校,在职学校
2.劳动综合技术普通学校
3.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
改革重心
劳动教育
其他方面
扩大寄宿学校网,增加长日制学校和班级
职业教育
1.改组职业教育体制,普遍设立城市与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职业)
2.改组中等专业学校,在义务教育后建立中等专业学校(技术)
高等教育
1.使命
培养精通科技知识的人才
2.优先录取有工作经验的人(劳动)
3.建设重点大学和尖端学科
4.同时开放夜大学和函授教育
评价
优点
1.教育与生活相联系
2.拉长义务教育年限
3.重视职业教育
4.发展高等教育
缺点
1.过度注重劳动,削弱知识,且劳动教育不善组织
2.优先录取有工作经验的人,给高校教学带来麻烦
3.普通教育共11年过长
4.教育质量下降
以劳动为主
1966《措施》
背景
冷战,国家需要培养高精尖人才(精英教育)专家
内容
1.主要任务
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培养青年面对生活,并自觉的选择职业
2.教学内容
复合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需要
3.教育管理
加强各个年级课程的衔接,系统讲授科学基础知识
精简教材,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明确规定各年级的课时数
4.中等教育
开设选修课
加强数理自然人文学科
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评价
优点
强调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加强精英教育
缺点
但又忽视了教育和生活、劳动的联系
以知识为主
70年代《决议》
主观意愿
使劳动教学建立在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劳动技术(实质:加强劳动教育)
内容
1.普通中学改为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掌握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
2.增加劳动教学时间,指导职业教育,参加公益劳动
以劳动为主
80年代《方针》
目标
掌握科学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内容
1.加强学生科学基础知识和全面和谐发展,加强青年人的职业教育(职校:劳+知)
2.改善普通学校中的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普校:知+劳)
学制
6岁入学,普通教育为11年制,形成四五二(4+5+2)
四年小学
五年不完全小学
二年
完全中学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专业学校
评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融合
90年代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
民主、开放、教育权责明确、教育信息化
管理体制(三级)
联邦中央、联邦主体、地方
教育体系构成
1.普通教育
幼儿教育
4年小学
5年初中
2年完全中学
普通中学
集美纳佳学校(文科学校)
利材学校(实科中学)
2.职业教育 (中等教育以后所接受的各种正规教育)
初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不完全高等职业教育
基础高等职业教育
完全高等职业教育
学士
硕士两级学位
专家文凭
体系:研究生教育:综合大学、专业性大学、专业学院 副博士(中国博士)、博士(中国无这一级别)
3.补充教育
类似于我国培训机构
教育改革
1.办学体制改革,允许私人办学
2.实行国家统一考试
3.实施侧重专业性教学: 高中改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社会-经济学、信息-工艺学四个专业化的划分
4.加入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