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核苷酸代谢
核苷酸代谢思维导图,包括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核苷酸的化学结构、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等内容。
编辑于2022-04-02 20:57:06核苷酸代谢
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从头合成
碳原子和氮原子来源: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CO2和一碳单位(N10-甲酰四氢叶酸)
嘌呤环底物:5-核酸核糖-1-焦磷酸(PRPP),在C1有一个焦磷酸基团,C5有一个磷酸基团。 5-磷酸核糖+ATP——→PRPP(PRPP合成酶)
初级产物:次黄嘌呤核苷酸(IMP),从PRPP到IMP经过10个步骤。酶:谷氨酰胺-PRPP转氨酶。 PRPP的5′-磷酸核糖基与谷氨酰胺的氨基——5′-磷酸核糖胺。此时核糖的异头体发生变化,由α-型变为β-型。 此后其他原料掺入,一个由9个原子组成的嘌呤环合成。
PRPP是基底,还需要2分子谷氨酰胺,1分子甘氨酸,一分子天冬氨酸,2分子N10甲酰四氢叶酸和1分子碳酸, 还需要5分子ATP,高度耗能
第一阶段
IMP+天冬氨酸+GTP——→腺苷琥珀酸(腺苷琥珀酸合成酶)——→延胡索酸+AMP(延胡索酸裂解酶) IMP+H2O+NAD+——NADH+H^+ +黄嘌呤核苷酸(XMP)(IMP脱氢酶); XMP+ATP+H2O+谷氨酰胺——PPi+AMP+谷氨酸+GMP(GMP合成酶)
第二阶段“两步反应” 合成腺、鸟嘌呤核苷酸,耗能
合成调节
主要为反馈调节,有三个控制点
①PRPP合成酶:高浓度的嘌呤核苷酸抑制(次要地位)
②谷氨酰胺-PRPP转氨酶 :为别构酶高浓度嘌呤核苷酸抑制(主要地位)
③“两步反应”中,AMP抑制腺苷琥珀酸合成酶,XMP和GMP抑制IMP脱氢酶
补救途径
食物消化的碱基——进一步降解;细胞内核酸降解的碱基——补救途径,利于节省能量
①嘌呤碱+1-磷酸核糖——→嘌呤核苷——→嘌呤核苷酸
②嘌呤碱+PRPP——→嘌呤核苷酸+PPi
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从头合成
尿嘧啶核苷一磷酸(UMP)是前体,合成UPM共6步
①氨甲酰磷酸的合成:谷氨酰胺+碳酸+ATP——→氨甲酰磷酸(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I) 消化2分子ATP
氨甲酰磷酸+天冬氨酸——→氨甲酰天冬氨酸——→二氢乳清酸——→乳清酸(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二氢乳清酸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
真核细胞:前三步的酶变为二氢乳清酸合酶 使代谢产物直接从酶的一个活位点到达下一个活位点, 利于限制中间产物的扩散,提高酶催化效率
乳清酸+PRPP——→乳清苷酸——→UMP(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乳清苷酸脱羧酶)
真核细胞中:UMP合酶
UMP—→UDP—→UTP(都由ATP供磷酸基团,分别为UMP激酶和核苷二磷酸激酶) 最后,谷氨酰胺的酰胺氨基转移到UTP的C4上,生成CTP
合成调节
关键酶:UMP合成;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 属于别构酶,被CTP和UTP抑制,ATP激活 CTP:CTP合成酶 CTP抑制,GTP激活
补救途径
尿嘧啶+PRPP——→UMP+PPi(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 尿嘧啶核苷+ATP——UMP+ADP(尿苷激酶)
胞嘧啶碱基不能直接与PRPP反应生成CMP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核糖核苷酸还原为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二磷酸在C2羟基脱氧,还原力供体为:NADPH
三种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硫氧还蛋白、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别构酶) 特点:都能通过二硫键和一对巯基的转化发生可以氧化还原反应 硫氧还蛋白:作为H的供体,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部位 哺乳动物—半胱氨酸巯基、硒代半胱氨酸
标注另一套为:谷氧还蛋白还原酶、谷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
核苷酸还原酶受调节 ①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的供求关系(酶活性调节位点) ②四种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平衡(底物特异性调节位点)
可继续在相应核苷二磷酸激酶作用下转化为三磷酸水平。脱氧胸苷酸要特殊处理才可形成
脱氧胸苷酸的生物合成
中间体:dUMP,有两个来源—dCTP脱氨或dUTP水解
dUMP碱基发生甲基化,生成dTMP 胸苷酸合酶 甲基供体是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 需随时再生,涉及二氢叶酸还原酶、丝氨酸转羟甲基酶,需要丝氨酸参与
胸苷酸合酶、二氢叶酸常做抗癌药物靶点。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5-FU),在体内转变为氟脱氧尿苷酸(F-dUMP),与dUMP相似,竞争性抑制胸苷酸合酶,干扰DNA合成和细胞分裂
核苷酸的降解
核苷酸的降解
核苷酸酶:3'-核苷酸酶只能水解3'-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专一性)
核苷在核苷酶(分为两种)作用下继续水解为碱基与戊糖 核苷磷酸化酶,催化可逆反应;核苷水解酶,只在植物与微生物中,催化不可逆反应
戊糖进入糖分解代谢,嘌呤碱降解,分泌到体外,嘧啶碱基被彻底分解
嘌呤碱的降解
嘌呤核苷酸都能转化为黄嘌呤,继续氧化生成尿酸, 或者在黄嘌呤脱氢酶作用下,与NAD+形成NADH与氢离子和尿酸
除人与猿类的其他多数哺乳动物将尿酸经尿酸氧化酶氧化为尿囊素、过氧化氢和CO2,具有氧依赖性。 过程中尿酸的嘧啶环被打开。
有的生物水解尿囊素生产尿囊素酸(尿囊素酶),一般为硬骨鱼。 多数鱼类与两栖动物,可进一步分解为尿素。某些低等动物可以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再排出体外。
植物广泛存在尿囊素酶,尿囊酸酶和脲酶,主要在衰老叶片和胚乳组织内发生。 微生物分解最终产生氨,CO2以及有机酸。
嘧啶碱的降解
经还原发生嘧啶环断裂,经两次水解,分别生成β-丙氨酸和β-氨基异丁酸
嘧啶脱氢酶以NADPH作为氢供体。胞嘧啶要先转化为尿嘧啶才能降解。
β-丙氨酸转变为乙酸,进入乙酸代谢,生成乙酰CoA; β-氨基异丁酸经过转氨等反应转变为琥珀酰CoA。最后进入TCA循环。
乳清酸是重要中间产物,形成嘧啶环
重要酶:次黄嘌呤—鸟嘌呤核酸核糖转移酶 缺乏:莱—纳尔氏综合症 次黄嘌呤和鸟嘌呤只能降解为尿酸,PRPP水平也高,致痛风和自残
6-巯基嘌呤竞争性抑制“两步反应”,抗肿瘤
从头合成:以氨基酸、CO2等小分子前体为原料,通过一次获取氮原子和碳原子, 先合成碱基环,在合成核苷酸的过程。 补救途径:直接利用核酸降解产物——碱基或核苷合成核苷酸
间期:用于RNA、核苷酸辅因子 分裂期:DNA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