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笔记,包括艺术本质三大说法、艺术生产,艺术的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
编辑于2022-04-02 23:26:21艺术学概论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本质三大说法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宇宙精神”的体现)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理念世界第一性,感性世界第二性,艺术世界第三性
2.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
思想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性感体现,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
3.中国古代
南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首篇《原道》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体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1.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
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的创造物,不参杂任何的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2.哲学家尼采
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事万物的主宰,是推动历史发展根本原因
《悲剧的诞生》中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斯索的象征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后来认为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
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肯定了“模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艺术所具有的“模仿”功能使得艺术比被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
艺术所“模仿”的不止是现实世界的外形,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
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二.艺术生产:马克思独创的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
三.”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启示
1.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从起源看,艺术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起源可能多种多样,但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性质和特点看,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包含两方面。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线与表现的结合
于是艺术生产理论澄清了在艺术本质问题上许多片面观点和认识
2.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生产受物质生产制约且独立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但是艺术生产理论又告诉我们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的现象。例如古希腊时期人类生产力极其低下,但是古希腊艺术却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繁荣。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但是那个时代生产力却比较低下,两种生产呈现不平衡现象。
同时,我们又应当看到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与艺术生产最终必然受物质生产制约并不矛盾。前者是个别、特殊的现象,后者是一般、普遍的现象。
3.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过去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往往只侧重于其中一个环节,比如19世纪实证论批评家圣佩韦等人重视对创作者的研究,重视对作家艺术家生平的考证,重视对作者经历、传记的描述,侧重于艺术创作这一环节。
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生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为生产。因此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着的消费需要,同时,艺术欣赏又反过来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
应当肯定以上这些理论都从各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艺术活动的某些规律,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弱点都在于,未能把艺术活动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未能把其中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艺术生产理论,其实我们应全面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全部过程,把创作——作品——鉴赏这三个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统一。
鲁迅先生曾说,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为《蒙娜丽莎》 主人公找乐师。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艺术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的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讲过,“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例如东晋时期顾恺之提出绘画要“以形写神”,南齐谢赫论绘画六法时第一条是“气韵生动。”
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使得其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以巴尔扎克深夜写作为外形雕塑
3.主观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纵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才使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清代金圣叹在赞叹水浒传人物形象说过,“《水浒》所述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
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不仅有活生生个性, 且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特定时代并概括出全民族国民性弱点
二.主体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内容,更是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作为创造主体对艺术创作起决定性作用,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所以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的这种主体性特点是,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例如马克思谈到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严格区别时指出,动物可以生产,但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尺度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标准进行生产
而且比起物质生产劳动来,艺术生产中的主体性更加鲜明突出。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辩证统一。
同样是画马唐代画家韩幹笔下的马和元代画家赵孟頫笔下的马截然不同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造主体的鲜明烙印。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具有艺术的独创性。
对于艺术生产来说,则完全不同。取材范围不同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作品自然各不相同,而那些取材范围相同的艺术家,其作品仍然具有鲜明的主体烙印,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
同样描写俄国社会下层人民生活,契科夫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各不相同;同样画竹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和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画各有情趣。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
艺术欣赏,当然要以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为前提,没有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或欣赏对象自然不可能有艺术欣赏活动。
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总之,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19世纪俄国作家赫尔岑看完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后被深深感动,然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看完后却十分冷漠。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审美需要。事实上,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体现
这个审美性集中体现人类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实践。艺术也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终于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成为人类审美活动最高形式。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应,形态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典型,能够更加充分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例如文学是运用语言文字,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音乐是利用音响,舞蹈是利用肢体。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艺术中的“真”等于生活真实,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艺术中的“善”,也不是道德说教,同样通过艺术家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判参透到艺术作品之中去,也就是化“善”为“美”,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离不开内容,二者有机统一。
俄国19世纪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强调: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而艺术则把它融化在优美的形式里,因此绘画才优与现实。
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由于各种艺术长期的发展,每个艺术门类在运用形式美规则方面都有许多经验规律。然而这些法则并不是不变的,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不断发展,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如距今1500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造型由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被视为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作,反映出对建筑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在于它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内容。
罗广斌、杨益言所写的《红岩》,描述人民解放军的革命斗争,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