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
这是一篇关于感觉的思维导图,知识内容有感觉的概述、视觉(生理基础、视觉现象、视觉理论)、听觉(生理基础、视觉现象、视觉理论)、其他感觉。
心理学之人格,人格是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等特点。
这是一篇关于能力的思维导图,包含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它们是由智力活动的对象和材料引起的。
以下是一篇关于动机、需要与意志的学习笔记,内容包含了动机(概述、动机的理论)、需要(含义、种类、层次理论)、意志(含义、特征、行动过程、品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感觉
感觉的概述
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和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里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感觉测量
感受性
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绝对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变化量
韦伯定律
k=△I/I
k是常数,△I是差别阈限,I是刺激强度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费希纳定律
斯蒂文斯定律(幂定律)
感觉现象
感觉对比
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对比现象包括明度对比和颜色对比
两种刺激同时作用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相继形成的对比叫继时对比
感觉适应
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的适应包括明适应(感受性降低)和暗适应(感受性提高)
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联觉:是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后,因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引起的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
视觉
视觉的含义
视觉的生理基础
折光机制(眼球)
感觉机制(视网膜)包括椎体细胞和棒体细胞
棒体细胞是夜视器,感受明暗
椎体细胞是昼视器,感受细节和颜色
椎体细胞在视网膜中央凹,对光最敏感
中枢机制
反馈性调节
传导通路
视觉现象
明度
明度与视亮度
明度与波长
普肯耶现象(浦金野现象)
颜色
颜色的概述
含义
三个特性
色调
饱和度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相加的混合
颜料混合,相减的混合
色觉缺陷
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
马赫带
视敏度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明适应: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暗适应: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后像: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形象
正后像
负后像
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
视觉理论
三色说
托马斯杨
赫尔姆霍茨
缺陷:无法解释红绿色盲和颜色负后像
四色说(对立过程理论或拮抗理论)
黑林
听觉
听觉的含义
听觉的生理基础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包括骨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
内耳,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耳蜗中有柯蒂氏器
听觉现象
声音的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等响度曲线
乐音和噪音
声音的掩蔽
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提出者:拉瑟福德
理论观点:外界声音的震动会引起耳蜗基底膜的震动
缺陷
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提出者:赫尔姆霍茨
理论观点:上长下短,高低相反
行波理论(新位置理论)
提出者:冯贝克西
理论观点:向上推进到最大振幅
神经齐射理论
提出者:韦弗尔
理论观点
其他感觉
嗅觉
感受器: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
不通过丘脑直接进入大脑
味觉
舌尖(甜)
舌中(咸)
舌两侧(酸)
舌根(苦)
肤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