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醛酮
有机化学之醛酮部分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分类、命名和物理性质;叛基亲核加成;氧化还原三部分。
编辑于2022-04-05 13:30:05醛酮
分类、命名和物理性质
碳和氧均为sp2杂化
甲基是推电子基;羰基强极化
羰基碳缺电子,有强亲电性;氧富电子,有碱性(Lewis碱);α-H具有部分酸性
羰基亲核加成
机理
Nu-:O、S、N、C
影响因素:1. 亲核试剂的亲核性 2. 醛酮的结构(与羰基相连的基团) (1)电子效应(羰基的亲电性大小) (2)空间效应(羰基旁的空间位阻大小) HCHO > RCHO > ArCHO > CH3COCH3 > CH3COR > RCOR > ArCOAr
酸和碱可起催化作用
O亲核
水
大多数醛酮,水合物极不稳定,平衡偏向左边
醇
第一步:亲核加成(酸碱均可催化) 半缩醛(酮)不稳定,除五或六元环,易分解为原来的醛酮
第二步:亲核取代(酸催化脱水) 缩醛、缩酮为醚类化合物,在酸性水溶液中加热,可恢复成醛、酮
醛酮与1,2-二醇易反应生成五元环状缩醛(酮),可用来保护羰基或邻二醇结构
S亲核
硫醇
硫醇比相应的醇活泼,亲核性更强,室温即可与醛、酮反应生成缩硫醛、酮
缩硫酮难分解成原来的酮,不用于保护羰基;与硫醇加成后催化氢化,可将羰基彻底还原
NaHSO3
可以和醛及活泼的酮反应,生成稳定的亚硫酸氢钠加成物
可逆:加成产物在酸、碱作用下,分解为原来的醛和酮
N亲核
伯氨
第一步:亲核加成(弱酸催化) 第二步:β-消除反应(酸催化脱水)
可逆,亚胺在稀酸中水解,又可恢复原来的羰基和胺
氨衍生物 ZNH2
羰基试剂,亲核性较弱
产物多数是结晶固体,有固定的熔点,可用于鉴别醛酮; 经稀酸水解可复原为原来的醛酮,可用于分离提纯醛酮
仲氨
反应可逆,经稀酸水解可得醛酮
β消除脱H+两种选择: 首选脱去N上的H+,得到亚胺;再选脱去β碳上的H+,得到稀胺
C亲核
HCN
可逆反应,加碱后促进了HCN的离解, [CN-]增加,使反应速率增加
影响因素:1.空间位阻2.电子效应
应用:生成新的碳碳键,产物比原料增加一个碳原子
有机金属试剂(格式试剂等)
应用:增长碳链;制备伯、仲、叔醇
大体积酮与大体积格氏试剂,不能发生正常的亲核加成,由于随空阻的增大,酮与格氏试剂发生了烯醇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都是通过六元环状过渡态完成)
金属炔化物
Wittig试剂
Wittig 试剂与醛酮羰基反应,形成烯类化合物,也称为羰基烯化反应
有机锌试剂
α-卤代酸酯与醛或酮的混合物在惰性溶剂中与锌粉反应,产物水解后得到 β-羟基酸酯
Darzens反应
醛、酮与α-卤代酸酯在强碱(RONa, NaNH2 ,(CH3)3COK)催化下互相作用,生成α,β-环氧酸酯
用途:用来制备碳链增长的高级醛或酮
羰基加成立体化学
有对映面的化合物,非手性条件下反应,得外消旋体;与手性试剂加成则生成两种非对映体,其分量不等
环酮亲核加成的非对映选择
克拉穆规则
1、羰基的α位为不对称碳原子,羰基上的R基团与手性碳上大体积的基团 (L) 呈重叠式构象,亲核试剂从小的基团一侧进攻为主要进攻方向
2、当醛酮α-C上有-OH、-NHR时,它们与羰基氧形成氢键,反应物主要为羰基氧重叠式构象,亲核试剂从重叠式构象的较小基团(S)一侧进攻
氧化还原
氧化
醛
(1) Tollens试剂(AgNO3/NH3 银氨溶液) (2) Fehling 试剂(CuSO4 + 碱性酒石酸钾钠)(3)芳醛的自动氧化反应(自由基反应) (4)过酸和醛反应生成羧酸 (5)其他氧化剂:过酸、氧化银、过氧化氢、高锰酸钾、酸性重铬酸钾、硝酸、溴水
酮
硝酸氧化酮:酮不易氧化,剧烈条件下氧化,与羰基相连的碳碳键发生断裂,生成羧酸的混合物
过酸氧化酮: 拜耳-魏立格氧化重排:酮被过酸氧化,与羰基直接相连的碳链断裂,插入一个氧形成酯
还原
成醇
催化氢化:催化剂:Ni、Pd和Pt等
金属氢化物还原:碳碳不饱和键不受影响
MPV还原
其他一些容易被还原的原子团不受影响
成烃
Clemmenson 还原:
黄鸣龙还原:
缩硫酮脱硫加氢:
坎尼扎罗歧化反应
甲醛总是被氧化成甲酸
醛酮
醛酮a-H的活性及反应
酸性: 酮-烯醇互变
酸催化下,羰基氧原子被质子化,增强了羰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有助于a–H解离形成烯醇,为热力学控制
碱催化下,形成烯醇盐(动力学控制) 弱碱:OH-,EtONa,t-BuOK, 强碱(完全变成烯醇盐)(iPro)2NHLi(LDA),PhLi, KH
LDA: 碱性很强,亲核性很弱,对α-H选择性好
影响因素:α-碳上连接的官能团或基团的吸电子能力; 氢解离后形成的碳负离子结构的稳定性,碳负离子的离域范围越大越稳定
卤代反应
酸催化卤代 热力学控制(烯醇稳定性)
可控制在一卤代产物阶段; 反应活性: RCOCHR2 > RCOCH2R > RCOCH3
碱催化卤代 动力学控制(a-H酸性)
得多卤代物(同一a碳上的氢原子全部被取代) 反应活性:RCOCH3 > RCOCH2R > RCOCHR
卤仿反应
碘仿反应:用于鉴别甲基酮和能氧化为甲基酮的醇; 用于合成减少一个碳的羧酸
羟醛缩合
碱催化
碱催化下,羟醛缩合反应是可逆反应
用于制备β-羟基醛(酮)或α,β-不饱和醛(酮),增长碳链
酸催化
交错缩合
用一种有α-H的醛酮和一种过量的无α-H的醛酮反应,可得到一种主产物
分步反应:首先用强碱LDA在非质子溶剂中与一个醛或酮反应,使之完全转化为烯醇盐;再向该体系中加入另一个醛或酮
不对称酮醛
碱性和非质子溶剂中进行,烯醇化是动力学控制,主产物是(iii)
酸性或碱性质子溶剂(质子交换),烯醇化是热力学控制,主产物是(iv)
酮出α-氢:先用强碱如LDA在非质子溶剂中、低温下反应,将酮全部转化为烯醇负离子; 醛出α-氢:由于醛羰基很活泼,先将醛与胺反应形成亚胺,以保护醛羰基,然后用LDA夺取亚胺的α-氢,形成烯醇负离子
二羰基化合物分子内缩合
应用
通过烯醇盐实现α-碳的烷基化
通过烯胺实现α-碳上碳链增长
可实现α-烃化和α-酰化
不对称酮与仲胺反应具有选择性,一般产生取代较少的烯胺
人名反应
Perkin反应
芳醛与脂肪族酸酐在碱(常是与酸酐对应的羧酸钾盐或钠盐)存在下共热,发生缩合,得到芳香族α,β-不饱和羧酸
产物中一般两个大的基团总是处于反式
Knoevenagel反应
醛、酮在弱碱 (胺或吡啶等)催化下与具有活泼α-H的化合物(如丙二酸二乙酯等)发生缩合反应,得到α,β-不饱和化合物
Mannich反应
具有活泼氢的化合物和甲醛及胺同时缩合,活泼氢被胺甲基取代
提供负碳的体系:具有α活泼氢的醛酮、羧酸、酯、硝基化合物、腈、末端炔烃、芳环体系等,均可发生此反应 提供正碳的体系: 组分1为醛:最常用的醛是甲醛;也可用其它的醛; 组分2为胺:一般用二级胺,如二甲胺、六氢吡啶等; 若用一级胺,胺甲基化反应后得二级胺,若产物氮上还有氢,可再反应
不对称酮主要在较高取代的α-位上发生反应
曼氏碱可在蒸馏时发生分解,或在碱作用下分解,或通过彻底甲基化反应及Hoffmann反应,均可得到α,β-不饱和酮
α,β-不饱和醛酮
亲核加成
1,2-加成(直接加成)和1,4-加成(共轭加成)
影响因素:1,2-加成:低温(速率控制)、强亲核试剂(如:H-、RMgX)、羰基上未连有大基团
麦克尔加成
碳负离子 (亲核试剂,给体) 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亲电共轭体系,受体) 的1,4-亲核加成反应,称为Michael加成反应。(碳负离子加在共轭体系的β-碳上,导致碳碳键的形成)
反应可逆,为热力学控制
Michael加成常用于构建1,5-二羰基化合物
不对称酮在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时,反应主要在多取代的α碳上发生
活性烯键:烯键上连有强吸电子基(C=O;-CN;-NO2;-SOR;-CF3) 亲核试剂:含活性亚甲基的化合物;酮(酯)等生成的烯醇锂;烯胺;二烃基酮锂等 溶剂:选用烯醇盐作为Nu时,应选用非质子溶剂(THF, DME, THF, 乙醚等)
Robinson增环
通常用甲基乙烯酮和一个含有活泼亚甲基的环酮,碱催化下,先发生麦克尔反应,再发生分子内的羟醛缩合关环,形成一个二并六元环的体系
(1)曼氏碱发生热消除生成α,β-不饱和酮; (2)上述产物和环酮发生Michael加成; (3)分子内羟醛缩合关环,形成一个新的六元环 一般可分离出关环前的共轭加成产物,再用催化量的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即可关环
(1)可实现在一个环上再加一个六元环; (2)可在两个环相稠合的碳原子上引入角甲基。
其他重要反应
安息香缩合
芳香醛在氰化钾的作用下,发生双分子缩合,生成α-羟基酮
二苯乙醇酸重排
α-二酮在浓碱作用中重排,生成安息香酸
还原
单分子:(质子溶剂)
双分子:(非质子溶剂)
贝克曼重排
1.酮肟(酸性试剂下)重排成酰胺;2. C=N与OH处于反位的烃基迁移;3.迁移基团如以手性碳与羰基相连,重排后构型不变;4.重排中基团的迁移和OH的离去协同 常用酸性试剂:PCl5;SOCl2;浓硫酸;甲酸; POCl3;聚磷酸;HCl-HOAc-Ac2O等。
机理:
Favorskii重排
在醇钠、氢氧化钠、碳酸钡、氨基钠等碱性催化剂存在下,a-卤代酮(氯或溴代酮)失去卤原子,重排成具有相同碳原子的羧酸酯、羧酸、酰胺
不对称α-卤代酮的Favorskii重排的选择性:比较碳负离子的相对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