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中的多版本
教育学中的多版本知识总结,包括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民主化、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苏格拉底法等多版本介绍。
编辑于2022-04-07 14:15:49教育学中的多版本
1. 广义的教育
1.1. 版本一
1. 社会教育
2. 学校教育
3. 家庭教育
1.2. 版本二
1. 学校教育
2. 社会教育
3. 家庭教育
4. 自我教育
5. 自然形态的教育
2. 教育的要素
2.1. 版本一
1. 教育者
2. 受教育者
3. 教育影响
2.2. 版本二
1.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2. 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3. 教育影响
3.1. 版本一
1. 教育内容
2. 教育手段
3.2. 版本二
1. 教育媒体
2. 教育内容
3. 教育手段
4. 教育活动方式
5. 教育环境
4.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1. 版本一
1.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2.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 教育具有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4.2. 版本二
1.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4.3. 版本三
1.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3.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平行性
5. 教育民主化
5.1. 版本一
5.1.1. 第一,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5.1.2. 第二,“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5.1.3. 第三,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5.1.4. 第四,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5.2. 版本二
5.2.1. 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要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
5.2.2. 其次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5.2.3. 再次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5.2.4. 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民主化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6.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6.1. 版本一
1. 萌芽阶段
2. 创立阶段
3. 发展阶段
6.2. 版本二
1. 萌芽
2. 独立形态
3. 多元化
4. 现代化
7. 苏格拉底法
7.1. 版本一
1. 讥讽
2. 助产术
3. 归纳
4. 定义
7.2. 版本二
1. 讽刺
2. 定义
3. 助产术
8.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8.1. 版本一
1. 顺序性
2. 阶段性
3. 不平衡性
4. 互补性
5. 个别差异性
8.2. 版本二
1. 顺序性和阶段性
2. 稳定性和可变性
3. 不均衡性
4. 个别差异性
5. 整体性
8.3.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征
1. 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2. 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3. 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4. 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9. 学校文化的特征
9.1. 版本一
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9.2. 版本二
1. 学校文化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的文化
2. 学校文化是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
3. 学校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
4. 学校文化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
10.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0.1. 版本一
1.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
10.2. 版本二
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3. 坚持全面发展。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4. 具有独立个性。独立个性指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因素 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11. 素质教育的特点
11.1. 版本一
1.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2.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3.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4.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5.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11.2. 版本二
1. 全体性
2. 全面性
3. 基础性
4. 主体性
5. 发展性
6. 未来性
11.3. 版本三
1. 整体性
2. 基础性
3. 内化性
4. 综合性
12. 主观能动性
12.1. 版本一
1. 自觉性(主动性)
2. 独立性(自主性)
3. 创造性
12.2. 版本二
1. 独立性
2. 选择性
3. 调控性
4. 创造性
5. 自我意识性
13.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13.1. 版本一
1. 目的全面
2. 任务多样
3. 对象差异
13.2. 版本二
1. 教师劳动性质的复杂性
2. 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3. 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
4. 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5. 教师劳动手段的复杂性
14.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14.1. 版本一
1. 因材施教
2. 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3. 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14.2. 版本二
1. 因材施教
2. 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
3. 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和处理上
4. 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15. 教育专业素养
15.1. 版本一
1. 先进的教育理念
2. 良好的教育能力
3.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5.2. 版本二
1. 爱岗敬业
2. 正确的教育观
3. 高超的教育能力
4. 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16. 师生的基本类型
16.1. 版本一
1. 强硬专断型
2. 仁慈专断型
3. 放任自由型
4. 民主型
16.2. 版本二
1. 专制型
2. 民主型
3. 放任型
16.3. 版本三
1. 专制型师生关系
2. 管理型师生关系
3. 挚爱型师生关系
4. 放任型师生关系
5. 民主型师生关系
16.4. 版本四
1. 长幼尊卑型
2. 严加管束型
3. 娇惯放纵型
4. 民主平等型
17. 师生关系
17.1. 版本一
1. 尊师爱生
2. 民主平等
3. 教学相长
4. 心理相容
17.2. 版本二
1. 尊师爱生
2. 相互配合
3. 民主和谐
4. 和谐亲密
5. 共享共创
6. 教学相长
18. 上好课的要求
18.1. 版本一
1. 目的明确
2. 内容正确
3. 方法得当
4. 结构合理
5. 语言艺术
6. 气氛热烈
7. 板书有序
8. 态度从容
18.2. 版本二
1. 明确教学目的,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2.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的质量要求。
3.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内在动力。
4. 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5. 组织好教学活动,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障。
6. 布置好课外作业。
19. 德育的途径
19.1. 版本一
1.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 社会实践活动
3. 课外、校外活动
4.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 班主任工作
19.2. 版本二
1.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 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3.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4.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 心理咨询
6. 班主任工作
7. 校园生活
20.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20.1. 版本一
1. 组建阶段
2. 核心形成阶段
3. 发展阶段
4. 成熟阶段
20.2. 版本二
1. 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 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 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20.3. 版本三
1. 松散期
2. 同化期
3. 凝聚期
4. 形成期
20.4. 版本四
1. 聚合阶段(孤立探索、水平分化)
2. 前班集体(垂直分化、集体分化)
3. 班集体(集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