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的学习笔记整理,包括世界多样性与物质性的统一、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
编辑于2022-04-08 18:47:30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
谁是世界的本原/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
意义
研究哲学发展的指导线索
划分哲学派别的科学标准
哲学划分
谁是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
客观实在(含历史)
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心、感觉、观念
客观唯心主义
理、理念、绝对观念、上帝、缘、道理
世界是否可知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法
形而上学
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物质
物质和物质范畴
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恩格斯
初步概括
“抽象”
哲学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概念-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列宁
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客观实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理论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存在形态
物质与运动
运动
“变化”
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形态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
静止
运动的特殊状态
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
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
❌绝对运动-形式上学
❌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
相对静止的意义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一维性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三维性
时空的特性
有限的、无限的
相对的、绝对的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不可分割
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客观世界)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一元论vs二元论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同时同意-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体现
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大意义
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的根据和基础
实践意义
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两大特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
内涵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方法论
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变化发展
联系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变化=运动>发展
发展
内涵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vs旧事物
区别的根本标志
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形式、内容
方法论
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五大环节
内容和形式
含义
内容-构成要素
形式-表现方式
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
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同一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
内容较为易变,形式较为稳定
方法论
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善于运用形式,发挥积极作用
本质与现象
含义
本质-内在联系
现象-外在表现
关系
相互区别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
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是表面的、外显的、可以由感官感知的,本质是深藏于内部、靠理性思维把握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本质决定现象
现象表现本质
真象、假象、错觉
方法论
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原因与结果
含义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关系
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方法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与偶然
含义
必然-确定趋势
偶然-非确定趋势
关系
区别
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必然居于支配地位(决定)、偶然居于从属地位(促进/延缓)
统一
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
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背后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与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与可能
含义
现实-现实状况
可能-未来发展
可能
现实的可能
抽象的可能
不可能
关系
相互区别
现实是客观存在、表示当前状况
可能是潜在趋势、表示发展方向
相互转化
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产生新的可能
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对立统一
方法论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含义
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转化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对抗性
非对抗性
辩证关系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
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变,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共同作用
方法论
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和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体系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每一对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矛盾的解决形式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关系-辩证统一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哦都市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
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
质、量、度
质
量
度
度的两端
关节点、临界点
方法论
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
质变
区分的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方法论
底线思维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肯定因素
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
批判地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原理
第一次否定,矛盾初步解决;再次否定,矛盾得到解决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扬弃、更高阶段的回复)
否定之否定过程
内容-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
形式-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意义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关系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
个别-一般-个别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感性)具体-抽象-(思维)具体
逻辑与历史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方法
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