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传染病:除上期症状外,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及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
传染病学之细菌性痢疾知识总结,包括它的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反应等内容。
伤寒知识总结,这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少。
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少、沙门菌属,阴性杆菌,有鞭毛,无荚膜和芽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概述
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败血性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阴性球菌,专性需氧
A群我国主要流行,C群毒力较强
该菌对干燥,湿冷,阳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体外易自溶而死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患者,人是唯一天然宿主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隐形感染,6个月~2岁发生率最高
流行特征
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全年散发,冬春高峰
发病机制与病理
发病机制
细菌释放内毒素,产生循环障碍和休克
病理
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周围出血,有瘀点瘀斑
主要病变部位软脑膜和蛛网膜
暴发型~脑实质
临床表现
普通型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类似普通感冒,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败血症期
高热>40 ℃,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软腭、眼结膜及臀
脑膜炎期
除上期症状外,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及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
恢复期
一般1~3周痊愈
暴发型
休克型
休克症状(低血压、尿少;昏迷)瘀点瘀斑,DIC
多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一般正常
三重两轻(全身中毒重,局部症状轻)
脑膜脑炎型
脑膜及脑实质损伤
昏迷,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锥体束征阳性,严重发生脑疝
混合型
病情更凶险,病死率极高
轻型
低热,轻微头痛,少数出血点,脑脊液多无变化
皮肤出血点及咽拭子培养有脑膜炎奈瑟菌
慢发型
间歇性发冷,可出现瘀点,伴关节痛,脾大,白细胞增多,血液培养阳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象
白细胞增多,并发DIC者血小板减少
脑脊液检查
确诊方法
脑膜炎期,压力增高,浑浊呈米汤样或脓样
白细胞增多至1x 10^9以上,糖及氯化物减少,蛋白含量增加
细菌学检查
确诊手段
涂片
细菌培养
血清免疫学检查
对流免疫电泳法,乳胶凝集试验等
其他
脑膜炎奈瑟菌的DNA特异性片段检测
诊断
流行病学史,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
治疗
病原治疗
30分钟内给予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青霉素(首选)
头孢菌素
适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和氯霉素的患者
氯霉素
不良反应:对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一般对症治疗
隔离密切关注
高热~物理降温,颅内高压~甘露醇
休克型治疗(抗感染+抗休克+抗DIC)
尽早应用抗菌药物
迅速纠正休克(补液纠酸~先糖后盐、先快后慢,扩张血管~山莨菪家)
DIC治疗(肝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
脑膜脑炎型治疗(抗感染+抗脑水肿)
抗菌药物
防治脑水肿、脑疝(脱水治疗~甘露醇、白蛋白、夫塞米)
防治呼衰(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
混合型治疗
积极治疗休克,注重脑水肿治疗
预防
管理传染源
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
切断传播途径
环境卫生,通风,戴口罩
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
药物预防~磺胺甲噁唑,头孢曲松,氧氟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