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第一部分:前四章
这张图是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第一部分前四章的读书笔记,在这一部分,上野千鹤子各自批判了过去女权主义解放理论的三个方向: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论、激进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并阐明了资产阶级女性解放的思想的陷阱之所在。同时,她靠着自己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前人在阐释“家务劳动”的历史性地位时的局限性,并对此进行深入探索。最重要的是,在这一部分她开宗明义,提出了在近代社会下,“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这两个从前互不相干的社会制度竟结合起来了,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对女性的隐形压迫,而现代女性刚好正挣扎于其中。
编辑于2022-04-11 10:17:11Chapter 4 Slected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Disclosure Issues in the Global Contex,价格变动会计、商誉会计、无形资产的核算、地理和业务分部报告等。
Chapter 3 Accounting for Currency Exchange Rate Changes,包含概述-术语、 外汇风险、汇率波动会计、在美国的外币折算等。
Chapter 2 Harmonization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Globally第二章全球统一财务报告准则、包含定义、压力、 障碍、参与的组织、场景、现有证据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Chapter 4 Slected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Disclosure Issues in the Global Contex,价格变动会计、商誉会计、无形资产的核算、地理和业务分部报告等。
Chapter 3 Accounting for Currency Exchange Rate Changes,包含概述-术语、 外汇风险、汇率波动会计、在美国的外币折算等。
Chapter 2 Harmonization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Globally第二章全球统一财务报告准则、包含定义、压力、 障碍、参与的组织、场景、现有证据等。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第一部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问题建构
女权主义解放理论的三个方向
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论
阶级统治理论——社会主义革命——资本主义
认为阶级统治的消亡自然会带来妇女的解放
最终都以“被倒戈的革命”收尾,只不过是利用了女性的身份,最终实现的是“男性的解放”
激进女权主义
女性解放运动 (Women's Liberation)
性统治理论——性革命——父权制
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修正再阐释
激进女权主义者们发现了在“市场”之外,还有叫做“家庭”的社会领域
试图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未能触及的“家庭”领域
“自然”与“市场”的关系,和“家庭”与“市场”的关系逻辑相似
“家庭”以“人类的自然”——性为基础
对“市场”而言,“人”不过是劳动资源罢了,而只有健康的成年男性才是有价值的“人”,其余老人儿童不过是伤残兵或预备役,而女性作为二等公民,不过是辅助照料他们的“非人”。她们被排除在“市场”之外,被抛弃到“家庭”这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阶级统治和性统治——在近代社会中,女性同时受到“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压迫
认为社会领域中“市场”和“家庭”的划分本身就存在问题
第一身份是女权主义者,为了女权主义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必要的时候会对理论做出修改,绝不会教条式地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重读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既不是女性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它们是想解析性统治的物质基础的“唯物主义女权主义者”。
发展了三个概念
父权制 patriarchy
再生产 reproduction
意识形态 ideology
女性解放的理论之所以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因为基本上只有马克思主义阐明了近代工业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今后的解放理论
资产阶级女性解放思想的陷阱
始于对“女性权利”的拥护,基于“人权”思想之上——近代诞生的“人”的概念即使女权主义运动的思想运动之源也是其局限之处
资产阶级女性解放思想主张要求获得“女性的权利”,也就是要实现“公正”,然而并未阐明为何没有实现“公正”的社会机制存在。
在近代社会,为何女性必定会沦为“二等公民”?
资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一样,对于女性而言都是“被倒戈的革命”
她们缺乏对于为何社会无法实现“男女平等”这么“纯粹的真理”的内在分析
“非公正”的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是保留“封建残余”的“不彻底的革命”
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男性的背叛”
女性解放需要比资产阶级革命更加彻底的革命运动
难关
对于女权主义启蒙者而言,人们落后的思想才是问题所在。而能够改变落后思想的正是启蒙的力量。对于那些经过启蒙和教育以后仍旧冥顽不灵的人,只得依靠强权政治,也就是通过运动的力量在政治领域让那些少数分子下台。
倘若那些女性受害者们不知晓她们“被侵犯 ”的内在原因,女权主义者们的援助运动恐怕只会徒劳无功,没有尽头。
宣称女性解放不需要理论的人,会被封闭在反智主义的牢笼之中。
第二章 女权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
分歧所在
关于劳动的再生产,市场“放心地让工人维持自己和繁殖后代的本能去实现这个条件”——马克思
“将生育委任于本能”这种行为虽被称为“自由放任主义”,但这只是以“自由放任”为名的间接调控而已。马克思看穿了“自由”经济市场的所谓“自由”调控机制的把戏,却没有同样地看待劳动力再生产领域中的“自由放任”。
而女权主义者们和马克思主义的分歧,主要在于性别和生育问题上,也就是由于马克思将家庭看作是“自然的过程”而导致其理论分析没能包含“家庭”这一领域
但与其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是马克思自身的局限,倒不如说这是市场局限的反映。将家庭置于市场之外的不只是马克思主义,更是市场本身。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作为市场理论,与市场一同分享了市场的局限而已。
“市场”和“家庭”:二者的辩证关系
家庭“位于阶级分析之外”并不意味着家庭领域位于阶级统治乃至资本主义压迫制度的“外部”,更不意味着自由。
女性解放,以全体女性回归公共产业领域为首要前提条件。——恩格斯
难题
即便女性进入了劳动市场,但只要她们无法享有自己的劳动力所有权,女性就只会成为劳动力市场的奴隶。
父母的剥削、丈夫拿走所得等
即便女性获得了自己的劳动力所有权,他们在劳动力市场里仍旧是不完全的、二流的劳动力。
男女同工不同酬
问题在于市场及其“外部”(即家庭)二者是相互独立的
父权制资本主义
父权制
家庭并非本能地被放置到“自由放任”之中,它本身就是一种再生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中,人们组成再生产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是通过个人的形式,而是以夫妻、父母、亲子、儿女的形式形成的。这种角色是将规范和权威以性和世代的形式不均等地进行分配的权力关系。
市场与“外部”,即与家庭的关系,便是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对应关系
制度 资本主义 父权制
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 再生产关系
社会领域 公 私
统治形态 阶级统治 性统治
历史形态 市场 资产阶级一夫一妻小家庭
统筹原理 市场原理 俄狄浦斯情结
社会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弗洛伊德理论
资本主义和父权制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互相补充的
“阶级分析并未包含家庭内部的权利不均等的讨论,那是因为其分析对于性和年龄(权力的分配差异)的问题负之不问。”
第三章 家务劳动论争
“家务劳动”的发现
意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对于家务劳动历史性的提问,成功地明确了近代社会中存在的对女性固有的压迫
“家务劳动”的概念使家庭主妇对自己的劳动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提高了自身的女性权利意识。
产生了“剥夺”(deprivation) 感
形成了“女性—被压迫阶级”的“女性阶级”(women class) 意识
市场劳动与非市场劳动之间的界线——“市场”的界线是不断变动的,它是由市场“把某种对象进行某种程度的市场化”后决定的。
“家务劳动被排除在市场之外,是无偿劳动的原因,而并非其结果。”
“只有去追问非市场的、非货币的部分,我们才能看清女性所处的现实。”
以爱之名的劳动
给“爱”和“母性”赋予象征性的价值并将其推向神坛,实际上是长久以来榨取女性劳动的意识形态机制。
“爱”,就是女性为了调动自己的能量,将丈夫的目的当做自己的目的的一种机制。
“母性”是女性为了极力克制自我需求,通过引发自我献身和牺牲精神,将孩子的成长看作自己的幸福的一种机制。
女性只要赋予“爱”无限价值,她们付出的劳动就很容易被“家人的理解”“丈夫的慰劳”等说辞所回报。
所谓女性专有领域的“关怀”“照料”实际上是“以爱之名的劳动”
家庭-女权主义的悖论
在近代社会的形成中,“家庭”领域的形成和女性在此领域握有的主导权(其实都是对女性的隔离)成了家庭女权主义“提高女性的地位”的目标。
“家庭性”的形成,使女性靠着性别隔离找到了脱离男性权力的“庇护所”,反过来说就是创造出了“女性王国”。
将“家庭主妇劳动”与“家务劳动”同义化,就要让家庭主妇的地位失去特权性并将其大众化。
相比妻子的劳动生产性,保姆的育儿劳动成本更低,因而母亲不直接参与育儿工作
家务劳动论争
女权主义不仅是提高女性地位的改良斗争,而且是通过对“为何女性没有解放(是什么阻止了女性解放)”的考察来改变社会和既定思维的斗争。
家务劳动论争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者,硬将女性放入马克思主义的论述范畴,进而试图保护卡尔·马克思学说的神圣性。
在“家务劳动是劳动”的认识之下,家庭这一神圣不可侵犯的“黑匣子”被公之于众,“爱的共同体”的神话被打破,而其中的不平等也昭然若揭。特别是在通过劳动,从五彩纷呈的公共领域之中分离出的私人领域里,“劳动”这一概念的引入标志着私人领域的解体,也意味着在理论角度上马克思主义拓展适用于私人领域。
第四章 父权制的物质基础
父权制的定义
父权制的物质基础指的是男性对女性劳动力的统治。这种统治通过防止女性接触经济中必要的生产资源,或者通过控制女性的性机能来维持。
甚至连“恋爱结婚”的意识形态都是非自由的,无法逃离父权制的陷阱。浪漫爱情(Romantic Love) 也许可以将女儿从“父亲的权力”中解放出来,而另一方面会使其落入“丈夫的权力”的统治。
“恋爱结婚”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形态机器。它是使女性在前近代大家庭向近代核心家庭过渡的历史时期转换中自行选择父权制的一种近代形式。
从父权制的角度来说,资本主义也只是父权制下的一种制度性的变种而已。从劳动中靠性统治获取利益的不仅仅是资本家,男性劳动者们也由此获利。
再生产中女性的劣势地位并不能解释女性在生产中的不利地位,反而是男性集团对女性的组织性排挤和贬低迫使女性不得不忍受她们在再生产中的不利地位。
废除父权制不是通过改变每一个男性的态度、扭转每一个男性的意识而达到的。而是只有通过改变现实的物质基础,即制度与权力结构才能达成。
家庭:性统治的场域
顶着个人隐私这一“神圣”的光环,家庭得以将公共性干涉与监督拒之门外。而正因为如此,也不难想象现代社会中家庭已成为私人暴力的主要场所。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以及对孩子的虐待,都是私人领域确立 (privatization) 的专有产物。
家庭这一私人领域,不仅有权力统治,还存在着赤裸裸的暴力。当“整合”家庭的不是爱而是专制的时候,女权主义者们正因为支出家庭中存在统治和压迫这一事实,才被扣上“瓦解家庭”的罪名。
物质基础
父权制是指当今工业社会中女性从属于男性的体制。而这种体制下的经济基础便是家庭内部生产方式。
家庭是按照性和年龄组合原理而形成的制度。在其中,按照性和年龄把分工和权势进行不均等的分配。
女性-阶级?
女性的受压迫有着其物质基础,那就是作为无偿劳动的家务劳动成果被一家之主的男性所占有,以及随之而来的女性从劳动中自我异化的事实。
由于父权制是从其劳动的性别原理中取得利益的,所以已婚女性形成了共利害的、超越阶级差异的“女性阶级”。女性运动的目的便是通过对这种劳动异化的认识来组成阶级。正如道菲所言,由“女性阶级”而开展的劳动物质基础的变革才是女权主义革命的目的。
“资产阶级的妻子并非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