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温病绪论
下图梳理了温病绪论的知识内容,包括发展阶段、温病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温病的辨证理论、温病常见诊法等方面。
编辑于2022-04-12 09:09:26绪论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战国~晋唐)
《素问》因病脉治思想;预防疫病思想“正气存内,避其毒气”将温病归于伤寒范畴
成长阶段(宋~金元)
朱肱—白虎加人参苍术汤
郭雍—春季的温病有扶邪,也有新感,“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
刘河间—创新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气皆从火化 立新法:治以寒凉为主,法当表里双解 订新方: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表里双解之剂
形成阶段(明清)
吴又可: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瘟疫论》创“戾气”学说 感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受邪部位,邪伏膜原,达原饮 治疗祛邪为第一要义,并创疏利透达之法
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与吴鞠通三焦辩证,标志温病体系的形成。《临症指南医案》
薛生白:《湿热病篇》
吴鞠通《温病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发展阶段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的定义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临床上以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征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历代医家对温病概念的认识
是一种疾病:指仅发生于春季的种伏气温病—春温
指春季的多种外感热病:代表医家郭雍
温病即是温热病:代表医家王孟英
温病就是瘟疫:代表医家吴又可
多种外感疾病的总称:代表医家吴鞠通
温病的特点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病
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起病急,来势凶猛,传变快,变化多
必有发热:
易伤阴液
易内陷生变:多有闭窍,动风,动血之变
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卫气营血传变规律
三焦传变规律
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流行的原因
流行与否与疾病本身有关
与季节气候条件有关。
与社会环境有关
与科学技术水平有关
季节性
暑温只发生在夏季
风温易发在春季和冬季
温病的范围
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畴
包括疾病
春季
风温,春温
包括了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重型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炎,败血证
夏季
暑温
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登革热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
长夏
湿温
包括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某些肠道病毒感染
秋
秋燥
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某些肺部感染
秋末冬初
伏暑
包括流行性出血热,散发性脑炎,钩端螺旋体病
冬
冬温
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温病的命名
以季节命名
子主题
以四时主气命名
两者结合命名
以临床特点命名
伏暑,大头瘟,烂喉痧
根据流行特点命名
瘟疫
温病的分类
根据病证性质
温热类
春温,暑温,秋燥,风温
湿热类
湿温,伏暑
依据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
感邪后立即发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风温,秋燥,湿温
伏邪温病
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主的一类温病
春温,伏暑
温病与伤寒,瘟疫,温毒
伤寒
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包括了伤寒一类外感疾病,中风,伤寒
包括了温热一类的外感疾病如:温病,湿温,热病
狭义伤寒:指感受寒邪而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
病因:感受风寒病邪
传入途径:从皮毛而入
侵害脏腑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病理机制:风寒袭表,遏阻阳气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性质:表寒证
方药:麻黄汤
关系为
温病与狭义伤寒两者截然不同
温病与狭义伤寒同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温病不能包括广义伤寒,也不能包括狭义伤寒
温病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 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第三章 病因与发病
病因
温邪:是指在四时不同的季节条件下产生的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共同特点:
从外侵袭人体,多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致病迅速
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
温热性质显著
不同温邪初起入侵人体的部位有别
风热病邪 多形成于冬春季节
先犯上焦肺卫,多从口鼻入。初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干口渴
易伤肺胃阴津
病情变化迅速(易逆传内陷)
易出疹,动风
暑热病邪 夏至到大暑时期
先入阳明气分
易于损伤津气
易入厥阴,闭窍动风
易于兼夹湿邪
证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
湿热病邪 (立秋到秋分)
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
易于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证见:初起形成邪遏卫气证,恶寒身热不扬,头痛头晕,头沉如裹,四肢倦怠,呕恶不食,胸闷脘痞,苔腻,脉濡缓
燥热病邪 (秋分到小雪)
病位以肺经为主
易致津液干燥
易从火化
证见:燥热袭肺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或咽红咽痛,无汗或少汗,口渴,口干,咽干,眼干,鼻干唇干,干咳等津气干燥之证。
温热病邪(春温)
初起即见里热证
易闭窍,动风,动血
易耗伤肝肾真阴
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定义:实质是指春季的一种温邪,因其不兼有风,暑,湿,燥的病邪特性,而以温热性质显著为特征,故称之为温热病邪。为了与古代医家的论述联系起来,而多称其为“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病之初起即见里热发自气分或营分。病变过程易见斑疹透露,痉厥,神昏等。 多见热郁胆腑证,证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温毒病邪
攻窜流走
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是指六淫之邪蕴蕴不解而形成的既有温热性质又有肿毒特性的一类致病因素。又称为温热毒邪。
除一般温病表现外,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或糜烂等特殊征象。
疬气
其性暴戾,致病力强
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于流行
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病情严重,病势凶险
疬气是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并造成大面积流行的一种致病因素。
温病的发病
发病因素
人体正气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感邪途径
邪从皮毛而入
邪从口鼻而入
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感受时令之邪,感而即发,发病初起呈卫分见证的温病
伏邪温病:伏邪原意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
关于伏邪部位的问题
邪伏肌肤:代表医家,王叔和
邪伏肌骨:代表医家,巢元方
邪伏膜原:代表医家吴又可,薛生白
邪伏少阴:代表医家,柳宝诒
邪伏膜原,少阴:代表医家,俞根初
伏邪说的临床意义
区别温病初起的不同发病类型
说明部位浅深,病情轻重和转化趋势
确立不同的治疗原则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
来源
风热病邪侵入
邪郁卫表,肺气失宣
辛凉解表,疏散风热
方药
咽红咽痛者,银翘散
咳嗽为主者,桑菊饮
燥热病邪侵入
燥邪袭肺
证见咽干唇燥,口干,干咳少痰,眼干,鼻干舌边尖红,脉数
病机:燥热袭肺,肺卫不宣
治疗:辛凉解表
方药:桑杏汤
湿热病邪侵入
邪遏卫气证
证见:恶寒身热不扬,舌苔白腻,脉濡缓,身体酸痛,便溏,呕恶
病机:湿阻卫气,气机不畅
治则:芳香化湿,宣畅气机
方药: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
症候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 或有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辩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同时存在,苔薄白,口微渴
转归
好转
传入气分
逆传营血
气分证
来源
暑热病邪侵入
由卫分发展而来
由营分发展而来
伏邪温病初发于气分
病理
里热蒸迫,热炽津伤
症候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冷饮, 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口大渴,脉洪大
辩证要点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苔黄
治则
到气才可清气
症候类型
肺热炽盛证
证见发热汗出,咳吐黄痰粘稠,咽喉剧痛,咳嗽胸痛气促,苔黄或黄腻,脉滑
病理:肺热炽盛,气机不利
治法:清泻肺热
方药:咳喘鼻煽者,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咳吐黄痰不爽—清热化痰—小陷胸汤 咽喉剧痛者—清热解毒利咽—银翘散加减 咳嗽气促胸痛—清肺热凉血热—银翘白虎汤合泻白散
阳明胃热炽盛
证见:高热,头痛,汗出,口渴饮冷,饮不解渴,面色潮红,手足灼热,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病理:热炽阳明,胃热津伤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
肠道热结证
证见:日晡潮热,舌红苔黄或焦黄起刺,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脉滑数有力或沉石有力
病理:热结肠道,腑气不通
治法:泻下热结
方药:承气汤等类,温病常用调胃承气汤
脾胃湿热证
证见:身热不扬,苔黄腻或黄浊,呕恶,口苦,大便溏而不爽,小便黄褐,胸闷脘痞,嗜睡,脉濡数
病理:湿阻中焦,气机不利
治法:清化湿热,调畅气机
方药:三仁汤或王氏连朴饮
热扰胸膈证
证见:身热,口渴,苔黄,脉数,心烦,懊恼,或胸膈灼热
病理:热扰胸膈,气机不畅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栀子豉汤或凉膈散
热郁少阳证
证见:身热,口苦而渴,苔黄,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满闷不舒,脉弦数
病理:热郁少阳,胆火上炎
治疗:苦寒清热,养阴透邪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转归
痊愈
传入营分
亡阴,亡阳
营分证
来源
由气分传来
由卫分逆传而来
伏邪温病初发于营分
某些温邪直犯心营,如暑热病邪
病理
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症候
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 ,或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辩证要点
身热夜甚,时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痉厥抽搐,神志异常
治则: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邪热由营分转出气分的标志是:患者由神昏转为神清,舌绛转为舌红
症候类型
营热炽盛证
证见:烦躁不安,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身热夜甚,口渴不甚,脉细数
病理:热入营分,营阴不足
治法:清热凉营,滋养营阴
方药:清营汤
热闭心包证
证见:高热神昏,谵语妄言,舌蹇肢厥,舌绛,脉细数
病理:热闭心包,神明被扰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
热闭心包肝风内动证
证见:高热神昏,谵语妄言,痉厥抽搐,舌绛,脉弦数
病理:邪热内闭心包,引动肝风
治法:清心开窍,凉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送服三宝
逆传心包证
证见:高热,突然昏聩,不醒人事,舌蹇肢厥,舌质绛干,或兼见,喘喝欲脱,冷汗大出,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病理:邪多毒大,正气不支,逆传心包,或邪热内闭,正气外脱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内闭外脱—开闭固脱—生脉散/参附汤送服三宝
转归
痊愈
转出气分
传入血分
亡阴,亡阳
血分证
来源
由营分发展而来
由卫分逆传而来
伏邪温病初发于血分
病理
耗血动血,瘀热内阻
症候
身热夜甚,口反不甚渴,躁扰不安或如狂似狂,脉细数
辩证要点
各种出血,舌质深绛(紫中透红),
治则: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症候类型
血热炽盛证
证见:身热夜甚,多窍道多部位出血,口反不甚渴,燥扰不安或如狂似狂,舌质深绛,脉细数
病理:血热炽盛,迫血妄行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
转归
痊愈
亡阴,亡阳
转入慢性期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证—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倦耳聋,筋脉拘急或手足震颤,蠕动或瘛豵,脉虚细或结代
小结
子主题
新感温病的传变形式
顺传
由卫分渐次传入营血分
特点
温邪由卫逐渐向里发展
病程长
邪气盛,正气旺
易治,预后好
逆传
由卫分直接到营血分
特点
温邪由卫分突然陷入营血分
病程短
邪气盛,正气衰
难治
预后差
伏邪温病传变形式
由里出表或里而再里,一般是营血分到气分
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体系的形成
皇帝内经提出上,中,下三焦之名
划分人体部位
认为是六腑之一
伤寒论用三焦来说明生理病理
喻嘉言提出三焦的治疗方法
吴鞠通创立三焦辩证方法
三焦的生理概念
人体阳气运行的通道
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
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
三焦的病理
传入途径
由口鼻而入
病变脏腑
上焦—肺,心包
中焦—脾胃
下焦—肝肾
传变形式
顺传:上—中—下
逆传:肺—心包
三焦辩证方法在临床的应用
上焦
属于温病初期,包括脏腑为心肺
肺
病理
卫气受阻,肺气失宣
邪热壅肺,肺气郁闭
湿热阻肺,肺失清肃
临床特点
咳,痰,喘
症候类型
邪袭肺卫证—咳嗽+寒热,苔白等卫分症候(燥热袭肺者:上证+津气干燥等表现)
邪热壅肺证—咳嗽+身热,苔黄等气分证(痰热阻肺者:上证+痰表现)
湿热阻肺证—湿热或暑湿病邪犯肺,卫气郁阻,肺失肃降所致病理变化 辩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咳嗽,胸闷,苔白腻
心
病理
心神被扰
临床特点
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碍
症候类型
湿蒙心包证—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包络的病理变化 辩证要点:发热汗出不解,神志时清时昧,苔垢腻
邪陷心包证—邪热内陷,包络机窍闭阻心不能主持神明及营血正常周行的病理变化 辩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
治疗原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转归
痊愈
入中焦
恶化
化源欲绝证(肺气大伤生气之源 衰竭的病理变化所反应的症候):
证见:喘促鼻煽,汗出如涌,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水,面色反黑,烦躁欲死
病机:肺受邪乘,生气之源告困,清气难入,浊气难出,脏腑失养,津气失于维系所致
治疗—益气敛津
方用:生脉散
内闭外脱证
内闭:热闭心包
外脱:亡阴,亡阳
中焦
属于温病中期或极期,涉及脏腑为脾,胃,肠
胃
阳明热炽证
辩证要点:四大证+苔黄燥
病机:胃经热盛,热炽津伤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
肠
阳明热结证(热结肠腑)
辩证要点:潮热,腹满便秘,苔焦燥
病理:肠道热结,传导失司
治法:泻下热结
方药:承气汤类
湿热搏结肠腑证
辩证要点:身热,腹痛,便溏不爽,苔黄腻或黄浊
病理:湿热与积滞相结,肠道传导失职
治法:泻湿热,行气机,通腑气
方药:枳实导滞汤
脾
湿热中阻证
辩证要点:身热不扬,脘痞,呕恶,苔腻
病理:湿热困阻,升降失司
治法:清化湿热
方药:王氏连朴饮
治疗原则: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转归
痊愈
入下焦
恶化
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腑实阴竭所致
秽浊塞窍者死—湿热上蒸,阻塞机窍;或湿热流下,闭阻前后二窍所致
下焦
指温邪深入下焦,为温病后期阶段;包括脏腑为肝肾
子主题
肝
虚风内动证
证见:低热不退,手足蠕动或瘛豵,神倦,耳聋,心中憺憺大动,舌干绛而萎,脉虚
病理:肝肾阴亏,虚风内动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熄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肾
肾精耗损
证见: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干咽燥,耳聋欲眠,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病理:肝肾阴伤,真阴欲绝
治法:填补真阴
方药:加减复脉汤
治疗原则: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转归
痊愈
恶化
三焦辩证的临床意义
概括了温病发展过程中三个不同的病理阶段
代表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症候类型
说明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轻重
反应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形式
三焦顺传:自上焦到中焦
三焦逆传:从上焦逆传心包
子主题
第五章温病常见诊法
第一节辨舌验齿
辨舌
辨舌苔
白苔
薄者,多主表,病属卫分,一般见于温病初期,病变尚轻浅 厚者,多主里,病属气分,多见于湿热为患 润者主津伤不甚,,呈浊腻提示湿痰秽浊为患 燥者标志津液已伤
舌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
温病初起,邪袭卫分
风寒表证也可见薄白苔,但质地润泽,舌色正常
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
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处理:辛凉解表,润肺生津
舌苔白厚而粘腻
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
处理:开泄化湿
舌苔白厚而干燥
胃燥气伤,气不化液
处理:先养阴液,后降浊邪
舌苔白腻而舌质红绛
营分邪热为气分湿阻
处理:先泄湿透热
舌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
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象,多见于湿热性质瘟疫
处理:开达膜原,方法达原饮
白碱苔
胃中有宿滞而兼夹秽浊郁伏之征象
处理:急急开泄
白砂苔
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色未及转黄而津已大伤之象
处理:通腑泄热
白霉苔
秽浊之气上泛而胃气衰败之征象
处理:芳香化浊,扶助胃气
黄苔
多由白苔转化而来,邪热已入气分
薄黄苔
邪入气分,津伤不甚;燥者为气分热盛,津液受伤
黄白相兼苔
气分湿郁化热
黄燥苔
气分邪热炽盛,津伤较重
老黄苔
热结肠腑,阳明腑实
黄腻苔
气分湿热内蕴肺炎,嗯
辨舌质
辨舌态
温病舌诊运用
验齿
牙齿润燥
光燥如石
肾阴未竭,温病初起,肺卫郁遏
燥如枯骨
肾阴枯竭,温病后期真阴耗损之证
齿燥色黑
泄热深入下焦,肝肾阴伤,虚风渐动
齿缝流血
齿缝流血,齿龈红赤肿痛
胃火冲击,属实证
齿缝流血,齿龈暗红无肿痛
肾阴耗伤而虚火上炎,属虚证,预后较差
第二节辨斑疹白㾦
辨斑疹
斑与疹的形态区别
斑,点大成片,不碍手,压之不褪色,不脱屑
疹,点小呈琐碎小粒,碍手,压之褪色,脱屑
斑疹的分布
子主题
斑疹的成因
斑为阳明热毒
耳聋,手足发冷,脉伏—发斑征兆
疹为太阴风热
壮热,无汗,起卧不安,脉躁动—发疹征兆
临床意义
斑疹既是邪热深入营血的标志,也提示邪热有外透之机
观察色泽
红轻,紫重,黑危
色泽荣润正气盛,颜色晦暗邪胜正衰
审视形态
斑疹松浮洋溢多为邪热外达的顺证
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为热毒锢结的逆证,预后不良
斑点中心低凹溃烂为瘀热锢结,血脉瘀阻不能外达预后多不良
注意疏密
宜见而不宜见多
斑疹稠密而突然转为稀疏,甚至消失者,多属正气不敌邪,邪气内陷之危象
斑疹治疗
禁忌
初发之际,不可过用寒凉,以免邪热内伏
斑疹不可妄用升提和滋补
辨白㾦
湿温或温热挟湿疾病过程出现在胸背部呈透明的水泡
特点
色白,水晶而莹亮,透明
颗粒细小,高出皮肤有瘙痒感,脱屑
多见于胸背,颈部,腹部
发出前胸闷,发出后舒畅
好发于湿温,伏暑及温热夹湿疾病
第三节辨温病常见症状
发热
含义:温病是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通常口腔温度超过37.3℃,或腋下温度超过37℃,或肛门温度超过37.6℃
发热恶寒
发热恶寒同时存在,一般发热重,恶寒轻
临床意义
一是温病初起,邪袭肺卫,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二是表寒诱发伏邪,身热,甚至壮热,形寒怕冷
三是暑热内炽阳明,津气两伤表现为汗大出,气随汗泄腠理疏松,壮热伴有背微恶寒
寒热往来
发热恶寒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疟状,提示半表半里,不定时发作,出现在温病气分阶段
半表半里多出现在少阳,三焦,膜原
临床意义
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可见口苦,烦渴,胸脘痞闷,舌苔黄腻
湿热郁阻三焦
湿热郁闭膜原
壮热
临床意义
热在阳明
日晡潮热
临床意义
热结肠俯,阳明腑实,湿温病
身热不扬
临床意义
湿温初起,邪在卫气
湿重于热,热为湿遏
身热夜甚
临床意义
邪在营血
身热肢厥
见于胸腹灼热,手足厥冷
临床
多见于营血分
可见于气分邪热极盛或腑实内结,邪热闭郁
夜热早凉
临床
邪留阴分
蓄血证
低热
热势低微,持续不退
临床
肝肾阴伤,内生虚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肺胃阴伤(伴口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
汗出异常
无汗
温病初起,腠理闭塞
热郁上焦,肺气失宣
邪入营血分,阴液亏损汗源匮乏
时有汗出
汗随热势起伏而时有,且为局部汗出,多在体温高时出现,汗出热退,继而复热
见于湿热郁蒸
大汗
气分热炽,蒸腾内外,为热汗
津气外脱,亡阴,为热汗
气脱亡阳,为冷汗
战汗
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继而全身战栗,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温邪逗留气分日久
口渴
机理
热盛伤津
津液输布失常
口渴欲饮
病机:热盛津伤
临床意义
邪在卫分,气分热盛,肠热下利,恢复期肺胃阴伤
口大渴喜冷饮—阳明气分证
口虽渴而欲饮热水—湿温,湿浊痰饮中阻,津不上承
口渴欲冷饮,兼见舌苔黄燥—湿温,湿已化燥,热重于湿
口渴不欲饮(包含口渴欲 漱水不欲咽)
病机:湿邪困中,津不上布
临床:湿温初起,温病兼痰饮
病机:热灼营分,营阴蒸腾
营分证
病机:瘀热内结
热灼营血
口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温病夹痰饮
口干而不甚渴饮—邪热入营分,营阴受灼而上蒸
口苦而渴
病机:胆火内炽,津液受伤
邪犯少阳
神志异常
病机
热入心包上扰心神
痰湿蒙窍
瘀热内闭心窍
正气虚衰,心神失养
类型
烦躁不安:心中烦热,坐卧不安,但神志尚清
机理:热扰心神
意义:热在气分 热在营血分 温病后期,肾阴已亏,心火炽盛
神昏谵语
神昏:神志不清,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无与伦比,或胡言乱语
机理:营热扰心 血热扰心 邪热挟痰内闭心包 热结肠腑,胃热扰心 小儿肺经郁热,热迫心包
意义:热扰心包,或热闭心包之征象
昏聩不语 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 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
机理:热闭心包兼阳气外脱或邪热挟痰闭阻心包
意义:痰热郁闭心包
神志昏蒙 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 似醒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机理:湿热酿痰蒙闭心包
意义: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神志如狂
机理:瘀热扰心
意义:下焦蓄血证
神情呆顿
机理:湿热之邪,上蒙清窍 余热与痰瘀互结阻遏心窍
痉
实风内动
阳明热盛引动肝风
肺热引动肝风
心营热盛引动肝风
虚风内动
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肾阴亏虚
厥脱
热厥
热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顺接
寒厥
四肢不温,通体清冷
阴竭
阳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