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休克
下图汇总了病理生理学中休克的知识内容,包含绪论、病因与分类、发生机制、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几种休克常见特点等。
一篇关于护理学导论系列之护理程序的思维导图,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
关于代谢性酸中毒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对机体的影响、机体的代偿调节。
护理学导论系列第八章护理理论,包括:奥瑞姆的自护缺陷理论、罗伊的适应模式、纽曼的系统模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休克
绪论
概念
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脏器灌流的不足和细胞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概述
全身→系统→微循环→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
有效循环血量
单位时间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但不包括贮藏肝,脾,和淋巴血窦中或停滞在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子主题
依赖于
充足的血量
有效的心排出量
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
病因与分类
病因
失血和失液
失血
大量失血→失血性休克
创伤失血,胃溃疡失血,食管静脉出血,宫外孕,DIC
常见失血量:800-1000ml
60kg*(7%-8%)*20%=840
总血量=体重×(7%-8%)
失血速度
15-20min
20%-30%休克
失液
剧烈呕吐或腹泻,肠梗阻,糖尿病多尿等
烧伤
严重的大面积烧伤血浆的大量渗出而丢失,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流不足
也属于失液性休克
创伤
剧烈的疼痛,大量失血和失液,组织坏死可引起
感染
革兰阴性菌最常见
机制
毒素刺激炎症因子释放-SIRS
炎症因子增强Cap壁通透性
扩血管物质
过敏
Ⅰ型变态反应
心脏功能障碍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神经源性刺激
分类
失血性和失液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败血症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始动环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起始环节:血容量降低
典型临床表现:三低一高
中心静脉压,心排出量,动脉血压降低
外周阻力增高
血管源性休克:由于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造成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使组织灌流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起始环节:血管床容量增加
心源性休克:由于急性心泵功能障碍或严重的心律紊乱而导致的休克。 起始环节:心输出量急剧减少
发生机制
微循环机制
微循环缺血期
微循环变化特点
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
缺血性缺氧期
特点
微循环收缩缺血痉挛
毛细血管网关闭
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微循环变化机制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
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
α受体效应
β受体效应
其他缩血管体液因子释放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升压素
血栓素A2
内皮素
白三烯类物质
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
“自身输血” 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
组织液返流入血 起“自身输液”作用,“第二道防线”
钠水重吸收增加,RAS的激活,醛固酮ADH分泌增多,肾对钠水重吸收增加,使有效循环血量增加。
血液重分布 保证心脑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
心输出量增加及外周阻力增高
临床表现
脸色苍白,四肢冰冷
皮肤血管,收缩缺血
出冷汗
汗腺分泌↑
脉搏细速,血压正常,脉压减少
心率↑心收缩力↑外周阻力↑
尿量↓
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烦燥不安,神志清楚
血液重分布 CNS兴奋
微循环淤血期
可逆性休克失代偿期 休克进展期
微循环扩张,淤血
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
PLT聚集,WBS嵌塞
灌大于流,灌而少流
酸中毒:使ra↓
扩血管物质增多:组胺增多,腺苷增多
内毒素作用
LPS
血液流变学改变
失代偿和恶性循环的产生
因微血管反应性下降,血液大量淤滞在微循环内,导致整个循环系统功能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回心血量急剧减少
自身输液停止
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
血压和脉压进行性下降,血压明显下降,脉搏细速,静脉萎陷
大脑血液灌流减少,中枢神经障碍,神志淡漠,甚至昏迷
肾血流量严重不足,少尿无尿
微循环淤血,发绀或者出现花斑
微循环衰竭期
广泛形成微血栓。
麻痹性扩张
微血栓形成,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状态
组织细胞无血供
DIC形成
由于血液进一步浓缩,血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血细胞聚集,血液粘度增高,加上血流速度显著变慢,酸中毒越来越严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此时微循环内微血管扩张,有大量微血栓阻塞,微循环血流停止,不灌不流,组织得不到营养供应,微血管平滑肌麻痹,对任何血管活性药物失去反应。所以称微循环衰竭期。
微血管麻痹性扩张
(1)DIC时微血管阻塞了微循环通路,使回心血量锐减 (2)凝血与纤溶过程中的产物,纤维蛋白肽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某些补体成分,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加重了微血管舒缩功能紊乱。 (3)DIC时出血。导致血量进一步减少,加重了循 环障碍。 (4)器官栓塞、梗死,加重了器官急性功能衰竭。
循环衰竭
顽固性低血压,脉搏细弱频速,浅表静脉塌陷
并发DIC
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细胞分子机制
细胞代谢障碍
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 能量不足,钠泵失灵 局部酸中毒
细胞的损伤与凋亡
细胞的损伤
细胞膜的变化
休克时细胞最早发生损伤的部位
线粒体的变化
溶酶体的变化
细胞的凋亡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因学防治
发病学防治
改善微循环
扩充血容量
纠正酸中毒
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细胞保护
器官支持疗法
营养与代谢支持
几种休克常见特点
失血性休克
脓毒性休克
高动力型休克
低动力型休克
过敏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机体代谢与功能代谢
物质代谢紊乱
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
高钾血症
器官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