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王阳明外篇心学的作用-思维导图
王阳明外篇心学的作用思维导图:包含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只俯首于自己的心,去心中贼之私欲等等
王阳明家训,首先是《示宪儿》,家训内容主要是: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 能容人;凡做人,在心地。
阴阳心学四句教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是阳明在其行教过程中提出来的心学智慧之一,乃阳明一生思想精髓的总结。
王阳明心学思维导图:包含心学前夜,心学诞学,心学学习四步走,划清界限,心学第一阶段,不动心,王阳明心学教约,心学第二阶段,知行合一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心学的作用
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
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
圣人也不过是既有智慧又有无懈可击道德的凡人
只要你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圣人了。
良知可致圣贤,无所不能。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才有权力控制和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要求人们要蔑视权威、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
把圣人经典代入自己身上实行,自得于心
自得于心必然会蔑视权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建立在良知的基础上,不是让你为所欲为)
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
不要迷信权威
不要人云亦云
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逆来顺受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为什么少?
生死、良知孰轻孰重?
良知更重:杀身成仁的人少
生死更重:求生害仁的人多
天地万物一体,为别人抗争不公,也是为自己抗争不公
去心中贼之私情
七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
良知认为对的就是天理,天理有个中和处,一旦过了就是私心,就不符合天理。
不用驱逐七情,而是掌握一个度,不‘过’也不‘不及‘,就是符合天理。
哀伤忧愁时心理的病痛,只要不影响你身体健康,那就掌握了度,要“不执”
愤怒的原因往往是因为被人挑战了我们外在的一些东西,诸如身份、地位、名利、面子。每个人在面对除良知外的一切外物时,就是个旁观者。
对待恐惧,在良知的指引下去争取你应得的东西,才有选择是否恐惧的自由。自己的一切都是心安理得获得的,就不会恐惧。
去心中贼之私欲
私欲:六种(色、声、香、味、触、法)就是良知认为是错的欲望,私欲也可分为两类:
名利之欲
好名利,是表现欲极端
表现欲强必然是自以为是的人导致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被妄自尊大蒙蔽
为名背后,还是为了利
“好名”还有一个表现抱怨指责别人,不自省
管住自己不去指责别人的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治疗好名利的方法:务实
单独对利的欲望:用良知去发家致富得到的利就是符合天理
生存之欲
谁能真的看淡生死,谁就真的成为了圣人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闲思杂虑一直都在,是不可能祛除的,只能让它归入正轨。
思虑是人固有的,如果不是为了戒慎恐惧,而是色、利、名,那就是私欲
闲思杂虑诞生于私欲,也算私欲
要根除闲思杂虑,就要私欲克掉
心的本体,是你真实的自我(真我),它是人肉体的主宰。为“真我”不受非礼丝毫伤害,就能克己、祛除私欲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而是欲望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内,而不能让它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于常规
明白了良知是主宰,才不会拘泥固执,别被传统和常规束缚。
只要是良知认为“适宜”的事,大胆去做,勇敢地去打破常规。
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要遵循的规则
“致中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我心中良知所知道的准则。
常规不在外,就在你内心中。
该追求什么
应该去追求良知的光明
人最应该追求的是天理,而不是逐物。
天理在我心,还是追求良知的光明。
只要良知光明,我们就拥有了智慧和道德,又有何求不得呢?
什么是逐物?
良知才是主体,其余都是外物
良知是统领五官感官所感知的,可以去感受但不要动心
如何对付恶
对付恶人
恶人定义:凡是那些我们良知不肯承认的人
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并且修正,就能让对方也改邪归正,符合自己良知的要求
不要试图改变他的恶性,主张进取,用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智慧暗示恶人
对付恶行(诽谤是最流行也是最让人无法忍受)
对付毁谤,要自信。不受外物摆布
要做到自信,就要时刻光明你的良知,让良知拥有道德和智慧。
不要操心
人生多变,不必为下一步变化操心,光明良知,事上炼很关键、磨练心志、磨砺心境
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天下任何事物本无善无恶,这种观点能让你获得幸福
心学说的“无善无恶”是“不要刻意为善,更不刻意除恶。”
想要获得幸福,只要顺应万物发展规律,不和外物对立即可。
做到不以自己的私意来衡量外物时,我们就不会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支配,我们就可以支配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安放,达到幸福的境界。
不要与事物对立,不要被外界控制,只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圣人之说
圣人只看成色:心纯是天理与否,不夹杂丝毫人欲
圣人才力有大小,却不用比较
后人只知在分量上赶超别人,而不追求成色上的纯度,最后离圣人境界越行越远
平常人只要肯学,使自己的良知光明,同样可以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