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辩证唯物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法,唯物论,这章内容主要是关于物质的相关问题,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区部分和统一的基础,意识的相关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编辑于2022-04-18 16:04:39辩证唯物法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物质和仪式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典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
是第一个把历史看作物质来看待的,即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的两大历史贡献:①历史唯物主义 ②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意识第一性
1、主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本我的意识
2、客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有同一性(即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唯物+唯心
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即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
不彻底的唯心
哲学回答了“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辩证法:世界是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矛盾的
形而上学:世界是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无矛盾的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的相关问题
物质范畴
恩格斯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从具体的物质抽象出来的
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同时也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定义方式: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运动和静止
物质和运动
运动的概念:是标志一切实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关系:
不可分割
公式:我是你的我,你是我的你。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静止的概念: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关系:
对立统一
公式: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相互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性的、变动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性的、稳定的。
相互联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诡辩论
时空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概念: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关系:
不可分割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
时空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形式
特点:
1、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绝对性
绝对存在
3、相对性
物质运动的速度突破极限时,时空会发生变化
4、有限性
具体的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
5、无限性
所有的事物的时空是无限的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时候生活的本质,要把握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为什么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都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
区别:
自然规律:盲目地、自发地、无意识地起作用
社会规律:自觉地、有意识地起作用、主客观相互制约
意识的相关问题
意识的来源
意识的概念: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来源: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持有的积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即相区别,又相联系
区别:
1、物质是本原,意识的派生
2、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3、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联系:
1、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2、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只尊重规律,不发挥能动,能做到,但没有用; 只发挥能动,不尊重规律,做不到,但很有用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的前提和条件:
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
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凭①,能批判“二元论”; 凭①+②,能批判“唯心主义” 凭①+②+③,能批判“旧唯物主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人类社会存在于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