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肠杆菌科
医学微生物学第九章肠杆菌科,知识内容有埃希菌数、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其他菌属等,收藏下图了解吧!
这是一篇关于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的思维导图, 本章概括了影响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性质和大小的各种因素。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思维导图,帮你理清思路的同时标注重难点;让你事半功倍,学习更高效!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P12的思维导图,帮你理清思路的同时标注重难点;让你事半功倍,学习更高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九章 肠杆菌科 101
第一节 埃希菌属 102
1、大肠埃希氏菌(E.coli)是人类和动物肠 道中的正常菌群,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 并终生伴随。 2、免疫力下降或移位定居—条件致病菌 3、某些血清型具有致病性 4、在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重要的检测指标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G-杆菌,多数有周身鞭毛和菌毛,无芽孢。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普通培养基和分离、鉴别培养基上各有特点
生化反应活泼: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 IMViC试验为+ + - - I — 靛基质试验(吲哚实验) M — 甲基红试验 Vi — VP反应 C —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抗原构造:O、K和H三种抗原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黏附素
定植因子抗原Ⅰ、Ⅱ、Ⅲ 和集聚粘附菌毛Ⅰ、Ⅲ 、束形成菌毛、紧密粘附素P菌毛等。
2.外毒素
志贺毒素Ⅰ和Ⅱ;耐热肠毒素a,b;不耐热肠毒 素及溶血毒素Ⅰ和Ⅱ;溶血毒素A;
(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
(1)败血症
(2)新生儿脑膜炎
(3)泌尿道感染
2.胃肠炎
(1)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
(2)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3)肠致热性大肠埃希菌(EPEC)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5)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临床标本的检查
1.标本
肠外感染采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等; 胃肠炎则取粪便。
2.分离培养与鉴定
(1)肠道外感染
除血液标本外,均需作涂片染色检查。分离培养时血液接种肉汤增菌,待生长后再移种血琼脂平板。体液标本的离心沉淀物和其他标本直接划线分离于血琼脂平板,35 ~37 ℃ 孵育18 ~24 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初步鉴定根据IMViC( + + - -) 试验, 最后鉴定根据系列生化反应。
(2)肠道内感染
将粪便标本接种于鉴别培养基,挑选可疑菌落并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后,再分别用ELISA 、核酸杂交、PCR 等方法检测不同类型致胃肠炎大肠埃希菌的肠毒素、毒力因子和血清型等特征。
(二)卫生细菌学检查
寄居于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不断随粪便排出体外,可污染周围环境、水源、饮料及食品。样品中检出大肠埃希菌愈多,表示被粪便污染愈严重,也间接表明可能有肠道致病菌污染。因此,卫生细菌学以“大肠菌群数" 作为饮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之一 大肠菌群系指在37 ℃ 24 小时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肠道杆菌,包括埃希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及肠杆菌属等。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规定, 在100ml 饮用水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志贺菌属 106
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俗称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um )。此外, 灵长类动物(primate ) 也是其天然宿主。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全世界年病例数超过2 亿例,其中500 万例需住院治疗,年死亡病例达65 万例。
G-,三无(无芽孢,无鞭毛,无荚膜),有菌毛
营养要求不高。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除宋内志贺菌)。
低于其他肠道杆菌,对酸敏感,但是很容易发生变异(菌落、耐药性、营养缺陷性)
1.侵袭力
2.内毒素
3.外毒素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粪—口传播 感染灶局限于结肠粘膜层,一般不入血 病后免疫期短,也不巩固
急性细菌性痢疾 • 急性典型: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里 急后重 • 急性非典型:易误诊,导致带菌和慢性 急性中毒性痢疾:小儿 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迁移两个月以上
(三)免疫性
(一)标本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毒力试验
(四)快速诊断法
疫苗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09
(一)形态与染色
G -杆菌,2-4µm、0.6-1.0µm 周身鞭毛(除鸡沙门菌和雏 鸭沙门菌外),有菌毛。
(二)基因组特征
(三)生化反应与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不高 不分解乳糖
(四)抗原构造
表面抗原主要是Vi抗原,Vi抗体有助于检出带菌者。
1.肠热症(沙门菌是胞内寄生菌) 特征:二次菌血症,一次超敏反应 一星期查血,二星期查粪便,三星期查尿液,四星期查骨髓。
2.胃肠炎(2~3天可自愈)
3.败血症
牢固免疫
(二)分离培养和鉴定
(三)血清学诊断
(四)伤寒带菌者的检出
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分离出病原菌。分离标本来自可疑带菌者的粪便、胆汁或尿液,但通常分离检出率不高。因此,一般先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可疑者Vi抗体进行筛选, 若效价1:10时,再反复取粪便等进行分离培养,以确定是否为伤寒带菌者。
第四节 克雷伯菌属 114
第五节 其他菌属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