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药理学基础-1
药理学基础整理,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心律失常就是心律或者由于节律出现问题,比如心跳过快、心律不整齐或者心动过缓,这些都叫心律失常。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药学
一、绪论
性质与任务
实验方法
实验药理学方法
实验治疗学方法:病理模型
临床药理学方法
发展史
中国第一部著作:《神农本草》,记录365种药
中国第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
明:《本草纲目》
新药
概念
临床研究:分四期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一、药物分子跨膜运输
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
滤过-水溶性扩散
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
大多数药物运转方式
载体转运
主动
易化
膜动转运
胞饮、胞吞
影响药物通过细胞膜的因素
药物解离度、酸碱度
药物浓度差,细胞膜通透性、面积、厚度
血流量
细胞膜运载蛋白的量和功能
二、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一)吸收
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
首过消除—加大剂量
注射
静注、肌注、皮下注射、动脉注射
呼吸道吸入
局部用药
舌下
硝酸甘油
(二)分布
吸收后随血液到机体各个器官与组织
影响或分布
随血液流入器官
血浆蛋白结合
与组织细胞结合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离子障
酸性药物在碱性尿中,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体内屏障
血脑
胎盘
血眼
(三)代谢
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改变
1、意义
肝是主要代谢器官;外,胃肠道、肺、皮肤、肾
2、代谢的相(生化)
Ⅰ相: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结合
3、代谢酶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
含黄素单加氧酶系
环氧化物水解酶系
结合酶系
脱氢酶系
4、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遗传因素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
肝血流的改变
环境、昼夜节律、生理病理
(四)排泄
肾
肾小球过滤,肾小管分泌、重吸收
消化道排泄
其他:汗液、唾液、泪液、乳汁
四、药物消除动力学
药-时曲线
消除动力学的分类
一级消除动力学
恒比消除
时量曲线:曲
零级消除动力学
恒量消除
时量曲线:直
对数时量曲线则反
混合消除动力学
五、药动学重要参数
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
曲线下面积AUC
药物时-量曲线下的面积,AUC大小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成正比,反应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F
经血管外途径给药,肝脏首过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A占给药量D的百分率F,F=A(体内药物总量)/D(用药剂量)×100%
判定两种药剂是否具有生物等效性的依据
绝对生物利用度
F=AUC(血管外给药)/AUC(静脉给药)×100%
静脉注射时生物利用度为100%
表观分布容积
按血浆药物浓度C来计算进入体内药物总量A应占有的血浆容积,其计算式为Vd=A(体内药物总量)/C,Vd值大说明药物分布广泛
消除速率常数
Ke基本恒定
半衰期
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确定给药时间;估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所需时间;估计停药后药物体内消除所需时间;按半衰期时间的长短对药物分类;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程度。
一级、零级动力学的半衰期
清除率
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内含药物被清除
六、药物剂量的设计与优化
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靶浓度
使稳态血浆浓度处于最小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之间
维持剂量
负荷剂量
是指首次剂量加大,然后给予维持剂量,使稳态血浆浓度提前达到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因),药理效应(果)
治疗效果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
副反应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与选择性低有关
毒性反应
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反跳反应)
变态反应
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过敏反应)
特点: 1.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物拮抗药无效 2.反应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无关
特异质反应
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
特点: 1、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2、反应性质与药理作用有关,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有效 3、原因:与遗传有关
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量效曲线
最大效应(效能) 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此时巳达最大有效量,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效能常用药物作用指标的最大数值来表示
最小有效剂量:阈剂量或阈浓度
效价强度(效价) 指药物作用强弱的程度,常用产生一定效应(通常以50%阳性反应为指标)所需的药物剂量的大小或一定药物剂量产生的效应强弱来表示,所需剂量越小或强度越高说明药物强度高。强度与效价意义相同,可通用
半数有效量ED50 引起50%的实验动物发生阳性反映的药物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 引起50%的实验动物发生阴性反映的药物剂量
治疗指数 药物LD50/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安全性,指数大安全性大——并不是一定正确 如果某药的ED和LD两条曲线的首尾有重叠,则用1%或5%致死量(LD1或LD5)和99%或95%有效量(ED99或ED95)之间的距离来衡量
药物与受体
受体的特性
灵敏性、特异性、可逆性、饱和性、多样性
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
占领学说:受体只有与药物结合才能被激活并产生效应,而效应的强度与被占领的受体数目成正比,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出现最大效应
亲和力:KD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为引起最大效应的一半时(受体被50%占领)所需要的药物剂量
内在活性:α表示,通常0≦α≦1,决定药物与受体结合时产生效应大小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激动药
完全激动α=1
部分激动0<α<1
拮抗药α=0
占领受体,不发生效应,故没有内在活性
受体的调节
脱敏
长期使用一种激动剂后,组织或细胞对该激动剂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
激动药特异性脱敏
只对一种类型的受体激动药敏感性降低——与磷酸化与受体内移有关
激动哟非特异性脱敏
对其他受体激动药敏感性也降低——受影响的受体有共同的反馈调节机制,或调节了信号传导通路上的共同通路
增敏
反跳反应
若脱敏或增敏只涉及受体米的变化则称之为受体下调或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