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7.组胚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知识整理,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肾产生尿液,其余为排尿器官。
编辑于2022-04-23 11:57:20"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泌尿系统
肾
概述
Ø肾是形似蚕豆的实质性器官。 Ø被膜与间质∶肾表面有致密结缔组织被膜包裹,实质间存在少量结缔组织。 Ø实质∶由肾单位和集合管系组成。分皮质和髓质。 Ø皮质∶包括皮质迷路、髓放线和肾柱。 Ø髓质∶由深层10多个肾锥体构成。
肾单位
Ø肾单位由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浅表肾单位∶肾小体位于皮质浅部,体积较小,占肾单位总数的85%,形成尿液。 ·髓旁肾单位∶肾小体位于皮质深部,体积较大,占肾单位总数的15%,浓缩尿液。
肾小体
Ø肾小体∶包括血管球和肾小囊。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一端(尿极)与肾小管相连。 Ø肾小管∶分三段,即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 Ø近端小管与肾小体相连,近曲小管蟠曲肾小体附近,随后的直部直行于髓放线和髓质。细段由近端小管直部在髓放线内管径骤然变细而成。 Ø远端小管∶细段变粗为远端小管直部在髓放线上行,并在肾小体附近再次蟠曲为其曲部。 Ø髓襻∶近端小管直部、细段、远端小管直部形成的U形襻状结构。
肾小球
Ø为肾小囊中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襻。 Ø一条入球微动脉在血管极处伸人肾小囊并多级分支蟠曲形成毛细血管襻。 Ø毛细血管襻继而汇成一条出球微动脉,在血管极处出肾小囊。 Ø毛细血管襻两端均为微动脉,故血管球内压较高,利于液体滤过。 Ø血管球毛细血管是有孔毛细血管。 Ø内皮腔面覆有富含带负电荷唾液酸的糖蛋白,该糖蛋白对血液中大分子蛋白质有选择性通透作用。 Ø内皮外大都有血管球基膜,毛细血管相邻处则无基膜而有血管系膜支持。
血管球基膜
基膜较厚,为均质状薄膜,分三层。基膜的多层网架状分子筛结构孔径为4~8nm。基膜主要成分为Ⅳ型胶原蛋白、蛋白多糖和层黏连蛋白。
血管系膜
·位于血管球毛细血管间,与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毗邻。系膜成分包括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 ·血管系膜细胞∶由平滑肌细胞分化而来。 ·系膜细胞能合成基膜与系膜基质;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如肾素和酶等。吞噬和降解基膜上的沉淀物,维持基膜通透;细胞收缩可调节毛细血管管径。
·系膜基质:为填充于系膜细胞之间的均质状结构,富含Ⅳ型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 ·对血管球毛细血管起支持作用,并可选择性通透大分子物质。系膜内有少量巨噬细胞,吞噬经内皮转运至基质的大分子蛋白质。
肾小囊
Ø肾小囊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双层囊。 Ø包在血管球外,两层间为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Ø外层上皮在尿极与肾小管上皮相连续,在血管极返折为肾小囊内(脏)层而裹于血管球外。 ·肾小囊外(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 ·肾小囊内(脏)层∶紧贴于血管球基膜外,细胞有多级突起,称足细胞。
足细胞
·形态特殊,体积大,胞体突向肾小囊腔。胞体伸出几个大的初级突起,并再分成多个指状次级突起。 ·邻近初级突起的次级突起嵌成栅栏状,贴于毛细血管,突起间宽约25nm的裂隙称裂孔。孔上覆有4~6nm的裂孔膜。次级突起内有微丝,收缩可调节裂孔宽度。 ·足细胞表面覆有富含带负电荷唾液酸的糖蛋白,对血液中蛋白质也有选择性通透作用。
血管基膜
·肾小囊内滤液除不含血细胞及大分子物质外,与血浆成分相似,称原尿。 ·滤液从毛细血管进入肾小囊腔要经过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这三层结构称滤过屏障或滤过膜。
肾小管
Ø肾小管为单层上皮围成的管道结构,外有基膜和少量网状纤维围绕。 Ø包括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 Ø肾小管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起重吸收 、分泌和排泄等作用。
结构
近端小管
近端小管最长最粗,管径 50~60μm,分曲部和直部。
近曲小管
光镜: ·管径粗、管腔小。上皮细胞大,呈立方形或锥形,胞质强嗜酸性,核近基底。细胞侧面界限不清。细胞表面有刷状缘,基部有纵纹。 电镜∶ ·细胞游离面为密集而整齐的微绒毛,细胞衣含碱性磷酸酶和 ATP 酶。 ·细胞顶部胞质内含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小泡,小管和溶酶体。细胞侧面有侧突,相邻细胞侧突指状嵌合。 ·细胞基部有质膜内褶,其间有纵行的杆状线粒体,质膜上有丰富的Na+、K+-ATP 酶。
近直小管
·近端小管直部直行于髓放线或锥体内,细胞比曲部细胞矮,微绒毛、侧突和质膜内褶少。 ·近端小管功能∶ ①近端小管能重吸收全部葡萄糖、氨基酸、小分子蛋白质、85%的水和 Na+。 ②分泌 H+、NH3、肌酐和马尿酸等,转运和排泄血液中的外来物质。
细段
·细段是连接近端小管与远端小管的部分。位置∶位于髓放线和肾锥体内,管径最细,直径 10~15μm。 ·结构∶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含核部分突向管腔,胞质着色浅,无刷状缘。微绒毛、质膜内褶少。 ·功能∶通透水和离子。
远端小管
Ø远端小管管径较细,管腔大而规则,分曲部和直部。直部连于细段,经锥体和髓放线上行至皮质,并再次蟠曲于肾小体附近成曲部。 Ø远端小管功能:直部主动重吸收 NaCa。曲部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重吸收水、Na+,排出 K+、H+、NH3等。 Ø调节:醛固酮能促进曲部重吸收 Na+,排出 K+;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曲部重吸收水,浓缩尿。
远直小管
·管壁上皮呈立方形,胞质弱嗜酸性,着色较浅,核位于近腔面。 ·细胞侧面界限较清,细胞游离面无刷状缘,基部纵纹明显。 ·细胞表面微绒毛短而少,基部质膜内褶发达,长内褶可达细胞顶部,褶间有纵行的线粒体。 ·基部质膜上有丰富的 Na+、K+-ATP 酶。表面和侧面质膜上有T-H蛋白。
远曲小管
超微结构与直部相似,但质膜内褶和线粒体不发达。
集合管
Ø组成:由弓形集合管、皮质集合管和髓质集合管三段组成。 Ø结构特点:集合管管径由细变粗,管壁上皮由单层立方渐成单层柱状。细胞胞质着色淡而明亮,细胞界限清楚,细胞核圆居中、染色深。细胞器、表面微绒毛、侧突及质膜内褶均少。少数细胞胞质内含有碳酸酐酶。 Ø功能:重吸收水和 Na+,分泌 H+、K+,进一步浓缩尿。 Ø调节:受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调节。
球旁复合体/肾小球旁器
概述
球旁复合体又称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呈三角形。
组成
球旁细胞
·来源∶入球微动脉中膜平滑肌衍化为上皮样细胞。 ·光镜∶细胞较大,呈立方形,核大而圆。胞质弱嗜碱性,内含丰富分泌颗粒,颗粒PAS反应呈阳性。 ·电镜: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发达,胞质内分泌颗粒大小不等。 ·功能:合成肾素,并分泌释放入血,肾素具水解血管紧张素原为血管紧张素工的作用。
致密斑
·来源∶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的管壁上皮细胞增高变窄形成的椭圆斑结构。 ·结构特点:细胞为窄高柱状,胞质着色浅,核椭圆形近腔面,排列紧密。致密斑基膜不完整,细胞基部有细小突起与邻近细胞突起相嵌。 ·功能∶为离子感受器,感受远端小管钠离子浓度的变化。将接收的低钠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促进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球外系膜细胞
又称极垫细胞。
·位置∶位于血管极三角区内的一群细胞。 ·结构特点:细胞结构与球内系膜细胞相似,并与球内系膜细胞相延续。球外系膜细胞与球旁细胞、球内系膜细胞间有缝隙连接。 ·功能∶可能起信息传递作用。
肾间质
Ø肾间质为肾单位与集合小管系间的少量的结缔组织,内含特殊的间质细胞。 Ø间质细胞结构特点:细胞呈星形,有突起,细胞器较多,目含嗜俄颗粒。 Ø功能∶能分泌髓脂1等。近曲小管周围间质的内皮细胞功能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糖蛋白,能刺激骨髓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与成熟。
肾的血液循环
特点
·肾动脉起于腹主动脉,血流大。 ·肾小体血管球两端均为微动脉,球内压力大。 ·肾内血管出现两级毛细血管网。 ·直小血管与髓禅伴行,利于重吸收和尿浓缩。 ·肾内皮质血流量大,流速快,髓质血流量小,流速慢。
路径
肾动脉—肾门—叶间动脉
肾柱→皮与髓交界处
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
皮质迷路→被膜下
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叶间静脉
与相应动脉伴行
肾静脉
入球微动脉→血管球
肾小体
出球微动脉
浅表肾单位
出球微动脉→球后毛细血管网
肾小管周围
髓旁肾单位
出球微动脉→球后毛细血管网
直小动脉
入髓质
直小静脉
输尿管
概念
排尿器官
结构
黏膜
变移上皮(固有结缔组织)
4-5层
肌层
·上2/3段:内纵、外环两层。 ·下1/3段:内纵、中环和外纵三层。
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
形态
管腔呈星形
膀胱
结构
黏膜
变移上皮
许多皱襞
膀胱三角处无皱襞,为间皮
盖细胞
·游离面有内褶和囊泡。 ·近游离面胞质浓密,防止膀胱内尿液侵蚀。 ·紧密连接发达,防止高度浓缩的尿液中各种离子进入组织,以及组织内的水进入尿液。
固有层
弹性纤维丰富
肌层
厚,分界不清
内纵、中环,外纵三层。
括约肌
中层环行肌在尿道内口处增厚。
外膜
膀胱顶部为浆膜,多为疏松结缔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