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知识整理,包括:知觉概述、知觉的特征、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知觉的信息、加工错觉。
编辑于2022-04-23 17:21:07第四章 知觉
知觉概述
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人头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有觉察,分辨和确认的作用。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它们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知。
区别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整体,但知觉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已经将各种感觉信息整合成一种结构,并融合了人们的经验,同样一个事物对不同人来讲,感觉是一样的,知觉是不同的(掺杂了知识和经验)。
知觉的组织原则(8)
1.封闭性: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2.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3.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4.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5.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6.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图形
7.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事物,容易组成图形
8.共同命运: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知觉为一个图形。
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定义
知觉的选择性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举例
双歧图形(人脸和杯子)
影响因素
客观
对象和背景间的差异,对象的活动性,对象特征
主观
有无明确目的或态度,定势,兴趣等。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的现象。
知觉的整体性
定义
知觉整体性指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举例
部分对整体的依赖关系,尽管点没有用线段连接起来,但仍能看到三角形和长方形。
影响因素
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个体的知识经验
作用
大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对整体的知觉抑制了对个别部分或细节的知觉
知觉的理解性
定义
知觉理解性指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已知线索,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并进行检验,最后对知觉的对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使它具有意义的特性。
举例
隐匿图形
不完整图形
不可能图形
影响因素
个体以往经验
词语的作用
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以及定势等
作用
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知觉的恒常性
定义
当物理刺激变化而知觉保持稳定的现象
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距离大,它在视网膜上成像较小;距离小,它在视网膜上成像较大。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对象大小的变化,并不和视网膜映像大小的变化相吻合。视网膜成像按几何投影的规律变化随对象的距离按比例增大或缩小,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恒常性。例如,白墙在阳光和月色下看,都是白色的;而煤块在阳光和月色下,看上去都是黑的。
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例如,不太饱和的黄色照射蓝色,看到的不是灰色,而是饱和度较小的蓝色。
方向恒常性
影响因素
视觉线索
知识经验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
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形状的特征分析
对物体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须意识的努力
形状识别
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形状是什么,叫作形状(或模式)识别。这是比特征分析更高的一个阶段。形状识别要求人们对复合特征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有序列搜索的特点。
大小知觉
脑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反应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埃默特定律)
a=A/D
a指视像的大小,A指物体的大小,D指对象和眼睛的距离。 视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影响因素
物体熟悉性
当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视网膜成像的大小随之改变,但熟悉度的大小使人们能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
临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当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一个物体在大的物体包围中显得小,在小的物体包围中显得大。
体态变化
当观察者俯视或仰视时,知觉对象都会缩小
深度知觉
脑对物体深度知觉的反映,又叫立体知觉,远近知觉或距离知觉,即把物体知觉为立体的,三维的知觉。个体知觉深度都是依赖于线索的,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调节
调节是指晶状体的形状(曲度)随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变化是通过改变睫状肌的紧张度来实现的。只能在1~2米内起作用,而且也很不精确。
辐合
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是双眼的机能。辐合可用辐合角来表示。物体离得越近,辐合角越大;物体离得越远,辐合角越小。辐合角的大小为人们提供了物体距离远近的信息。
单眼线索(8)
单眼线索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对象重叠(遮挡)
一个物体部分地遮挡了另一个物体,那么被遮挡的物体就被知觉成远些。
线条透视
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空气透视
近处物体清晰,远处物体模糊,人们根据这一线索推断物体远近
相对高度
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显得远些。
纹理梯度
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远处对象密度大,近处对象密度小。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当观察者和物体相对做平行运动时,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较慢,方向相同。
运动视差是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不同造成。
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的流动速度小,这种现象叫运动透视。
相对大小
在平面上,相对大的物体看起来近,而相对小的物体看起来远
明暗和阴影
明亮的物体会被知觉为近些,而灰暗或阴影中的物体会被知觉为远些。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两眼相距大约65毫米,因此,同一物体落在两眼视网膜上视像就有了差异,两眼上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双眼视差,它是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线索。
如果两眼成像部位相差太大,则会产生双像,即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方向知觉
方向知觉是脑对物体方位知觉的反映,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视觉与听觉在定向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视觉方位定位
人类根据周围环境的参照物,通过视觉,例如太阳,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天空和地面,人和外界的物体的关系来判断方位。
听觉方位定位
听觉定向能力主要两耳听觉的差异,即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其定向规律有:
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
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两耳连线为垂直于底面的直线作圆锥,则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
指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时间知觉的四种形式
对时间的分辨
对时间点的确认
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知觉依据
根据自然界周期性的变化
计时器提供的信息
人体生理和心理周期性的变化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主观)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在回忆往事时,情况相反。同样一段时间,经历丰富,个体就觉得时间长;经历简单,个体就觉得时间短。
人的兴趣和情绪(主观)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对不愿意出现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等。
运动知觉
指脑对物体运动特性的反映,指对空间中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可以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
指物体本身真正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刚刚可以察觉的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觉范围(角速度)是运动知觉的下阈限。
似动
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电影,电视)
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例如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自主运动
注视暗室中的光点会感觉它在动
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如果你注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周围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都在向上飞升)
知觉的信息加工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依赖于感觉器官提供的信息,即客观事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兴趣和爱好,知识经验。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相反,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
模式识别理论
模式就是由若干个元素集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结构,或者说在我们周围的具有某种结构的客体,例如一个物体、一个图像、一个字、一句话,或者是一个人脸都是一个模式。 模式识别就是人们把输入刺激,即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并辨别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当模式被识别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给这个刺激,或者说给这个模式一个名称,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模式识别就是给刺激一个名称,或者说就是给刺激命名
模板匹配理论
观点
长时记忆中存储了各种各样来自个体生活经历的外部模式的缩小的拷贝或复本,即模板,这些模板与现实环境中的刺激模式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模式识别是刺激模式与人脑中模板产生最佳匹配的过程。
优点
模板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在知觉过程中如何进行模式识别,并在实现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模式识别中得到了实际运用。
缺点
按照该理论,每一个有千变万化现象的同一个事物,记忆系统中都要储备与之一一对应的模板才能识别,需要在记忆中存储大量模板
解释比较刻板和生硬,缺乏实际知觉中对模式识别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没有明确阐释模板匹配的机制,尤其难以解释人们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模式的现象。
原型匹配理论
观点
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模式的原型(有关某一类事物或刺激模式的概括性表征,反映一类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基本特性)。 模式识别是在记忆中找到与当前的刺激模式最相似的原型的过程,不需要严格匹配,只要存在相应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也可以得到识别。是一种近似的匹配。
优点
原型匹配理论大大减少了模板的数量,不仅减轻了记忆负担,而且使模式识别的过程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这种识别过程基本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
缺点
匹配过程只强调自下而上的加工,而缺少自上而下的加工
特征分析理论
观点
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称为特征,模式可以分解为特征,在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
塞尔弗里奇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特征分析模型称为“泛魔”识别模型,将模式识别过程分为 4 个层次
映象鬼:外部刺激进行编码,形成刺激的映象
特征鬼:刺激的映象进行分析,分解为各种特征
认知鬼:监视各种特征鬼的反应,当发现了有关的特征时就会喊叫
决策鬼:根据这些认知鬼的喊叫,选择喊叫声最大的那个认知鬼所负责的模式,作为所要识别的模式
优点
依据刺激的特征进行识别,避免预加工的困难,使识别有更强适应性
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担
在识别中需要抽取必要的特征,再加以综合,使模式识别过程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缺点
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没有自上而下的加工,由局部加工到整体加工,无法说明人在识别模式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结构优势描述理论
模式识别与其所处的环境信息有密切联系,整体结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它们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 具体包括:字母优势效应、字词优势效应、句子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
错觉
错觉的含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物体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错觉的种类
大小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
有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那么前者就显得比后者长得多。
潘佐错觉(铁轨错觉)
两条辐合线中间有两条等长的直线,结果一条看上去比另一条长。
垂直—水平错觉
两条等长的直线,一条垂直于另一条的中点,那么垂直线看上去比水平线要长一些。
贾斯特罗错觉
两条等长的曲线,下面中的一条曲线比上面中的一条曲线看上去长些。
多尔波也夫错觉
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一个在大圆的包围之中,另一个在小圆的包围之中,结果前者显小,后者显大。
月亮错觉
月亮在天边(刚升起)时显得大,而在天顶时显得小。
形状和方向错觉
佐尔拉错觉
一些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被看成不平行的。
冯特错觉
两条直的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直线好像是弯曲的
爱因斯坦错觉
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四边略显弯曲。
波根多夫错觉
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螺旋和运动错觉
螺旋错觉
运动错觉
明暗错觉
明暗错觉又叫赫尔曼格栅、格力德火花错觉,可以看到交叉点上跳跃性的出现火花。
错觉产生的原因
眼动说
在看几何图形时,眼球会跟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扫描的运动,而眼球运动的方向会影响到眼球运动的速度,这就会导致错觉的产生。
移情说
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部分,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图形上面,因而引起视觉变形。
完形倾向说(主观)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某种完型的倾向,这种倾向夸大了似乎能分开的事物各特征间的距离,因而引起错觉。
透视说
由于图形通过透视暗示着深度,因而导致图形大小知觉的变化。
常性误用说
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颠倒
神经抑制作用说
在看两个接近的图形时,它们所引起的相邻的神经细胞的活动会发生侧抑制的作用,从而导致看到的图形发生了位置的移动,造成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