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M.解热镇痛抗炎药
用于解热镇痛抗炎药预习和期末第一次详细复习~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详细的总结了它的药理性质~
一篇关于医学-贫血概述,包含诊断编制、临床表现、病因分类、治疗等。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缺铁性贫血的思维导图,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DA),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
溶血性贫血的思维导图,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 :溶血程度超过骨髓的造血代偿能力,出现贫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
概述
定义: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阿司匹林是本类药物典型代表药,故也称为“阿司匹林类药物”
作用机制
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代谢过程中的环氧化酶(COX),使前列腺素(PG)合成减少
解热部位在中枢
镇痛部位在外周
抗炎
抗血栓机制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吸收迅速,弱有机酸。吸收后被酯酶水解为乙酸和水杨酸。
分布:水杨酸盐血浆蛋白结合率高(80%-90%)
代谢:肝代谢,肝脏代谢水杨酸的能力有限
小剂量(<1g),一级动力学消除,t1/2=2-3h
大剂量(>1g),零级动力学消除,t1/2=15-30h
排泄:肾,排泄速度受尿液pH的影响,在碱性尿中可排泄85%,在酸性尿中仅排泄5%
作用与应用
解热→发热,如感冒发热
作用特点
出汗散热,降低体温
降低发热病人体温,对正常人体温无影响
中等剂量(0.5-1g/d)
注意事项
明确发热病因
对症治疗,减少并发症
量可不过大,谨防虚脱
无病因治疗
阿司匹林与氯丙嗪解热作用的比较
镇痛→轻、中度疼痛
慢性钝痛(效果好)锐痛和内脏绞痛(无效)
无成瘾性、不抑制呼吸
中等剂量(0.5—1g/d)
阿司匹林与吗啡镇痛作用比较
抗炎抗风湿→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缓解症状
不能阻断病程或并发症
大剂量(3—5g/d)
“抗炎药”&“消炎药”
甾体类&非甾体类
心血管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性疾病
作用强、持久
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复发
小剂量(75—150mg/d)
其他
小儿川崎病: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阿尔兹海默症、结肠癌、抑郁症
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靶点广泛(阿司匹林用于解热镇痛作用所用剂量较小,短期应用时不良反应较轻,抗风湿剂量大,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且较重)
胃肠反应
机制
直接刺激胃黏膜→胃黏膜损害
抑制胃壁组织COX-1→PGE2↓→削弱胃黏膜屏障
防治:服用肠溶片或饭后服用,服用胃黏膜保护药。
禁忌症:胃溃疡禁用。
凝血障碍(加重出血倾向)
TXA2/PGI2比值下降,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小剂量)
对抗VitK,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引起凝血障碍,加重出血倾向。
防治:补充VitK
水杨酸反应(>5g/d)
表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和视力、听力减退,总称为水杨酸反应,是水杨酸类中毒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高热、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
治疗:立即停药,i.vNaHCO3碱化尿液,加速水杨酸盐自尿液排泄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表现:以荨麻疹、哮喘最常见。“阿司匹林哮喘”,还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
治疗: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禁忌症:鼻息肉、哮喘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瑞夷综合征
发生于患病毒性感染伴发热的儿童和青年。少见,但可以致死。
表现:肝衰竭合并脑病
机制:可能与阿司匹林抑制体内干扰素的形成,机体抗病毒能能力下降,肝细胞线粒体损伤,造成一系列代谢紊乱有关。
预防:水痘或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者应慎用,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等代替。
肝肾损伤
大剂量下出现肝细胞坏死
血管收缩型急性肾衰,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
机制:阿司匹林抑制肾脏COX,PG合成释放减少。
药物相互作用
血浆蛋白结合置换(通过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提高游离血药浓度)
双香豆素→出血
磺酰脲类降血糖药→降血糖
糖皮质激素→溃疡
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竞争肾小管主动分泌的载体而增加各自的血药浓度)
甲氨蝶呤→骨髓抑制
呋塞米→水杨酸排泄减少造成蓄积中毒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作用
解热作用≥阿司匹林
镇痛作用<阿司匹林
几乎无抗炎作用
用途
单用:发热、慢性钝痛
阿司匹林的代用品:小儿退热首选
不良反应(小)
过量急性中毒→肝坏死
长期大剂量用药→肾衰竭
吡唑酮类——保泰松
作用与用途
抗炎抗风湿作用强,解热镇痛作用较弱——主要用于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促进尿酸排泄——治疗急性痛风
不良反应(大)
毒性大,用药剂量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不宜过长。
吲哚乙酸类——吲哚美辛
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均强,最强的PG合成酶抑制药之一
其他药无效或不能耐受的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恶性肿瘤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
大,发生率35—50%
胃肠反应、中枢症状、肝损害、抑制造血、过敏反应等。
芳基丙酸类——布洛芬
特点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强
胃肠反应少,病人易耐受
不能耐受乙酰水杨酸的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
缓解急性痛风、慢性疼痛
其缓释胶囊“芬必得”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靶点更为突出)
美洛昔康、塞来昔布、尼美舒利
临床应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及其他炎症性疼痛。
初步显示出疗效确实、不良反应较轻、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验证。
解热镇痛药—一般为复方制剂
抗痛风药
痛风
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疾病,表现为尿酸过高,尿酸沉积于关节炎、结缔组织和肾脏,引起粒细胞局部浸润而产生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急性:外周关节红、肿、热、痛
慢性:形成痛风结石沉积于组织
药物
急性痛风
治疗目的
迅速缓解急性关节炎,纠正高尿酸血症等
治疗药物
①秋水仙碱类—抗炎(抑制粒细胞浸润)
②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慢性痛风
降低血中尿酸浓度
①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呤醇
②促尿酸排泄药—丙磺舒(丙磺舒+青霉素→增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