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概论
郑雪 第二版大纲知识梳理,力求做到看一遍基本回忆起来,研究在社会情境中,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与社会互动的一门科学。
游戏治疗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包含游戏的意义,游戏治疗的历史与发展,对孩子的看法,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概述,对游戏治疗师的要求,游戏室和游戏材料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社会心理学概论
社会心理学定义
研究在社会情景中的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与社会互动德尔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
在社会情景影响下的各种认知评价、态度与情感、倾向与决策等心理活动
社会行为
人通过外部行为活动对社会刺激情景的反应
社会互动
定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沟通交往,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同时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社会交往的形式:合作、竞争、冲突、调适、模仿、暗示与感染等
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科体系
学科性质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边缘学科,即兼具
总论
基础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
人际关系
社会态度
群体心理
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
社会变迁与心理适应
应用社会心理学
健康社会心理学
法律社会心理学
教育社会心理学
...
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与人格心理学关系紧密
与社会学密不可分:社会学关注社会本身
历史发展
产生
首先使用“社会心理学”一词
1875-德国 A舍夫勒
美国社会心理学诞生之年
1897年-N·特里普利特《美国心理学杂志》首次发表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908年-英国 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爱德华·罗斯:《社会心理学》
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4年- 美国 F·H·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
初步发展(1935~1945)
1936年美国SSPI 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学会
初步繁荣(1946~1969)
二战后-服从实验、认知失调
危机
1970年 女性主义崛起
反省实验、参与观察\现场观察
大发展
1980年开始-重视应用
理论
生物学
代表人物
麦独孤、洛伦茨
主要观点
洛:要“印刻效应”、动物的固定动作模式(刻板的)和欲求行为
强调“本能”、“遗传差异”;达尔文进化论
心理学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主张潜意识中人的本能对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新精神分析学派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自我是负责社会心理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独立而理性的指导系统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多拉徳、米勒
班:“交互作用”,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习得的作用;行为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斯金纳:操作性反应和应答性反应
联结-强化-模仿
在新行为主义学派(霍尔、斯金纳)影响下形成
社会认知理论
海德、纽卡姆、奥斯古德
人类行为受其内在认知过程支配
勒温:“场”-包含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行为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结果)
海德:平衡结构理论(P-O-X)
P:主体、O:人、X:人或事物
考察三者间的认知平衡和不平衡状态
海德:归因理论
人们会在日常交往中为了有效控制和适应社会环境,对发生与周围环境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进行解释
费斯汀格和沙赫特-认知协调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
勒温
心理动力场:由个体的需要和他的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组成
了解一个人的心理动力场就可以预测其行为
“社会场”:个体的行为受他所从属的社会团体的影响和制约
用于研究社会情境和人际关系
社会学
符号互动理论
乔治·米德
人际间的沟通、理解和互动是通过有意识的社会符号来进行的
把社会行为看成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行为
人际互动中人们运用符号与他人交往、与自己交往,并发展了自我、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
角色理论
林顿、戈夫曼、特勒
角色:人际互动中社会对出于一定地位的个体的期望系统与具有的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
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学会各种角色规范,从而获得一定的规范和模式
参照群体理论
海曼、凯利、谢里夫
参照群体:个体对其社会地位的评估取决于他选择的用来比较的社会客体,可以是某一类人或某一社会群体
认同于参照群体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社会规范,从而社会化
社会标签理论
勒默特
越轨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后天教化的产物,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或贴标签的结果
文化人类学
马林诺夫斯基、包亚士、本尼迪克特、米德
包:人的心理特征受到文化条件变化的塑造,个性特质只有在理解了个体对文化环境做出反应的基础上菜具有意义
本、玛格丽特·米德: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类型和习惯行为;文化塑造和改变着个性
研究方法
一般方法论
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
元素分析和整体综合
生态化趋势和现场研究
伦理守则
被试自愿参加,知情同意
尽可能接近被试真实生活,避免产生不利影响
有利的研究设计-对社会福祉有意义、最大限度考虑被研究者利益
被试有随时退出的权利
充足补救-出现不良影响后要给予心理补救直至回复到研究前状况
研究途径
个案研究
一个人、一个群体\一类人
优缺点(优2缺4)
提供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活动,获得大量有关信息的机会
能诱发我们的知觉,通过差其人格的本质特点,提出有关因果的假设和定性的分析
难以得出普遍性结论,容易以偏概全
缺乏科学的严谨性
研究过程中,观察缺乏客观性,易掺杂自己主观猜测和推论
提出的理论和假设难以通过操作性的研究来检验,难以被重复
相关研究
定义:运用测量与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优缺点
无法得出明确因果关系
已操作,可节省大量时间
结果更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与实际情况,减少了研究的人为因素,提高了生态效度
可以研究实际上或伦理法律上无法操控的变量
可在进行因果研究前进行探索和排除无显著相关的变量
因果性研究
定义:实验研究,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做出因果性结论
对变量控制严密,能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和因果性的结论,客观性强
结果带有人为性,其结论难以直接推广到日常生活当中去
难以排除实验对象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对实验过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