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8.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1)
教资科目二之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知识点有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感觉的概念、感觉一般规律、知觉概念、知觉基本特征等。
考研英语阅读做法总结(基于唐迟阅读方法论),如例证题: 1.审题 2.区分观点和例子 3.观点和例子可以在不同的段落 4.由定位选出的是干扰选项
基础高中物理应试教育总结物理知识树以及常考题型,汇总有力、电磁、光、热、原子物理的知识,方便高中生学习。
初等量子导论部分,把握初等量子力学整体脉络便于学习与思考,黑体辐射为探究“黑体”这样一个模型空腔内能量密度随频率变化的分布,实验测的以后需要通过理论解释其分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中学生学习心理 ——认知过程1
注意
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无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
产生条件:客观需刺激物本身特点(强度,对比,新异,运动) 主观:个人状态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
间接兴趣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
直接兴趣,活动的自动化和高度熟练化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范围(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时间)
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
注意的转移(从,,,到,,,)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感觉
感觉的概念
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一般规律
感受性(能力)
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数值,量)
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
感觉适应
视觉:暗适应(由明到暗 感受性提高)。明适应(由暗到明 感受性降低)。
嗅觉: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
皮肤觉:泡脚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月明星稀。黑人牙白。万绿丛中一点红。美的和丑的放在一起,美的会更美)
继时对比(吃苦后吃甜,甜会更甜)
感觉后效(刺激停止,感觉保留:看太阳后闭眼能看到光晕)
不同感觉
感觉补偿运用(A失B补:盲人听觉更敏感)
相互作用—联觉(一感觉通道的刺激同时引起另一通道的感觉:声音好甜,红色温暖)
知觉
知觉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种类
空间知觉
深度知觉(视崖实验)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诱导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知觉基本特征
选择性(对象与背景)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映的特性
整体性(部分与整体)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反映
理解性(已有经验)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需要描述它使其具有一定意义
恒常性(条件改变,对象不变)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对知觉对象的知觉保持相对稳定性
观察
含义: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有叫做“思维的知觉”
观察的品质
目的性—方向。
客观性—实事求是。
精细性—小细节。
敏锐性—快
观察力的培养
明确观察的目的。
充分的观察准备。
个别指导。
整理观察结果
感知觉的发展和应用
强度律。
差异律。
活动律。
组合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