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科学 麻醉
麻醉(anesthesia)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其原意是感觉丧失,即指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从而消除手术时的疼痛。主要内容有: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
编辑于2022-04-30 13:35:21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理效应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其机制涉及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后续分子事件,如信号转导通路。药效学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总论》,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呼吸系统疾病范畴、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知识,大家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①非同步电除额是通过瞬间高能量的电脉冲对心脏进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终止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 ②同步电转复是以患者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瞬间发放通过心脏的高能量电脉冲,达到终止有R波存在的某些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使之转为窦性心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理效应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其机制涉及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后续分子事件,如信号转导通路。药效学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总论》,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呼吸系统疾病范畴、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知识,大家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①非同步电除额是通过瞬间高能量的电脉冲对心脏进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终止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 ②同步电转复是以患者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瞬间发放通过心脏的高能量电脉冲,达到终止有R波存在的某些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使之转为窦性心律。
麻醉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
病人准备
病情评估
病人身体的准备
麻醉前用药
麻醉前用药目的
①镇静和催眠: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的情绪;增强全身麻醉药的效果,减少全麻药的副作用;对不良刺激可产生遗忘作用。 ②镇痛:提高病人的痛阈,缓和(或)解除原发疾病或麻醉前有创操作引起的疼痛。 ③抑制腺体分泌:抑制呼吸道腺体的分泌功能,减少唾液分泌,以防发生误吸。 ④ 抑制不良反射:消除因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射,特别是迷走神经反射,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麻醉前常用药物
全身麻醉
定义
¤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方法。 ¤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全身麻醉
吸入麻醉
定义
指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内并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可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
常用药物
静脉麻醉
定义
指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其优点为诱导快,对呼吸道无刺激,无环境污染。
常用药物
肌肉松弛药(肌松药)
肌松药特点
①能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 ②只能使骨骼肌麻痹,对心肌和平滑肌无明显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无影响,对机体生理功能通常无明显干扰。 ③不产生麻醉作用,不能使病人的神志和感觉(痛觉)消失。 ④不产生遗忘作用。
应用注意事项
①应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内插管),并施行辅助或控制呼吸。 ②肌松药无镇单,锁源作用。不能单独应用,应在全所然作用下应用。 ③应用琥珀胆碱后可引起短暂的血清钾升高,眼内压和颅内压升高。因此,严重创伤、烧伤、截瘫、青光眼、颅内压升高者禁忌使用。 ④低体温可延长肌松药的作用时间;吸入麻醉药、某些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多黏菌素)及硫酸镁等,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 ⑤合并有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病人,如重症肌无力,禁忌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 ⑥有的肌松药有组胺释放作用,有哮喘史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药理机制
主要作用于骨骼肌运动终板,干扰神经肌肉之间正常冲动的传递,使骨骼肌暂时失去收缩力而松弛。
气管内插管术
目的
①麻醉期间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便于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或血液。 ②进行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防止病人缺氧和 CO,蓄积。 ③便于吸入性全身麻醉药的应用。
适应症
①在全身麻醉时,难以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者(如颅内手术、开胸手术、俯卧位手术等)。 ②因疾病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者(如肿瘤压迫气管)。 ③全麻药对呼吸有明显抑制或应用肌松药者。 ④呼吸衰竭需要进行机械通气者(如危重病人的抢救)、心肺复苏、药物中毒以及新生儿严重窒息时,都必须行气管内插管。
并发症
局部麻醉
常用局麻药
常用麻醉方法
局部浸润麻醉注意事项
¤注人组织内的药液需有一定容积,使药液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以增强麻醉效果。 ¤为避免用药超过一次限量,应降低药液浓度。 ¤每次注药前都要回抽,以免注入血管内。 ¤实质脏器和脑组织等无痛觉,不用注药。 ¤药液中含肾上腺素浓度可减缓局麻药的吸收,延长作用时间。
神经阻滞
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神经阻滞。
臂神经丛阻滞
¤臂神经丛主要由 C5-8和T1脊神经的前支组成并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 ¤臂神经丛阻滞可在肌间沟、锁骨上和腋窝三处进行,分别称为肌间沟径路、锁骨上径路和腋径路。
指(或趾)神经阻滞
¤指神经阻滞可在手指根部或掌骨进行。趾神经阻滞可参照指神经阻滞法。 ¤在手指、脚趾以及阴茎等处使用局部麻醉药时禁忌加用肾上腺素,注药量也不能太多,以免血管收缩或受压而引起组织缺血坏死。
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的应用解剖
¤椎管内有脊髓和三层脊髓被膜。 ¤脊髓的被膜由内至外为软膜、蛛网膜和硬脊膜。软膜和蛛网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隙,上与脑蛛网膜下隙沟通,下端止于 S2水平,内有脑脊液。 ¤硬脊膜与椎管内壁之间的腔隙为硬膜外间隙,内有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硬脊膜和蛛网膜之间有一潜在腔隙,称为硬膜下间隙。
椎管内麻醉的分类
根据局麻药注入的腔隙不同
蛛网膜下隙阻滞(简称腰麻)
硬膜外间隙阻滞
腰麻 -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
脊神经及阻滞顺序
¤脊神经及阻滞顺序 脊神经共31对,其中8对颈神经(C)、12 对胸神经(T)、5对腰神经(L)、5对骶神经(S)和1对尾神经(Co)。 ¤局麻药对脊神经前根、后根均产生阻滞作用,但由于各种神经纤维粗细不等以及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不同,相同浓度的局麻药阻滞不同神经纤维的作用、速度及效能也不相同。 ¤不同神经纤维被阻滞的先后顺序为:交感神经(最先受到阻滞)→冷觉→温觉(消失)→温度识别觉→钝痛觉→锐痛觉→触觉→运动神经(肌松)→压力觉(减弱)→本体感觉(最后受到阻滞),阻滞消退顺序与阻滞顺序相反。
并发症
术中并发症
血压下降
神经阻滞区域血管扩张,与麻醉平面相关。
心率减慢
平面>T4心加速神经被阻制,迷走神经亢进
呼吸抑制
肋间肌麻痹;平面过高呼吸中枢抑制。
恶心、呕吐
¤低血压呼吸抑制致脑缺血缺氧而兴奋呕吐中枢。 ¤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强;牵拉腹腔内脏。 ¤对术中麻醉辅助用药敏感,如哌替啶催吐作用。
术后并发症
腰麻后头痛
穿刺针及穿刺技术相关;脑脊液外流致低颅内压。
尿潴留
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易阻滞且恢复慢;疼痛。
脓性脑膜炎
皮肤感染、脓毒症者的麻醉手术。
脑神经麻痹
脑脊液外漏;外展神经最易受损致斜视、复视。
粘连性蛛网膜炎
软膜、蛛网膜的慢性增生性炎症反应;感觉障碍、瘫痪。
马尾丛综合征
会阴区和下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尿潴留;尿失禁。
腰麻后头痛
发生情况
发生率3%~30%,常见于麻醉后2~7天,年轻女性较多见。约半数病人症状在4天内消失,通常不超过一周。
临床特点
抬头或坐立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立位和平卧时脑脊液漏出分别为增多和减少)。
发生机制
硬脊膜和蛛网膜的血供较差,穿刺孔不易愈合,腰麻后头痛多数认为与脑脊液漏出丢失导致颅内压降低(低压性头痛)有关。
影响因素
头痛发生与穿刺针粗细或反复穿刺者有关。细穿刺针可明显减少脑脊液外漏,降低头痛发生率。
预防措施
应采用圆锥形非切割型细穿刺针(26G),穿刺针斜口应与脊髓长轴方向平行(注意∶并不是垂直),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围术期输入足量液体并防止脱水。
治疗措施
¤应平卧休息,可服镇痛或安定类药,针灸或用腹带捆紧腹部。 ¤头痛严重者可于硬膜外腔内注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或右旋糖酐),疗效较好。必要时可采用硬膜外自体血充填疗法。
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
发生机制
硬膜外麻醉所用局麻药大部分或全部意外注人蛛网膜下隙,使全部脊神经被阻滞的现象。
临床表现
病人可在注药后几分钟内发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或消失,继而呼吸停止。
处理措施
¤立即面罩加压给氧并紧急行气管内插管进行人工呼吸,加速输液,并用血管加压药维持循环稳定(即人工呼吸与支持循环)。 ¤若处理及时正确,可避免严重后果,否则可导致心搏骤停。
骶管阻滞
定义
经骶裂孔将局麻药注人舐管腔内,阻滞舐脊神经,称骶管阻滞,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
适应证
适用于直肠、肛门和会阴部手术。
常用药物
常用局麻药可用1.5% 利多卡因或0. 5% 布比卡因。
并发症
¤骶管内有丰富的静脉丛,如穿刺时损伤血管,局麻药则吸收加快,可发生毒性反应。 ¤如穿刺针插人过深 ,进人硬膜囊内,药液可直接注人蛛网膜下隙而发生全脊椎麻醉。术后尿潴留者较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