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编必备政治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笔记,考编必备政治常识,同样适用考研政治、三支一扶等。首页为整体思维导图,后面页面按照章节和适合打印的大小做了布局,可以直接打印。
编辑于2022-04-30 17:15:46马哲
哲学概述
哲学的概念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
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者几种实物
关键词:“金木水火土气”
Eg:“水是万物的本源”;“气着,理之依也”
Eg: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Eg: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缺陷
机械性
机械运动
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片面
不彻底性
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朴素唯物金木水火土气形而上者孤静片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将人的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的产物
Eg: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Eg: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
Eg: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Eg:王阳明:万物皆在吾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Eg:物是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
把人之外的“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关键词:道、理、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Eg:老子“道”;朱熹“理在事先”;“存在即合理”
Eg: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Eg: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绝对观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主观唯心强调内心客观唯心有神论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赫姆霍紫,英国物理学家焦耳)
达尔文的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的古典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核心和顶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变革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
物质的定义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
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相对静止主要有两种形态
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两种错误主张
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肯定绝对运动否对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诡辩论)
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的,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的,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来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和语言直接推动了从猿脑到人脑的转变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源于客观世界
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Eg: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的作用
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定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性
规律可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辩证法
两个核心
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概念: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关系
相互依存
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整体的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部分的观点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含义:前进性质和上升性质的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与变化的关系
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不一定是上升的变化的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态和状态
区分标志:是否超过一定的度
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 防微杜渐
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防止过犹不及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否定的实质
扬弃
基本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和第一位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区分
找关键词
重点、中心、重中之重、首位——抓主要矛盾
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抓矛盾主要方面
读语境
办事情——抓主要矛盾,侧重在“怎么做”
看问题——抓矛盾主要方面,侧重在“观点、态度,怎么看”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
五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
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必然与偶然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可能与现实
现实性指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
内容与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本质与现象
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认识论
三大核心
实践
含义
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结果等过程都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直接现实性
把头脑中观念转变为现实存在
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认识
概念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真理
概念: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征
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真理中包含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具体性,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Eg:三角形内角之和180°,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 180°。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 180°。
绝对性和相对性
两大规律
认识的发展规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以使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科学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含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含义:人们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特征: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要素
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智能型或渗透性要求(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教育)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含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
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复杂庞大的体系,由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
Eg:观念上层建筑:道德、宗教、文学艺术;政治上册建筑:军队、法庭、警察、监狱
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个人(杰出人物、反面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人物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者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
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经济社会形态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技术社会形态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马哲
哲学概述
哲学的概念
哲学和具体科学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有无第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然科学基础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基本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人民性
历史变革
唯物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和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和静止
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有规律的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辩证法
两个核心
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方法论:树立全局意识,重视部分的作用
发展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个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
实质:扬弃
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息,做好准备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
同一性和斗争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区分:怎么做——主要矛盾;怎么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五对范畴
认识论
三大核心
实践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两大规律
认识的发展规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群众史观
人的本质和价值
哲学概述
哲学的概念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区别
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
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者几种实物
关键词:“金木水火土气”
Eg:“水是万物的本源”;“气着,理之依也”
Eg: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Eg: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缺陷
机械性
机械运动
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片面
不彻底性
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朴素唯物金木水火土气形而上者孤静片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将人的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的产物
Eg: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Eg: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
Eg: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Eg:王阳明:万物皆在吾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Eg:物是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
把人之外的“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关键词:道、理、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Eg:老子“道”;朱熹“理在事先”;“存在即合理”
Eg: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Eg: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绝对观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主观唯心强调内心客观唯心有神论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赫姆霍紫,英国物理学家焦耳)
达尔文的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的古典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核心和顶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变革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
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相对静止主要有两种形态
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两种错误主张
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肯定绝对运动否对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诡辩论)
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的,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的,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来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和语言直接推动了从猿脑到人脑的转变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源于客观世界
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Eg: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的作用
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性
规律可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辩证法
两大观点
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概念: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关系
相互依存
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整体的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部分的观点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含义:前进性质和上升性质的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与变化的关系
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不一定是上升的变化的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五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
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必然与偶然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可能与现实
现实性指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
内容与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本质与现象
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辩证法
两个核心
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态和状态
区分标志:是否超过一定的度
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 防微杜渐
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防止过犹不及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否定的实质
扬弃
基本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和第一位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区分
关键词
重点、中心、重中之重、首位——抓主要矛盾
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抓矛盾主要方面
读语境
办事情——抓主要矛盾,侧重在“怎么做”
看问题——抓矛盾主要方面,侧重在“观点、态度”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
五对范畴
认识论
三大核心
实践
含义
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结果等过程都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直接现实性
把头脑中观念转变为现实存在
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认识
概念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真理
概念: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征
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真理中包含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具体性,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Eg:三角形内角之和180°,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 180°。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 180°。
绝对性和相对性
两大规律
认识的发展规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以使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科学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含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含义:人们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特征: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要素
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智能型或渗透性要求(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教育)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含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
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复杂庞大的体系,由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
Eg:观念上层建筑:道德、宗教、文学艺术;政治上册建筑:军队、法庭、警察、监狱
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个人(杰出人物、反面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人物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者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
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经济社会形态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技术社会形态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